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还是你会来事。”王师傅笑得合不拢嘴,有了这份礼,换车的事早就忘了。
毕竟是公家的车,只要没丢就行。至于多耗的油和零件损耗,他才不在乎,跟傻柱一个样。
“王师傅,这还有10斤粮票和100斤大米,您收下。往后还得麻烦您多关照。”李建东又递上一份厚礼。
王师傅喜出望外,一只手就拎起了沉甸甸的米袋。这年头粮食金贵,跑趟车就能得到这么多口粮,再加上两条鱼,顶得上小半年的吃喝。
院子里的人看得眼红,议论纷纷:
“真是靠山吃山,当司机就是有油水。”
“可不是,你看傻柱什么时候饿过肚子?连秦淮如一家都跟着沾光。”
“要是咱们也能靠本事吃饭就好了。”人群中有人叹气。
李建东拍了拍手:“大伙帮个忙,把这台空调搬到屋前,每人两斤大米。”
这话一说,众人立刻围上来。人多力量大,不到一刻钟,那庞然大物就被搬到了指定位置。一个人搬的话,少说也得折腾半小时。
这可不是后来那种小巧的窗式空调,眼前这台老式空调足有半个屋子那么大。
忙完后,李建东从卡车驾驶室拿出一百斤大米,在中院一一分发。
贾张氏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走过来,看到后立刻大声喊道:“李建东!你家存了这么多粮食,怎么不帮我们孤儿寡母?必须给我们一份!”
“干活的时候看不见人影,分粮倒来得快。”李建东冷笑着说,“白眼狼也配要粮食?看看傻柱帮了你们十几年,结果怎么样?”
“记住,做人要懂得感恩。除非——”他意味深长地停顿了一下,“某些人色迷心窍。”
正好傻柱晃悠到中院,这句话像刀子一样扎进他耳朵里。在院子里一直帮助秦淮如的,除了易忠海,就属他最用心。
“李建东你这是指桑骂槐吗?”傻柱脸涨得通红,“别以为会点手艺就了不起!明天我就去接酒席,挣得肯定比你多!”
李建东气得直笑。这个傻子浑身是刺,偏偏在秦淮如面前温顺得像条狗。早知道这样,当初真不该好心提醒他——果然应了那句老话,好心当成驴肝肺!
不过这小子倒是开窍了,居然想到接私活赚钱。
确实,凭傻柱的手艺,放在八十年代能挣两千五,现在也不差。
这个年代好厨子更吃香,可惜他被轧钢厂和秦寡妇绑住了手脚,满身本事用不出来。
李建东没空跟傻柱争辩,分完粮食就钻进后院研究那台空调。
他对机械很在行,先拆外壳,再卸电机,接着是压缩机、冷凝器,各种零件在他手里一件件分解开来。
冉教授给的空调技术资料非常详细。
他按照资料一步步操作,很快就弄清楚了每个部件的作用,并逐一检查是否还能用。
从中午一直干到天黑。
屋里虽然亮了,但那点昏黄的光线实在不够用。
平时照明还凑合,可要是拆精密零件就看不清了——很多螺丝卡扣都得靠光才能看清。
李建东觉得灯泡太暗,又找来几个大功率的装上,屋里这才亮堂起来。
不过电压开始忽高忽低,他心里有数。
这个年代电力有限,想用得多就得找人改线路。
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去找三大爷,掏出五块钱让他帮忙找供电局的关系来改电路。
空调这种东西在以后可是电老虎,家里电器中最耗电的,一小时用一两度电跟玩似的。
如果全天候运行,光居民用电一天就得十二块,商业用电更贵,简直吓人。
三大爷乐得合不拢嘴——又一条生财之路来了。
他骑着自行车去找那些有关系的长辈。
其实冉秋叶也能办这事,但她终究放不下脸面低声下气地求人。
李建东更舍不得让自己的妻子为这种事到处奔波。
家里不缺钱也不缺粮,何必让媳妇受气?
