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科学院的实验室里,小棠盯着全息屏上的卫星图,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颈间的贝壳项链——那是王强当年的矿工帽徽章改的。屏幕上,东南亚某片热带海域正泛着诡异的灰白色:成片的塑料垃圾漂浮在海面,像块腐烂的浮毯,下面的珊瑚礁早已褪成惨白,偶尔有几条瘦小的鱼翻着肚皮浮上来。
“老师,第三批投放的降解菌失效了。”助手小夏抱着平板走进来,声音里带着挫败,“微生物无法分解这种改性pEt塑料,它们在胃里积累,反而毒死了珊瑚虫。”
小棠的眉峰拧成结。这是她领导的“深海清道夫”项目遇到的最棘手问题——全球每年有800万吨塑料流入海洋,传统生物降解方法对新型塑料根本无效。她想起爷爷当年的话:“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去问大海。”
翻译器就放在实验台角落,那是她用旧手机改装的,外壳贴满了小海豚贴纸。小棠深吸一口气,启动设备,将海域的污染数据、珊瑚的基因序列,还有自己的困惑,转化成电信号发送出去。
“大虫子,”她的声音轻得像海风,“我们需要你帮帮助。”
一、深渊的酶
三小时后,翻译器的屏幕亮起。
小棠凑过去,看着滚动的波形图,手指飞快敲击键盘。当最后一行代码稳定下来时,她的眼睛亮得像星子:“是分解pEt塑料的酶!大虫子分享了它的基因序列——这种酶能在30分钟内切断pEt的分子链,而且产物是无害的乙二醇!”
实验室里爆发出欢呼。汉森博士凑过来,看着屏幕上的基因代码:“这太神奇了!pEt是最难降解的塑料之一,这种酶的催化效率比现有酶高100倍!”
“还有更厉害的。”小棠继续翻译,“大虫子说,这种酶的基因来自它体内的共生微生物。那些微生物长期附着在塑料垃圾上,演化出了分解能力。”
接下来的两周,团队夜以继日地工作。他们将深渊的基因序列导入大肠杆菌,培育出能产生这种酶的工程菌。实验室的培养箱里,淡蓝色的菌液在摇床里旋转,像一片微小的海洋。
“成功了!”小夏举着试管尖叫,“菌液分解pEt薄膜的速度,比我们预期的快了三倍!”
小棠拿起试管,看着里面的液体将一片pEt塑料片慢慢溶解,变成透明的黏液:“给它取名‘小棠一号’吧。”
二、海洋的试验
“深海清道夫”号载着“小棠一号”出发了。目标海域是东南亚的那片“塑料坟场”。
林深站在甲板上,看着小棠指挥船员投放菌液:“记住,每平方公里投放10升,不要集中,要分散。”
“放心吧,老师。”小棠戴着潜水镜,手里拿着遥控器,“我做了模拟实验,扩散范围能覆盖整个污染区。”
潜水器下潜时,小棠透过观察窗望着海面。阳光穿过塑料垃圾的缝隙,在水下投下细碎的光斑。她想起爷爷当年下潜时的样子,想起他说“大海是我们的母亲”,突然觉得手里的遥控器沉甸甸的。
“到达投放点。”潜水器悬停在污染区上方,“开始投放。”
遥控器按下,菌液从容器里喷出,融入海水中。接下来的一个月,团队每天通过卫星监测海域的变化。
变化来得比预期更快。
第七天,卫星图上,灰白色的塑料带开始变薄;第十五天,珊瑚礁的惨白色开始褪去,露出淡粉的触手;第二十一天,小夏在显微镜下看到了奇迹——几只幼鱼正围着分解后的乙二醇游动,它们的鳃盖张合着,充满了活力。
“成功了!”小棠看着实时画面,眼泪掉在操作台上,“大虫子没骗我们。”
三、质疑与证明
然而,胜利的喜悦并没持续多久。
“你们的酶安全吗?”某跨国塑料企业的代表带着律师找上门,“万一这种酶分解塑料时产生有毒物质怎么办?”
实验室里的气氛瞬间凝固。小棠攥着“小棠一号”的检测报告,指尖发白:“我们做了三个月的安全测试,乙二醇是无害的,而且酶本身会被海洋微生物降解。”
“空口无凭。”律师拿出一份报告,“你们的菌液可能破坏海洋生态平衡!”
