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有一点——只许胜,不许败。”
“若损我威名,休怪我军法无情。”
马超昂首应道:“主公宽心,末将必不负重托。”
“待主公正位称王之日,末将定以攻破乌桓山的捷报为贺!”
林辰放声长笑:“若真如此,你马超之名必将响彻九州!”
马超眼中烈焰升腾,战意如虹。
…………
漳河北岸,邺城依河道天然凹势而建,形如铁瓮。
南岸高坡上,曹操与戏志才、孙策、周瑜、曹仁、许褚等人肃立远眺。望着百丈宽的湍急河水,众人神色凝重。
“邺城据险而守,实难强攻。”
“欲破城,必先渡河。”
“然河面宽阔,对岸更有岳飞神出鬼没的背嵬军……”
“渡河绝非易事!”
连日遭背嵬军袭扰,许褚早已怒发冲冠,闻言虎目圆睁:“明公!某愿率猛虎营为先锋,配合虎豹骑牵制背嵬军。纵不能全歼敌军,亦要其不敢妄动!”
“若以死相拼,某何惧之有!”
曹操缓缓摇头:“仲康虽勇,然兵者国之大事,非一人武勇可定乾坤。”
(
虎豹骑与猛虎营同背嵬军、先登兵相比,实力悬殊明显。
要渡过漳河,必须制定周全方案。
说话间,目光转向孙策身旁的周瑜:\"公瑾虽年轻却以机智着称,伯符常向我提起你。今日邀你前来,不知可有良策?\"
周瑜凝视漳河,沉声道:\"背嵬军和先登兵自从突围后愈发谨慎,难以捕捉其破绽。但如今我军兵临邺城,敌军必借漳河做文章。不妨采用声东击西之策。\"
\"具体如何实施?\"
周瑜从容分析:\"敌军兵力有限,难以控制整条漳河。可派主力在正面大张旗鼓渡河,同时派遣精锐绕道后方。若岳飞选择撤退,其骑兵便失去作用;若继续抵抗,则可前后夹击,至少能重创敌军锐气。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岳飞手中。\"
曹操稍加思索,赞叹道:\"此计甚妙!只要奇兵渡河成功,岳飞唯有撤退或被围两条路。难怪伯符对你赞誉有加。\"
周瑜谦逊道:\"曹公过奖了,不过是粗浅之见。\"
曹操转而询问戏志才的意见。
戏志才沉思片刻后提醒:\"我军虽距邺城较近,但孤军深入恐中埋伏。若能等刘备从北面牵制,再联合进攻,效果更佳。\"
北方幽州虽无林辰音讯,想来战事仍呈胶着之势。
\"咱们时间充裕得很。\"周瑜轻抚茶盏。
\"公瑾之计虽佳,若得玄德相助更为稳妥。\"
孙策剑眉微蹙正欲反驳,忽觉袖口被周瑜暗中扯住。
曹操朗声笑道:\"志才谋略更为周全。刘备连战皆捷,现已攻克内黄县,距邺城仅两日路程。待其北面施压,正是我军渡漳河良机。不过公瑾之策亦可并行,多手准备总是稳妥。\"
\"明公提点,瑜受教了。\"周瑜拱手致谢。
孙策见周瑜受嘲,面沉如水。却在周瑜频频眼色示意下强压怒意。
议事毕,二人独处时孙策愤然道:\"曹孟德如此折辱,公瑾何必忍让?\"
周瑜捻须浅笑:\"伯符可知木秀于林之理?我军势弱,正该韬光养晦。今日故意不提刘备,就是要让曹操与岳飞精锐相争。表现得越是庸碌,越能松懈其戒心。\"
孙策恍然大悟:\"难怪公瑾先前坚持待刘备至再渡河,今日却转变口风。\"
\"正是如此。\"周瑜望向远处烽火,\"如今咱们势力最弱,更要藏锋守拙。其实...我已有悔北上之意。那林辰犹如参天巨木,岂是现下能撼动?\"
孙策问道:“公瑾认为此战凶险?”
“莫非联军敌不过林辰?”
周瑜轻叹:“并非此意,只是隐隐感到不妥。”
“自北上以来,我军始终被岳飞左右。”
“他进退自如,来去如风。”
“每每我军刚欲接战,他早已远遁。”
“这段时日行军迟缓,士卒们更是士气消沉。”
“倘若林辰未及回援,或许还有攻破邺城的希望。”
“但若范阳战事先行结束,局势便再无转圜余地......”
“届时我等处境将万分艰难。”
孙策皱眉:“若此时撤军,会如何?”
周瑜沉声道:“此刻退兵必将激怒诸侯,恐难活着回到江东。”
“虽知追随曹操危机四伏,却不得不为之。”
孙策神色焦灼:“我们根基浅薄,难道真要在此葬送好不容易积攒的兵马?”
“公瑾,我实在心有不甘!”
周瑜略作思忖:“明面上不便动作,但可暗中行事。”
“不妨令心腹部众伪装斥候。”
“斥候在激战中常有意外,便于掩护。”
“可令其暗中返回江东,对外宣称战死。”
“虽只是权宜之计,但我料定邺城战事不会轻易结束。”
“至少能为江东保留火种,存续根基。”
“伯符以为如何?”
孙策沉思片刻,颔首:“便依此计。”
“能撤走多少是多少。”
“你来安排,我命各营将领配合。”
周瑜郑重道:“好!”
“我即刻着手布置。”
“但愿这'金蝉脱壳'之计能瞒过曹操耳目。”
“否则......”
