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浩如今的位置,根本不是说走就能走的,每天有处理不完的工作。
尤其是秋收结束后,各项政策亟待制定:粮食收购价格如何定,各公社缴公粮的比例怎么划分,都得根据每个公社的实际情况来——政策制定越来越人性化了。
比如哪个公社今年收了十万斤稻谷,政府抽三成;可要是哪个公社只收了5万斤,那就不能多抽,得先保证口粮,说不定还得反哺;
要是口粮只需要3万斤,可能今年不能交粮,剩下的还得留着育种。
这还只是农业口的事,工业口的琐碎活儿也一堆,忙得他脚不沾地。
张浩打算赶在春节前回京汇报,最近实在太忙,电话一个接一个进来,全是报喜的,他索性没接——眼下得先盯着农业这块。
本来老赵分管农业,但他总得多分担些,农业是根本,一点不分担说不过去。
他给周琦打了个电话:“学姐,是不是该试试搞手工脱粒机了?”
一提这个,周琦就来气:“学弟,都什么年代了还搞手工?我跟你说,我早意识到收割脱粒的问题了,最近正和清北的几个同学琢磨小型收割机呢。”
张浩早料到她会这么说,叹了口气:“学姐,这么多年了你还是这性子。手动脱粒机有它的用处,你总把格局放太大。”
“我跟不上你的思路嘛。”
周琦哼了一声,“行了不跟你扯,我们这收割机有结果了,你有空过来看看?今年都造了手动脱粒机100多台了。”
“你不是说没必要搞这些?”张浩挑眉。
“那是以前,现在试下来还行。”周琦道,“你抽空来看看就知道了。”
张浩笑了:“行,等我把手头这点事理顺了,就过去瞧瞧你的新玩意儿。”
挂了电话,他看着桌上堆成山的文件,摇了摇头——不管是手动脱粒机还是小型收割机,能帮农民省力的,就是好东西。
至于哪种更合适,还得让田地里的人说了算。
张浩刚想动身去周琦那儿,桌上的电话又响了,响得急促。
他无奈接起:“喂,老马啊,咋了?你那化工项目先缓几天行不行?跟贺副部长聊过了吗?”
“设备进不来啊……”电话那头的声音带着急。
“我现在也没办法,秋收正忙,过几天我去你那儿看看。”
张浩匆匆挂了电话,揉了揉眉心——一堆杂事赶着处理。
他在办公室抽着烟,刚点燃没两口,丁一军没敲门就闯了进来:“领导,少抽点烟。”
“你大爷的!刚抽一支就被你撞见。”张浩笑骂。
“周主任特意叮嘱的。”
丁一军嘿嘿一笑,凑近了说,“有情况!船厂那边有好消息。”
“哦?什么情况?”张浩来了精神。
“具体不清楚,只听说发动机有重大突破。”丁一军道,“您不是一直惦记这事嘛。”
张浩确实上心——他们这边不少商品要出口,长江里的中小型船还行,一到海里就吃不住劲,发动机是块心病。他掐灭烟头:“你先出去,我问问。”
丁一军刚退到门口,电话铃又响了。他识趣地轻手轻脚退了出去。
张浩接起电话,那边传来谷教授的大嗓门:“你狗日的,赶紧过来一趟!”
“您老在哪儿呢?要在清北,我可过不去啊。”张浩笑道。
“少废话,我在你们船厂!赶紧的,有大事!”古教授语气激动,“发动机有突破,重大突破,碾压性的!麻溜点!”
“哎哎,我这就过去!”
张浩眼睛一亮,抓起外套就往外走——这可是比收割机更让他惦记的事,解决了,出口运输的瓶颈就能松一大截。
张浩叫上丁一军,开着车就往船厂赶。路途不算近,两人紧赶慢赶,花了一个小时才到。
出示证件后,他没让厂领导出面,直接让保卫人员领着去找古教授——实在没心思应付那些迎来送往的虚礼。
古教授一见他,直截了当:“少贫嘴,跟我来。”
张浩跟在他身后,往厂区深处走,大约十分钟后,进了一个格外高大宽敞的车间。里面几个庞然大物赫然在目,张浩眼睛顿时亮了:“教授,是这个?”
