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内,朱棣、朱高炽与王卓三人,就教育改革的具体细节、可能遇到的阻力以及长远规划,讨论得越来越深入,越来越热烈。
朱高炽引经据典,阐述教育之本;朱棣权衡利弊,考量现实之艰;王卓则不断补充东大的先进经验与理念。
他们沉浸在对未来蓝图的勾画中,全然没有注意到,御座之上,朱元璋的脸色正一点点地阴沉下去,那是一种风暴积聚前的死寂。
还是心思最为细腻敏锐的朱高炽最先察觉到了异样。他偶然一抬头,正对上朱元璋那双深不见底、毫无波澜的眼睛,以及那紧绷的唇角线条。
他心头猛地一凛,立刻停止了话语,同时不着痕迹地用眼神和轻微的动作示意身旁仍在陈述的父亲和王卓。
热烈的讨论声戛然而止。朱棣和王卓顺着朱高炽的视线望去,看到朱元璋那山雨欲来的表情,心中俱是一沉,殿内刚刚还活跃的气氛瞬间冻结。
“说啊,”朱元璋终于开口,声音平缓得令人心悸,打破了这令人窒息的沉默,“怎么不继续说了?咱听得正有意思。你们一个太子,一个太孙,还有一个东大特使,讨论得不是挺热闹,挺有主张的嘛?”
朱棣心头一紧,知道刚才的“热烈”可能触犯了帝王的某种忌讳,他深吸一口气,试图解释:“父皇,儿臣知道您在顾虑什么。您是担心民智一旦普遍开启,思想不再易于管控,会动摇我皇明统治的根基。儿臣并非不理解,只是……历史大势,浩浩荡荡,如同这工业化一旦开启,便再难回头。我们若固步自封,迟早会被时代抛下,届时……”
“够了!”朱元璋猛地抬手,打断了朱棣的话,他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冰冷的嘲讽,“怎么?你这太子是当得不耐烦了,这么急着就要当家做主,替咱拿主意了?啊?!咱还没死呢!这大明的天,还轮不到你来扛!”
这话已是极重,朱棣脸色瞬间煞白,连忙就要跪下请罪。
朱高炽反应极快,抢先一步躬身道:“皇爷爷息怒!父王绝无此意!父王身为太子,国家的储君,所思所想,无不是念着如何让百姓更加富足安乐,如何让我大明江山更加稳固,传之万世!此心天地可鉴,还请皇爷爷明察!”他的声音带着急切,圆润的脸上满是诚恳。
朱元璋冷哼一声,目光如刀般扫过朱棣:“江山永固?哼!咱看他是崽卖爷田不心疼!祖宗的法度,千年的规矩,在他嘴里倒成了阻碍‘大势’的绊脚石了!”
一旁的王卓听到“崽卖爷田不心疼”这句话,心情瞬间如同坠入冰窟,一股寒意从脚底直冲头顶。
难道……历史的惯性真的如此巨大,无法扭转吗?这位出身底层的开国皇帝,终究无法超越他时代的局限,无法接受这过于激进的思想启蒙?自己之前所做的一切,难道最终还是要败于这最根源的皇权思维之下?
就在王卓心中一片冰凉,朱棣父子惶惶不安之际,朱元璋的话锋却毫无征兆地陡然一转,语气变得无比强硬甚至带着一丝蛮横:“但是!就算要卖祖业,也是咱这个开国的皇帝来卖!还轮不到他一个太子在这里说三道四,指手画脚!”
“……”
此言一出,朱棣、朱高炽、王卓三人如同被施了定身法,瞬间石化在原地,脸上的表情凝固成了极致的错愕与难以置信。他们几乎怀疑自己的耳朵出了问题。这话……是什么意思?
朱元璋看着三人那副目瞪口呆,仿佛第一次认识自己的模样,脸上紧绷的线条终于松弛了几分,甚至嘴角勾起了一抹难以察觉的、带着几分快意和戏谑的弧度。
他慢悠悠地重新靠回椅背,语气带着一种掌控一切的悠然:“怎么?真把咱朱元璋当成是听不进人言、一意孤行的独夫民贼了?真以为咱就那般食古不化,看不清这世界的风向变了?”
王卓第一个反应过来,巨大的惊喜冲击着他,他几乎是脱口而出,激动地说道:“陛下!陛下真乃亘古未有之明君!此等气魄,此等远见,远超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朱元璋却并未理会王卓这发自内心的马屁,他的目光变得有些悠远,声音也低沉了下来,带着一种复杂难言的情绪:“咱上次去了东大一趟,听了,也看了。”
他顿了顿,似乎在平复心绪,“咱看到了,那明孝陵,后世子孙给咱修缮、保存得很好。凤阳老家,咱爹娘的那座明皇陵,也妥妥当当的。听到后世儿孙的评价,经过这一遭,咱这心里,反而……踏实了,也知足了。”
他的话语里带着一种释然,更带着一种沉重的觉悟:“这说明,天下百姓,后世的儿孙,对得起咱老朱家。反而是咱老朱家,对不起这华夏神州啊……”他深吸一口气,仿佛要将那跨越时空的愧疚吐出,“不但亡了朝廷,更……亡了天下。”
王卓闻言,心中巨震,不由得想起了那个时空的惨烈,沉声道:“陛下,臣想起原本历史上,明末江阴典史阎应元,在城破之际留下的绝命诗:‘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存大明三百里江山。’陛下当年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千秋功业,即便世殊事异,日月轮转,在天下人心中,自有其不可磨灭的份量!”
朱元璋默默听着,良久,才缓缓说道:“你们要给咱记住,也替后世的子孙记住一句话:这世上,没有千秋万代的王朝!大明,可亡!但是,天下,不可亡!华夏文明,更不可亡!”
他的声音陡然变得铿锵有力,带着一种超越了一家一姓之兴衰的宏大气魄,“即便后世的儿孙不肖,守不住这大明的社稷,丢了江山,也要给咱死死守住这华夏的文明道统!绝不可让其断绝!要让这华夏永昌!”
“儿臣(臣)谨记圣训!”朱棣、朱高炽、王卓三人心神激荡,齐齐拜倒在地。这一次,王卓是发自内心地,对这位看清了历史脉络,跳出了家天下桎梏的帝王,产生了由衷的敬佩。
朱元璋挥了挥手,语气恢复了平时的沉稳,却带着一股森然的杀意:“都起来吧。趁咱这把老骨头还能动,还能压得住场面,那些改革路上必然会冒出来的荆棘,上面的刺,咱替你们拔了!那些注定要得罪人、沾血的事情,咱替你们办了!”
那话语中毫不掩饰的凛冽杀机,让王卓不由得心里一寒,他下意识地开口想劝:“陛下,或许不必如此……”
朱元璋直接挥手打断了他,眼中闪过一丝冷酷的光芒:“放心,咱心里有数。海外藩国,尤其是戎洲,不是正缺人‘开化’吗?很好!但凡有敢倚老卖老、顽固不化、竭力反对此等国策的,咱也不杀他们。咱通通打发他们,带着他们的家眷、弟子、徒孙,一起去戎洲,去倭国!让他们亲身去那蛮荒之地,给咱好好地‘推行王化’,‘宣扬圣道’!咱倒要看看,是他们那套故纸堆里的道理硬,还是海外蛮荒的风沙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