苏明赶紧走过去,笑着说:“大哥,您说的那是仿品,您看这爵的包浆,是自然形成的,仿品的包浆发涩,一刮就掉,还有这爵身上的花纹,是手工刻的,仿品都是机器刻的,没这么精细。”
说着,还拿出放大镜递给男人。男人看了半天,脸一红,赶紧说:“是我看走眼了,对不住啊大爷。”马大爷哼了一声,没再跟他计较。
巡展最后一站到市里的时候,赵晓宇特意从北京赶回来帮忙。
看到展台上的物件,他笑着说:“苏叔,李阳,你们太厉害了!这些物件比我刚认识你们的时候,精神多了!”苏明说:“还不是多亏了你,要是没你拍的纪录片,文旅局也不会找咱们合作。”
巡展结束后,文旅局给工作室发了块“优秀合作单位”的牌子,还奖励了一笔钱。
苏明跟李阳商量,把钱分成两份,一份买修复工具,一份给学员们买纪念品——每人一个定制的放大镜,上面刻着“民间文物保护志愿者”。
五月初,天气慢慢热起来,苏明在工作室门口搭了个凉棚,摆上几张桌子,搞了个“老物件义诊”,免费给街坊们修小物件、鉴宝。
每天都有不少人来,有的揣着旧怀表,有的拿着老银饰,凉棚下总是热热闹闹的。
有天,一个年轻人拿来个旧相机,说是他爷爷的,想修好后给爷爷拍张照。
李阳接过相机,看了看说:“能修,就是零件得等几天,我托人从网上买。”年轻人高兴得不行:“太谢谢了!我爷爷要是知道相机能修好,肯定特别开心。”
过了五天,零件到了,李阳忙活了一下午,终于把相机修好了。年轻人带着爷爷来取相机,老爷子拿着相机,手都在抖,对着李阳拍了一张,照片洗出来后,老爷子笑得合不拢嘴:“多少年没拍过照了,谢谢你啊小伙子。”
看着老爷子的笑脸,苏明心里暖暖的——他从来没想过,修老物件能给人带来这么大的快乐。他跟李阳说:“以后咱们多搞点‘老物件义诊’,让更多人能跟老物件重聚,比啥都有意义。”
六月底,赵晓宇放暑假回来,带来个好消息:故宫要办“民间文物保护论坛”,邀请苏明和李阳去当嘉宾。
“苏叔,您这次可不能推辞了,这是个学习的好机会!”赵晓宇说。苏明还是有点犹豫:“我嘴笨,到时候说不出话来咋办?”
李阳笑着说:“苏叔,您就讲咱们搞巡展、办‘义诊’的事儿,都是真事儿,肯定能打动大家。”
苏明想想也是,就答应了。他开始准备发言稿,把这几年护着老物件的事儿都写下来,李阳和赵晓宇在旁边帮着修改,争取说得更通俗、更实在。
出发去帝都的前一天,街坊们都来送苏明和李阳,马大爷塞给苏明一筐鸡蛋:“路上吃,别饿着。到了北京好好讲,给咱们镇争光!”
苏明接过鸡蛋,心里满是感动:“放心吧,我肯定好好讲,不让大家失望。”
坐在去帝都的火车上,苏明看着窗外的风景,心里琢磨着——以后还会有更多新鲜茬等着他们,还会有更多老物件需要守护,但只要身边有这些靠谱的人,有街坊们的支持,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从帝都回来那天,火车刚到站,苏明就看见李阳领着小马在站台等,手里还举着个写着“欢迎苏叔回家”的牌子,字歪歪扭扭的,是小马写的。
“苏叔!论坛开得咋样?”李阳接过苏明的行李,着急地问。“挺好,”苏明笑着说,“跟好多专家聊了,还得了本故宫发的证书,以后咱们工作室也算有‘官方认证’了。”
回到镇上,街坊们早就等着了,把超市门口围得水泄不通。
张叔挤到前面:“苏先生,您在故宫见着啥宝贝了?给咱们讲讲呗!”苏明从包里掏出本论坛纪念册,翻给大家看:“这是故宫的太和殿,这是他们修复文物的工作室,比咱们的工作室大多了,工具也更全。”
大家凑在一起看,啧啧称赞,都说以后有机会也想去北京看看。
没过几天,县博物馆馆长来找苏明,说想跟工作室合作,搞个“老物件修复体验课”,让市民们亲手试试修复简单的老物件,比如给旧木梳抛光、给铜钥匙除锈。
“苏先生,您看行吗?”馆长说,“体验课的材料我们出,你们负责教就行。”苏明一口答应:“行啊,让大家亲手摸摸老物件,比光看展览印象深。”
体验课定在周末,消息一放出去,报了三十多个人,有学生,有上班族,还有退休的老人。苏明和李阳提前准备好材料,把工作室收拾得干干净净。
上课那天,大家围着桌子坐,苏明先演示怎么给旧木梳抛光:“大家别用太大力,顺着木纹擦,不然容易把木头擦花。”
有个小姑娘第一次拿砂纸,手有点抖,苏明走过去,握着她的手慢慢擦:“别怕,慢慢来,你看,这样是不是就亮了?”小姑娘点点头,高兴地说:“爷爷有把一模一样的木梳,我回家也帮他擦擦。”
体验课办得很成功,结束后还有人问下次什么时候办。馆长笑着说:“苏先生,咱们以后每月办一次吧,让更多人爱上老物件。”苏明点点头:“好啊,只要大家愿意学,咱们就一直办。”
七月中旬,天气越来越热,苏明在工作室装了台旧空调,是街坊淘汰下来的,李阳帮忙修好了。
有天下午,一个外地游客顶着大太阳来工作室,手里拿着个旧瓷瓶:“我在网上看到你们的纪录片,特意来请你们帮我看看这个瓶。”
苏明接过瓷瓶,仔细看了看,釉色是民国的,瓶身上有个小裂纹:“这瓶是老物件,就是有点小裂纹,要是想修,我们能帮你弄,就是得等几天。”游客高兴得不行:“太谢谢了!我不急,你们慢慢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