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日已定,辰时正刻,太极宫承天门前,卤簿仪仗森然陈列,旌旗猎猎,甲胄生辉。文武百官身着朝服,按品阶肃立两旁,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近乎凝固的庄严肃穆。今日,并非寻常大朝会,而是文成公主李兰心,以皇室公主之尊,启程远嫁吐蕃前,入宫向皇帝、皇后行最后辞别大礼的日子。
通往两仪殿的御道铺着厚厚的红毡,两侧侍卫持戟而立,纹丝不动。终于,在引礼官悠长清晰的唱喏声中,盛装华服的文成公主,出现在了众人的视野里。
她今日的装扮,可谓极尽尊荣。头戴九翚四凤珠冠,冠上珠翠环绕,正中一只金凤衔珠,展翅欲飞。身着蹙金绣云霞翟纹袆衣,深青为质,以金线绣出繁复华丽的翟鸟云霞图案,宽大的袖摆和曳地的裙裾更显其身份高贵。腰间束着玉带,垂下长长的彩色绶带。面上施了适宜的妆容,既显雍容,又不失年轻女子的清丽。她步履沉稳,在两名盛装女官的搀扶引导下,缓缓行来。阳光照在她身上的金翠珠宝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然而,比这身华服更引人注目的,是她那沉静如水的面容和清澈坚定的眼神。她微微昂着头,背脊挺得笔直,每一步都走得极其平稳,仿佛承载着千钧重担,却又举重若轻。
在两仪殿高大的门槛前,她微微停顿,深吸一口气,然后迈步踏入这帝国权力的核心殿堂。殿内,李世民端坐于九龙御座之上,冕旒垂旒,神色威严肃穆。长孙皇后端坐于侧,同样凤冠霞帔,面容庄重。
李兰心行至御阶之下,依照最隆重的礼仪,缓缓跪下,行三跪九叩大礼。动作流畅标准,一丝不苟,宽大的裙裾在光洁的金砖地面上铺展开来,如同盛放的青金色花朵。
“臣女李兰心,叩见皇帝陛下,皇后殿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她的声音清越,在大殿中回荡,虽带着一丝少女的柔润,却字字清晰,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坚定。
李世民目光深邃,注视着阶下这个即将肩负起非凡使命的“女儿”。他缓缓抬手,声音沉浑而充满力量:“平身。”
“谢陛下。”李兰心再次叩首,方才在女官的搀扶下起身,垂首恭立。
李世民凝视着她,片刻后,方才开口,声音庄重而语重心长:“文成,汝乃朕之宗女,今以公主之尊,远适吐蕃。此行非为一家一姓之私,实系大唐与吐蕃万千生民之福祉,关乎西陲百年之安定。赞普松赞干布,乃高原雄主,慕我华风。汝至吐蕃,当谨守妇道,辅佐赞普,和睦上下;更须广布王化,宣我大唐之礼仪文明,使吐蕃百姓,皆知诗书,晓礼义。此乃朕之厚望,亦是大唐之重托。汝,可能做到?”
这番话语,是君主的期许,亦是长辈的嘱托,重于泰山。
李兰心抬起头,目光坦然迎上皇帝的视线,没有丝毫闪躲。她再次敛衽深施一礼,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殿中每个人的耳中:“陛下隆恩,重如泰山。臣女虽才疏学浅,然自幼蒙受国恩,聆听圣训,深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理。今奉旨和亲,乃臣女之本分,亦是无上之荣光。臣女在此立誓,此去吐蕃,定当恪尽职守,尊奉赞普,爱护吐蕃百姓,将我大唐之典章制度、礼仪文化、农耕医药,倾囊相授,绝不敢有负陛下重托,绝不敢有辱大唐国威!纵前路漫漫,艰险异常,臣女亦必披荆斩棘,勇往直前,以求两国永睦,边境长安!”
她的回答,掷地有声,没有丝毫怯懦与犹豫,只有一片赤诚与担当。眼眸中闪烁着的光芒,是超越了年龄的成熟与坚定。
李世民闻言,威严的脸上终于露出一丝难以察觉的欣慰之色,微微颔首:“善!朕心甚慰。”他转而看向身旁的皇后。
长孙皇后亦温言开口,话语中带着女性的细腻与关怀:“文成,此去路途遥远,水土各异,务必要善自珍重,保重玉体。宫中已为你备下常用药材及熟悉高原气候的医官,若有任何不适,切莫强忍。记住,长安永远是你的娘家,陛下与本宫,时时盼你佳音。”
这番充满温情的话语,让肃穆的大殿气氛柔和了些许。李兰心眼中泛起一丝感动的泪光,但迅速被她克制住,她再次深深行礼:“臣女叩谢皇后殿下慈训,定当铭记于心。”
辞行大礼至此,已近尾声。李兰心在引礼官的引导下,再次向御座行跪拜大礼,然后缓缓退出两仪殿。当她转身,迈过那高高的门槛时,背影在宏伟的殿门映衬下,显得既单薄又无比高大。
御前辞行,帝后寄望。这一刻,李兰心彻底完成了从宗室郡主到大唐文成公主的身份转变,她将皇帝的嘱托、国家的期望,以及那份沉甸甸的文明使命,一并承载于肩,义无反顾地踏上了那条西行的漫漫长路。殿外的阳光,为她镀上了一层悲壮而辉煌的金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