林深站出来,将一份数据拍在桌上:“这是我们监测的三个月数据:投放区域的有毒物质含量下降了70%,珊瑚礁的生物多样性恢复了40%。你们所谓的‘平衡’,难道是指让塑料继续杀死海洋生物?”
房间里安静得能听见呼吸声。律师翻着数据,脸色越来越白:“你们……你们这是诽谤!”
“不。”小棠拿起翻译器,“我们可以让大海说话。”
她启动翻译器,将海域的生物信号转化成音频。房间里响起细碎的“嗡嗡”声——是珊瑚虫的游动声,是小鱼的鸣叫声,是浮游生物的碰撞声。
“这是大海的回答。”小棠轻声说,“它在说‘谢谢’。”
四、深渊的新礼物
就在争议平息时,“深海清道夫”号又收到了大虫子的信号。
“它在说什么?”小棠盯着翻译器。
“它在邀请我们去更深处。”林深的声音带着震撼,“坐标是马里亚纳海沟的挑战者深渊,米。”
挑战者深渊,人类从未到达过的深度。
“蛟龙-xxx”号载着团队下潜。深度表跳到米时,舱内的气压声像在敲鼓。
探照灯亮起的瞬间,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海底的景象让他们震撼——这里不是预想中的荒芜,而是一片“发光的森林”。巨大的发光水母像悬浮的灯笼,管蠕虫的触须上挂着发光的孢子,还有各种奇特的生物,身体透明,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而在这一切的中心,是一株巨大的、像水晶一样的生物。它的身体由无数发光的晶体组成,触须上挂着微小的塑料颗粒——那些颗粒正在被晶体慢慢分解。
“这是……”小棠的声音发颤,“塑料降解者?”
“是深渊的新生命。”苏念的声音带着敬畏,“大虫子说,这是它用‘小棠一号’的基因,结合深渊的环境,演化出的新物种。它们能分解更深海的塑料,甚至是金属微粒。”
大虫子的触须轻轻触碰那株水晶生物。晶体发出柔和的光,将周围的塑料颗粒分解成无害的粒子。
“它在说,”小棠的翻译器传来声音,“这是生命的礼物,要传给所有需要的人。”
五、织工的延续
回到少年科学院,小棠举办了“深海酶的旅行”成果展。
展厅里,摆放着“小棠一号”的菌液样本、分解后的塑料黏液、还有挑战者深渊的水晶生物晶体。孩子们围着展台,睁大眼睛问:“姐姐,这个酶能治好大海吗?”
“能。”小棠摸着他们的头,“只要我们一起努力。”
王雪带着女儿走进来,手里捧着王强的矿工帽:“你爷爷要是看见,一定会说,这是大海的回报。”
林深站在展厅尽头,看着小棠给孩子们讲解。阳光穿过窗户,照在她的贝壳项链上,折射出彩虹般的光。
“她在延续爷爷的使命。”王雪轻声说。
“不。”林深摇头,“她在创造新的使命。生命织锦的每一根丝线,都在传递希望。”
六、永恒的使命
深夜,小棠坐在实验室的屋顶,望着漫天星斗。翻译器放在膝盖上,屏幕上显示着挑战者深渊的实时画面——水晶生物正在分解塑料,发光的水母围绕在它身边,像一场无声的庆典。
“大虫子,”她对着翻译器轻声说,“谢谢你。谢谢你教会我们,生命的意义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学会与问题共生。”
翻译器传来回音,是大虫子熟悉的“嗡嗡”声。
小棠望着远处的海面。月光下,海浪轻拍着沙滩,仿佛在应和着星星的旋律。
“我们的使命,”她轻声说,“是让每一片海洋,都能重新唱歌。”
(本章完)
扩写说明
问题导向:以“塑料污染”这一现实痛点为核心,用“小棠一号”酶的诞生与投放,展现“生命织锦”计划的实际价值,增强故事的代入感。
科学细节:详细描述pEt塑料分解酶的基因来源、培育过程、安全测试,以及挑战者深渊新物种的演化,体现科学的严谨性。
代际传承:小棠从“接收者”成长为“领导者”,用爷爷的矿工帽、翻译器等细节,串联起王强→林深→小棠的传承链。
全球影响:引入跨国企业的质疑,用数据与生物信号回应,体现环保议题的复杂性,以及“用事实说话”的力量。
希望意象:以“挑战者深渊的水晶生物”“成果展的孩子”等场景,将环保升华为“生命的共生”,强调希望的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