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张磊的比赛录像时,已经是深夜。屈正阳躺在床上,脑子里全是张磊的正手快攻——那球的力量足、落点刁,尤其是侧身突袭,成功率高达80%,确实是块硬骨头。他在心里对系统说:“生成针对张磊的战术方案。”
【战术方案生成中……方案1:用近台摆短限制其侧身,降低正手进攻机会;方案2:多发反手长球,逼其用反手接发球,削弱正手威胁;方案3:防守时用太极松沉劲卸力,衔接反手快拨反击。】
“看起来挺稳妥的。”屈正阳点点头,刚想关闭面板,系统突然弹出警告:
【警告!检测到宿主战术存在致命漏洞:过度依赖“近台摆短+反手快拨”组合,张磊的正手突袭覆盖范围达180度,摆短一旦失误,易被直接得分;且宿主太极松沉劲·下旋处理熟练度仅45%,卸力效率不足50%,无法有效应对其强力正手。】
屈正阳心里一沉,系统说得没错——他的摆短技术虽然不错,但稳定性只有75%,一旦被张磊抓住机会侧身,后果不堪设想。而松沉劲的卸力效率不够,根本顶不住那记势大力沉的正手攻球。
“怎么办?距离比赛只有一天了,根本来不及把松沉劲练到熟练级。”他皱起眉,在心里问系统,“有没有快速提升卸力效率的办法?”
【建议开启“紧急专项训练”,消耗50点经验值,模拟高强度正手冲击,提升松沉劲运用熟练度,预计可提升10%熟练度,卸力效率+8%。】
“开启!”屈正阳毫不犹豫——现在不是省经验值的时候,赢下比赛才是关键。
【紧急专项训练启动,时长60分钟,模拟对手:张磊(正手快攻仿真度95%)。】
虚拟场景中,张磊的正手快攻如暴雨般袭来,每一球都带着强烈的冲击力。屈正阳按照松沉劲的要领,沉肩坠肘,手腕轻托,试图卸去力道。可刚开始,球频频弹出界外,系统提示:“卸力时机晚0.03秒,松肩程度不足。”
他不断调整,每一次卸力都刻意提前时机,放松肩膀。“卸力时机达标,松沉劲融合度+1%”“卸力效率+2%”系统提示音越来越密集。训练结束时,太极松沉劲的熟练度涨到了55%,卸力效率提升到58%,经验值剩余360\/500。
“只能这样了,剩下的靠临场发挥。”屈正阳揉了揉酸胀的手臂,心里还是没底。他想起王教练说的“武术的精髓是化”,或许可以在卸力后直接衔接正手攻球,打张磊一个措手不及。
第二天一早,屈正阳特意找了队里的大力攻球手陪练。他刻意让陪练模仿张磊的正手快攻,自己则练习“卸力+反击”组合。刚开始,衔接总是慢半拍,陪练的攻球频频得分。【检测到宿主衔接时差0.1秒,建议融合形意崩拳的“快发劲”,提升反击速度。】系统提示道。
屈正阳立刻调整,卸力后腰腹瞬间拧转,崩拳发力贯入正手,反击速度果然快了不少。“漂亮!”陪练忍不住喊,“你这反击太突然了,我根本防不住。”
练了两个小时,衔接时差缩短到0.05秒,系统提示“反击成功率提升至40%”。屈正阳松了口气,这才稍微有了点信心。
中午吃饭时,王教练走过来,手里拿着张磊的技术分析表:“我看了你的训练,卸力做得不错,但反击太慢了。”他边说边画示意图,“卸力后别等球落下来,要提前预判,像这样……”
屈正阳认真听着,发现教练的建议和系统提示完全一致。“我知道了王教练,下午我再练练衔接。”
“不用练了,保存体力。”王教练摆摆手,“你的技术没问题,关键是心态,别被张磊的猛冲猛打影响,按自己的节奏来。”
回到休息室,樊振东递过一瓶功能饮料:“怎么样?紧张吗?张磊的正手可是出了名的‘重炮’。”
“有点,但问题不大。”屈正阳笑着说,心里却在想——要是没有系统的提示,他可能还没意识到战术漏洞,说不定今天就要栽跟头。这种“先知先觉”的优势,既是助力,也是压力,一旦出错,根本无法解释。
下午的赛前热身,屈正阳特意和马龙对练了几板。马龙的正手攻球虽然不如张磊凶悍,但落点更刁钻,正好能帮他找卸力的感觉。“你这卸力越来越熟练了,像太极拳的‘引进落空’。”马龙笑着说。
“就是瞎琢磨的。”屈正阳含糊回应,心里却在感谢系统——要是没有系统的精准指导,他就算练再久,也达不到现在的水平。
热身结束时,系统突然提示:【检测到张磊赛前热身状态极佳,正手攻球速度提升5%,建议调整战术:减少摆短,增加长球比例,逼其退台。】
屈正阳立刻在心里记下,走到球员通道时,他握紧球拍,目光坚定。虽然战术存在漏洞,但有系统的实时调整,有教练和兄弟的支持,他有信心赢下这场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