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卓离开工业发展部,径直入宫求见朱元璋。在谨身殿内,果然见到朱高炽一如既往地侍立在旁,聆听圣训,学习治国之道。
王卓将琉球三国请求内附以及朝鲜希望贸易与技术援助的诉求,原原本本地向朱元璋做了汇报,并呈上琉球三国和朝鲜的礼单。
朱元璋听完,手指轻轻敲着御案,沉默了片刻,方才开口,声音沉稳:朝鲜那边,想买咱们的东西,又想咱们帮他们建电厂、开矿,这些具体的事务,就由你和高炽商量着办吧,把握好分寸就行。
他顿了顿,话锋一转:至于琉球请求内附之事...暂且搁置,不必再议。
王卓心领神会,立刻明白了老爷子的顾虑。
秦王朱樉刚刚就藩倭国,立足未稳,若朝廷此刻立刻将紧邻倭国的琉球纳入直接管辖,难免会让朱樉觉得父亲偏心,将容易治理、麻烦较少的琉球收归中央,却把他放在需要强力镇压的倭国。
这份帝王心术,既是对远方儿子的安抚,也是为了避免藩王心生芥蒂。
一旁的朱高炽敏锐地察觉到了气氛的微妙,立刻笑着转移了话题:姑父,朝鲜和琉球的事既然已有章程,那咱们之前商议的,组建以大明为核心的那个...那个贸易体系的事情,是不是该加紧落实了?”
“往后诸多具体联络、物资调配,还得劳烦姑父您在中间多多辛苦。
他语气诚恳,随即又带着几分跃跃欲试问道:不过,这么大一个事儿,总得有个响亮的名号吧?姑父您觉得该叫什么好?
王卓还没答话,坐在上首的朱元璋已经带着慈祥的笑容看向自己的胖孙子,语气宠溺地问道:哦?咱的大孙子有什么好想法?说来听听。
得到祖父的鼓励,朱高炽眼睛一亮,显然早有腹稿,挺了挺圆滚滚的肚子,朗声说道:孙儿觉得,叫 大中华自由贸易圈 如何?既点明了我大明为核心,又体现了开放贸易之意。
王卓闻言,立刻表示赞同:太孙殿下此名甚好!依臣之见,此贸易圈不仅在于经济一体,互通有无,更应肩负起传播我中华先进文明、礼仪教化的责任,增强周边对华夏文明的认同与向心力,这才是长远稳固的根基。
朱元璋听到自己孙子想出的名字不仅气派,还被王卓引申出如此深远的意义,心中更是欢喜,看着朱高炽的目光充满了欣慰,脸上的皱纹都笑开了花,赞道:好!咱看这名字就很好!大气!
朱元璋越看自己这个胖孙子越是满意,不由得对王卓感慨道:王卓啊,去年让高炽去你们东大留学了几个月,回来之后,这长进可真是不小!不光是眼界开阔了,说话办事,连学问见识也都增进了一大截。
顿了顿,朱元璋继续说道:眼看马上就要夏收了,咱打算让在京的适龄皇子、皇孙,都先去体验一下农事艰辛。等夏收结束,就分批送到东大去学习进修,你觉得这个安排怎么样?
王卓自然是举双手赞成:陛下圣明!此策高瞻远瞩。诸位殿下未来大多要就藩于大明本土之外,若能趁年少时往东大留学,学习现代的政治、经济、科技与管理知识,对未来治理封地、藩国大有裨益。”
另外王者心里想着:“东大方面,也必定欢迎之至。如此一来,大明的二代、三代统治核心,大多具备东大留学背景,思想同步,认知同频,更能极大巩固两个时空之间的友好关系与贸易往来。
这个构想让王卓也颇为兴奋,这简直是给未来的大明帝国高层集体镀金,加深绑定。
然而,朱元璋前面那句话,却让朱高炽瞬间蔫了。体验夏收?在酷暑烈日下弯腰收割?这对一个胖子来说,简直是酷刑!他胖乎乎的脸上立刻露出了哀求之色,弱弱地看向朱元璋,试探着商量:皇爷爷...那个...夏收...孙儿...孙儿是不是可以...
不可以!朱元璋根本没让他把话说完,斩钉截铁地说道,语气不容置疑,夏收,你就跟在咱身边,一块下地!好好体验一下农事的艰辛,顺便减一下你这身肥肉!
看着朱高炽瞬间垮下来的胖脸和求助的眼神,王卓只能努力憋着笑,投去一个爱莫能助的目光。心中暗想:小子,你这减肥之旅,看来是躲不过去了。
正事谈完,王卓便准备告退。这时,朱元璋似乎忽然想起什么,用带着几分戏谑的语气叫住了他:对了,王卓,琉球和朝鲜使臣送来的那些礼品,你就自己留着吧,不必充入国库了。
啊?陛下,这...王卓一愣,那些金银珍宝价值不菲,他本打算全部上缴。
朱元璋摆了摆手,脸上带着一种看透一切的笑容,调侃道:咱还不知道你?见不得穷人受苦!这些金银珍宝你拿去周转,省得哪天你又缺钱了,偷偷摸摸去变卖安庆的嫁妆。到时候传出去,咱大明的驸马爷要靠变卖公主的嫁妆度日,让咱跟着你一起丢人!
王卓顿时闹了个大红脸,没想到这点黑历史老爷子居然还记得这么清楚,并且在这个时候点了出来。他只好尴尬地笑了笑,拱手道:臣...臣谢陛下体恤。
朱元璋哈哈一笑,挥挥手让他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