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之月,阳光和煦,驱散了最后一丝冬日的凛冽。长安城北,皇家禁苑之内,经过将作监匠人数月来的精心修缮与布置,凌烟阁以焕然一新的巍峨姿态,矗立在湛蓝的天穹之下。朱漆廊柱光可鉴人,琉璃瓦在阳光下流淌着金色的光泽,飞檐斗拱,气势恢宏。阁周遍植松柏,经冬未凋,更添几分庄严肃穆。
这一日,正是凌烟阁功臣像落成大典之期。自皇城至凌烟阁的御道两旁,早已由金吾卫净街肃道,旌旗招展,仪仗森然。文武百官,身着最为庄重的朝服,按品阶序列,于太极殿前集结,而后在礼官引导下,浩浩荡荡,前往凌烟阁。
吉时已至,钟鼓齐鸣。李世民身着最为隆重的十二章纹衮冕礼服,头戴垂十二旒的通天冠,面色沉静,威仪天成。太子李治紧随其后,同样身着储君冕服,年轻的面容上带着与有荣焉的激动,更有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郑重。长孙无忌、房玄龄、李靖、尉迟敬德、程知节等仍在世的功臣,以及已故功臣的子弟代表,皆身着特赐的礼服,位列班首,神情各异,或激动,或感怀,或肃然。
仪仗卤簿,导引前行。李世民步履沉稳,一步步登上凌烟阁前汉白玉铺就的宽阔平台。身后是帝国的权力核心与功勋象征,面前是即将开启的、承载着历史与未来的殿堂。
阁门缓缓开启,内部光线略暗,更显深邃。二十四幅等身大小的功臣画像,依序悬挂于阁内四壁,以阎立本为首的画师们的心血结晶,此刻终于完整地呈现在世人面前。画像色彩鲜明,人物神态各异,或威严,或儒雅,或勇悍,或刚直,栩栩如生。每一幅画像旁,皆以金漆铭刻着该功臣的官爵、谥号及由房玄龄主持撰写的简要功绩。
李世民率众臣步入阁内。刹那间,仿佛跨越了时空,与那个创业维艰、群星璀璨的时代直面相对。他目光缓缓扫过每一幅画像,从位列首辅、沉稳如山的长孙无忌,到英年早逝、谋略超群的杜如晦,再到面折廷争、风骨嶙峋的魏徵,再到骁勇善战、气吞万里的李靖、尉迟敬德……他的目光在侯君集的画像上略有停顿,那上面描绘的仍是其身着国公朝服、意气风发的模样,复杂的心绪一闪而过,终归于平静。
空气中弥漫着檀香与墨彩混合的气息,寂静无声,唯有君臣略显沉重的呼吸。不少功臣本人或其子弟,看到自己的或先人的画像如此庄严地悬挂于此,想起往昔峥嵘,已是热泪盈眶,却又强自抑制,唯恐失仪。
肃立良久,李世民转身,面向阁外广场上肃立的百官,声音沉浑有力,透过特设的传声装置,清晰地传遍四方:
“朕承天命,抚有寰宇,追惟王业,实赖群公。昔在草昧,风云际会,诸公或运筹帷幄,或决胜千里,或犯颜直谏,或宣力四方……艰难同体,休戚共之。乃有今日之升平!”
他回顾了创业的艰辛,肯定了众臣的功绩,声音中饱含情感。“今图画诸公于凌烟阁,非独彰尔等之殊勋,亦欲使后世子孙,知我大唐基业,非一人之功,乃君臣同心,百僚效力之所共成!见贤思齐,永固邦本!”
最后,他的目光落在身旁的太子李治身上,语气更为凝重:“太子!”李治立刻躬身聆听。“尔当谨记,此阁中诸公,皆乃尔之楷模,国之柱石!日后承继大统,当亲贤臣,远小人,敬功臣,恤黎庶,使我大唐江山,永享太平!”
“儿臣谨遵父皇教诲!必不负父皇期望,不负诸位功臣厚望!”李治声音清越,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祭告太庙,礼成——” 礼官高亢的声音响起。
庄严肃穆的祭告仪式随之进行。香烟缭绕,颂歌悠扬。当一切礼仪完成,阳光正盛,毫无保留地倾泻在凌烟阁的金字匾额之上,折射出令人不敢逼视的辉煌光芒。
阁成日耀,君臣同礼。这一刻,不仅是对过去一个辉煌时代的总结与封存,更是面向未来,吹响了新篇章的号角。二十四位功臣的身影,自此将与这座高阁一同,成为贞观盛世最醒目的标志,凝视着大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