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黎明破晓,晨光刺破云层,洒落在巍峨的长安皇城之上,仿佛要为这座历经了惊涛骇浪的帝都涤荡去昨夜的阴霾与血腥。庄严肃穆的承天门缓缓洞开,文武百官身着整齐的朝服,按照品阶序列,神情肃穆地鱼贯而入,踏上通往太极殿的漫长御道。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一种混合着紧张、期待与敬畏的神情,他们知道,今天将是一个载入史册的日子。
太极殿内,钟磬齐鸣,雅乐悠扬。李世民端坐于高高的御座之上,他今日特意穿戴上了最隆重的衮冕,十二章纹彰显着帝王的至高权威,虽然面容依旧带着疲惫,但眼神已然恢复了往日的锐利与威严。经过一夜的沉淀与决断,那个掌控乾坤的天可汗似乎又回来了。
御座之旁,稍低一阶的位置,设了一座新的金漆宝座。年仅十六岁的晋王李治,身着太子专用的远游冠、绛纱袍,神情庄重,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与恍惚,端坐其上。这是他第一次以如此显赫、如此聚焦的身份,出现在这象征帝国权力核心的殿堂之上。他能感受到来自下方无数道目光的注视,有关切,有审视,有期待,或许也有隐藏的不甘与嫉妒。他微微吸了一口气,努力让自己挺直脊背,遵循礼官的指引,保持着储君应有的仪态。
吉时已到,鸿胪寺官员高声唱喏,殿内瞬间安静下来,落针可闻。中书令褚遂良手持一卷明黄诏书,缓步走到御阶之前,面向百官,朗声宣读:
“门下:储贰之重,式固宗祧,一有元良,以贞万国……”
诏书以骈四俪六的典雅文字,首先痛陈废太子李承乾“失德悖乱”、魏王李泰“言行有亏”,阐明废黜之由乃不得已而为之,是为了社稷永固。继而,笔锋一转,盛赞晋王李治“禀性仁孝”、“操履贞洁”、“友悌敦睦”,其德行足以“抚军监国”,“允膺基绪”。
“……是用命尔为皇太子。尔其惟诚惟孝,无怠无荒,恪守训辞,永绥福禄。呜呼!钦哉!”
当“是用命尔为皇太子”这决定性的字眼清晰地在殿中回荡时,百官齐刷刷地躬身,如同风吹麦浪。随即,在赞礼官的引导下,以长孙无忌、李积为首,文武百官依次向御座上的皇帝,以及新任的皇太子行三跪九叩大礼。
“臣等拜见陛下!拜见太子殿下!恭贺陛下!恭贺太子殿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太子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山呼海啸般的朝贺声,如同滚滚雷鸣,震动着太极殿的梁柱,也冲击着李治的耳膜。他按照礼仪起身,向百官微微躬身还礼,目光扫过下方那些或熟悉或陌生的面孔,心中涌起一股极其复杂的情感。有一步登天的眩晕感,有梦想成真的虚幻感,但更多的,是一种沉甸甸的、几乎让他喘不过气来的责任与压力。这“千岁”的呼声,既是无上的荣光,也是无形的枷锁。
册立大典的仪式繁琐而庄重,持续了近一个时辰。当李治最终跟随父皇,在百官的注目下离开太极殿,准备移驾东宫显德殿,接受东宫属官的正式拜见时,他回头望了一眼那雄伟的殿堂,阳光正好照在“太极殿”三个鎏金大字上,反射出刺目的光芒。
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不再是那个可以躲在兄长身影后、偶尔向武媚倾诉烦恼的晋王李治了。他是大唐的皇太子,是帝国的储君,他的名字,他的言行,都将与这个庞大王朝的命运紧密相连。
诏书以最快的速度被抄录、分发,由快马驰送大唐的每一个州县。很快,“晋王仁孝,立为皇太子”的消息,便将传遍天下,安抚因废太子风波而浮动的人心,也向四方昭示着大唐王朝权力交接的平稳过渡。
长安城的百姓们或许尚不清楚宫闱之内具体的惊心动魄,但他们能看到皇城上升起的新的旗帜,能感受到街头巷尾弥漫的不同以往的气氛。一个新的时代,伴随着这份诏书的颁布,正式开启了它的序幕。而年轻的太子李治,也将在这全新的、充满机遇与挑战的舞台上,开始他截然不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