“正是。”古教授喊来助手,“把报告拿过来。”
一份文件夹很快递到张浩手里。他翻开来,目光落在关键数据上:气缸直径900毫米,7缸,额定功率千瓦,转速每分钟104转,带涡轮增压。
张浩心里飞快换算——1千瓦约合1.36马力,这发动机足足有多匹马力!
“教授,您没哄我吧?”
他抬头时难掩激动,“这功率,足够驱动海船了!搭240多米的船身都没问题!”
“不然我急着叫你来?”
古教授哼了一声,随即无奈一笑,“还不是你们之前弄回来的那台发动机作参照,我们边拆边研,在它基础上改了不少,才弄出这个。”
张浩又惊又喜。喜的是发动机技术终于有了突破性进展,出口运输的瓶颈有望解决;忧的是这大家伙太“能吃”——200多米的船身,配套的码头、航线、维护体系都得跟上,可不是光有发动机就行的。
“您这是给我送了份大礼,也出了个大难题啊。”
张浩摸着发动机外壳,冰凉的金属触感下,仿佛能感受到内里澎湃的动力,“不过……这难题,我接了!”
谷教授看着他眼里的光,笑了:“就等你这句话。后续的适配、量产,还得靠你们地方上发力。”
“放心。”张浩拍板,“我这就协调各部门,码头改造、配套产业链,都得跟上。这发动机,不能窝在车间里,得让它跑起来,跑向大海!”
车间外的阳光透过高窗照进来,落在那台崭新的发动机上,泛着金属的光泽——它不仅是一台机器,更是打开外向型经济大门的钥匙。
张浩盯着数据,眉头越皱越紧:“教授,这事儿咱们怕是做不了主了。”
“你也看出来了?”古教授叹了口气,“码头、航道这些配套得全跟上,可这发动机按参数能搭240米的船身,宽30多米,吃水近20米——这哪是长江航道能扛住的?早就是远洋大船的规格了。”
“您刚才说有个小的?”张浩转了话题。
古教授眼睛一亮:“敢不敢赌一把?”
“您还真弄了台小的?”
张浩恍然大悟,“难怪经费一直不够,天天催我打钱。”
古教授脸一板:“花你点钱怎么了?小气劲儿!”
“我的教授,现在哪都不富裕啊。”张浩无奈摆手。
“打住!别人叫穷我信,你在我面前哭穷?”
古教授笑骂,“看不看?不看我收起来了。”
“看,当然看。”
两人转到另一个车间,里面只有个平台,摆着两个半成品铸件。张浩一愣:“这……还没开始造?”
“不先斩后奏,你能点头?”
古教授哼了一声,“这是专为江船设计的。具体数据还没出,你就按手上那份报告砍三分之一琢磨。我还在想,是装两台小的,还是搞一机双动。”
张浩面露尴尬:“教授,您这是抬举我了。我虽是机械系的,但海船、江船的门道没正经学过,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还是您拿主意。”
他顿了顿,“不过按报告数据砍一半,江船肯定能用。但要说直接用来出口……怕是够呛。”
“你小子野心不小,还惦记着出口。”
古教授笑了,“我这话算保守的。其实设计时就比大的小那么一丢丢,想着搞一机双桨,既能跑长江,稍作改动也能往近海去。”
张浩眼睛亮了:“这思路行!江船够用,近海也能凑合,正好衔接咱们的出口运输。就是……这研发经费……”
“少跟我提钱!古教授瞪他,“你把配套的车床、材料给我备齐了,年底给你看成品!”
“得嘞!”
张浩拍胸脯,“设备、材料,要啥给啥!您老要是能把这江船发动机弄成,我给您请功!”
古教授摆摆手:“少来这套,赶紧去协调。我这车间得再扩扩,老的设备跟不上精度了。”
“没问题!”张浩转身就往外走,心里那点忧虑早被兴奋取代——不管是海船的大家伙,还是江船的小功率款,都是破局的关键。这步棋,走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