没过多久,三大爷就带着供电局的人来了。
那人骑着二八自行车,跟着闫埠贵直接去了后院找李建东。
初次见面,李建东就送了他50斤白面。作为电力系统的技术工人,这位电工以后能帮上大忙。
在北方,小麦是主要作物,送大米不太合适。系统空间里存的都是精米,而当时人们普遍吃的是糙米——这是出厂标准,虽然营养更足,但口感差些。
电工高兴得合不拢嘴:“小伙子挺会来事!电路改造的事我来办。”
“师傅,该怎么改?我家电器不少。”
进了李建东家,电工一看就愣住了。这么多电器,以前只有大户人家才用得起。除了电扇、收音机这些普通东西,光是门口那个大件,耗电量就不低。
“这条线路负载不够,我给您重新布线。”电工检查后说道。
他又压低声音说:“其实你们大院用电受限,优先给工业用。后院那边有条轧钢厂的专线,我认识厂里的电工。每月给他30斤精面,以后你们家用电就不用愁了。”
30斤面粉能值几个钱?李建东缺的是电力,特别是稳定的供电。那时候经常停电,但轧钢厂是重点单位,电力供应绝对有保障——高炉可经不起断电。
果然,有靠山就是好办事。
这年头就是这样:食堂大师傅何雨柱靠厨房混得好,电工自然也能靠电力系统捞好处。李建东心领神会,又拿出50斤白面感谢。
电工认真改造线路,不仅增加了负荷,还偷偷接上了轧钢厂的专线。临走前还告诉他哪能买到二手电器最划算。
电工走后,李建东开始修空调。仔细检查后发现机器还能用,只是部分进口零件生锈报废,又找不到替换件才被搁置。
他去旧货市场买了零件,花了三天时间把旧空调修好了。
他把外机装在东边,内机挂在屋里,接上电一按开关。正是酷暑时节,平时只能靠电风扇,吹出来的风都是热的,特别难受。空调一开,冷风呼呼往外吹,不一会儿屋子就凉快下来。
“真凉快!跟秋天一样,我得加件衣服,不然要感冒了。”傻蓉蓉开心地拍手。
母亲徐云不懂原理,但知道效果:“儿子,这真厉害,跟有钱人用冰块降温一样。”
“妈您说得对,城里有人卖冰块,但天天买太麻烦。这机器一插电就能用。”李建东笑着解释。
消息很快从隔壁的邻居大妈口中传开:“李家屋里凉快得像放满了冰块!”这话很快在大院里传开了。
“在他家待着真舒服,哪个姑娘嫁过去就能享福了。夏天做针线、做饭、打扫都不怕热。”
“李建东真有本事,是大院第一个装空调的。”
大家既羡慕又嫉妒。关系好的几家人,比如刘海忠一家,都带着孩子来乘凉,陪徐云聊天。
孩子们围着蓉蓉请求:“好蓉蓉,让我们在你家玩吧,这里太凉快了!”
“可以是可以,但不能吵闹,只能看书下棋。”蓉蓉摆出一副小大人的样子叮嘱道。
李建东看着直乐。就连门口狗窝里的大狗也偷偷溜进屋,找了个角落舒舒服服地趴下打起了盹。
李建东研制出空调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传遍了四合院的每个角落。
易忠海闻讯而来,刚跨进李家门槛就愣住了——屋里凉风阵阵,那台大东西赫然在目。这位八级钳工瞪大了眼睛,他原本以为不过是用冰块骗人的把戏,没想到真搞出了空调。
作为技术骨干,他太清楚这玩意儿有多金贵。民国时期只有高档场所才用得起,连轧钢厂都没资格安装。建国后受到技术封锁,现有的设备早已成了废铁。这年头空调寿命不长,用个四五年前就报废了。
车间里夏天热得像个蒸笼,为了保持生产线的干净不能开窗。到了中午,工人们热得根本没法干活。如果能让这个小子给厂里装一台……易忠海摸着下巴盘算:自己虽然不用亲自干活,但监工时喝喝茶也汗流浃背!而且空调冬天还能供暖,比那种死板的集体供暖强多了。
“李建东!”易忠海挺着肚子拦住主人,“既然你会装空调,就给车间也装一台。做人不能只顾自己。”这句话他很熟悉,当年傻柱就是被这句“大义”捆住,最后被全院的人吸干了血。
可惜他面对的是李建东。
“没错,做人不能只顾自己。一大爷,您总是惦记着自己舒服、自己凉快、自己养老,怎么不掏钱接济大院?装空调这事儿也是,您不能只顾自己。这样吧,您一个月99块钱,院里数您最有钱,一台二手空调最多一千块,您自己买一台给厂里装上,那才叫无私大方。”李建东笑着讽刺道。
一大爷易忠海立刻脸一沉:“李建东,你要真有装空调的本事,做人就该先为厂子着想!厂里上百号人,不比你家三口更需要空调?赶紧把你家这台拆了搬到厂里去,让大家也凉快一下。”说完还回头对围观的人喊道:“大家评评理,是不是这个道理?”
“一大爷说得对!”有人立刻起哄。
“就是,李建东,你不能只顾自己享福。厂里那么多工友,得先顾着大家。”有人附和道。
以前他们不站在易忠海这边,是因为没利益可图。现在不一样了——谁不想在大热天里吹着空调干活?每天要在车间待十几个小时,中午最晒的时候,穿着厚重的工作服,汗流浃背。看到李建东家里凉快,这些人心里能舒服吗?
指望这些人讲理?李建东自己出钱买的空调,自己装的设备——他们认这个账吗?当年傻柱建养老院的钱还是娄小娥出的,他们既阻拦婚事又厚着脸皮蹭养老,不就是专门欺负老实人?
难怪观众骂这是“禽满四合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