(
周瑜轻叹一声,快步离去准备军务。孙策凝望邺城方向低声自语:\"这场战事,早些了结吧!\"
\"实在不堪这般煎熬!\"
随着一声长叹,孙振作精神,昂首阔步向军营走去。
漳河南岸。
待孙、周二人离去后,曹仁、许褚等众将也陆续告退。
岸边唯余曹操与戏志才二人。
河水滔滔东流,微风轻拂,水面波澜不惊。
\"志才以为孙策、周瑜如何?\"曹操问道。
戏志才神色肃然:\"皆非凡俗之辈。\"
\"孙策勇猛,周瑜多谋。\"
\"今日周瑜藏锋守拙,始终未提刘备,看似愚钝。\"
\"殊不知这般刻意,反倒暴露其心机深沉。\"
\"自被背嵬军多次袭扰后,二人锐气尽丧,已有退意。\"
\"退兵?\"
\"此时撤军,岂非自毁长城?\"
曹操眼中杀机乍现。
戏志才笑道:\"明公勿忧。纵有此心,量其亦无此胆。\"
\"不过是想保存实力,回江南图谋发展。\"
曹操颔首,眉头微蹙:\"如此说来,二人虽具才干,却无全局之见。\"
戏志才摇头:\"非也!\"
\"他们洞若观火。\"
\"若我军击败林辰,河北断无其立足之地,徒有虚名。\"
\"若林辰战胜,则江东根基将尽丧于此。\"
\"此等情势下,岂会为所谓大局自断后路?\"
曹操沉思片刻,沉声道:\"能否收服二人,为我所用?\"
戏志才摇头:\"二人年少气盛,欲扬名天下,此时难以收服。\"
\"除非天时、地利、人和皆备,方有一线可能。\"
\"如今战事已起,孙策周瑜或会有所动作,但难以撼动大局。\"
\"眼下棘手的,仍是邺城的林辰。\"
曹操问:\"以你之见,乌桓十五万大军在林辰手中能撑多久?\"
戏志才默算片刻:\"最多一月。\"
\"一月?丘力居竟如此不堪?\"
\"从邯郸至范阳需十二日,范阳返邺城最快十五日。\"
\"难道十五万乌桓军连两日都守不住?\"
戏志才叹道:\"在黑山军覆灭前,谁能料到十余万大军一日尽丧,连根基都被铲除?\"
\"林辰用兵如雷霆,战前毫无征兆。\"
\"待消息传来,大局已定。\"
\"若一月内攻不下邺城,必须即刻南归,否则危矣。\"
曹操沉默良久,终是点头:\"若连无林辰坐镇的邺城都拿不下,还有何资格与他交锋?\"
说罢,目光灼灼望向邺城方向。
......
内黄县衙。
刘备前日轻松取城后,并未冒进,令大军休整。
厅内,刘备、刘繇、关羽、孙乾对坐饮酒。
酒至半酣,刘繇笑道:\"玄德东征以来,智勇双全,月余连克十余城。\"
\"如今威震冀州,所向披靡!\"
“有汝在,汉室复兴指日可待!”
刘繇的赞许让刘备嘴角微扬。月余连克十余城,纵使未遭强敌抵抗,这般战绩依然耀眼夺目。
试看曹操仅取黎阳一城,便折兵三万余众。而己方夺取十余城,伤亡不过千余。两相比较,高下立判。
虽心中暗喜,刘备仍谦逊道:“兄长过誉了!林辰退守邺城,所得不过空城,实不敢当此夸赞。”
刘繇摆手:“贤弟过谦矣!现今距邺城仅二百里,是乘胜追击,还是休整数日?愚兄全凭贤弟定夺。”
刘备眼中闪过自信:“承蒙兄长信任,备岂敢懈怠?昨夜深思,范阳战况未明,丘力居能支撑多久尚难预料。攻取邺城宜早不宜迟。然进军虽易,后路须稳。若林辰自范阳南下,我军首当其冲。内黄县关系退路与粮道,不可轻忽。闻兄长麾下太史慈智勇双全,昔年北海被困时,曾单骑突围求援。由他镇守内黄,我等方可安心。不知兄长意下如何?”
刘繇爽朗笑道:“此乃小事!贤弟筹谋周全,为兄自当全力支持。诛灭林辰,重振汉室,正是愚兄毕生夙愿。若能如愿,区区残躯何足惜?稍后便令太史慈听候玄德调遣。”
刘备郑重作揖:“兄长以天下为重,轻个人得失,此等胸襟令人敬服。来,再敬兄长一盏。”
“请!”
直至夜深,刘繇方在亲随搀扶下离去。
夜深人静后,原本醉眼朦胧的刘备倏然睁开双眼。
眸中清明如水。
\"兄长此计当真妙绝!\"
\"我曾与太史慈交手,此人武艺仅次于翼德,确是难得的将才。\"
\"此番若能顺势收服,必能成为兄长得力臂助。\"
\"刘繇虽居扬州牧之位,年长兄长两岁。\"
\"然才干远不及兄长。\"
\"依我之见,不如趁机将扬州一并收入囊中。\"
\"届时坐拥三州,进退皆宜。\"
刘备神色肃然,摆手道:\"云长慎言。\"
\"刘繇与吾同为汉室宗亲,更年长于我,岂能算计?\"
关羽自知失言,连忙告罪:\"兄长仁德之名天下皆知,怎会行此等事?\"
刘备含笑轻拍关羽手背:\"云长稍安勿躁,凡事需循序渐进。\"
\"速去整备,明日发兵邺城。\"
\"邺城一破,无论黑山军或乌桓兵灭与不灭,皆无碍大局。\"
关羽抱拳应诺,转身离去。
待关羽走远,刘备凝望如墨夜色,唇边浮起深邃笑意:\"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