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兵败的消息传遍京城第三日,双鱼玉佩映出的画面聚焦在乾清宫的朝会现场——康熙端坐龙椅,目光扫过阶下的皇子与大臣,沉声道:“西北战事吃紧,大将军王一职事关国运,诸卿可有举荐之人?”
小星禾随虫洞落在殿外的回廊上,透过窗棂,将朝堂上的暗流涌动看得真切。八阿哥率先出列,语气恭敬却暗藏机锋:“皇阿玛,十四弟自幼习兵,熟悉西北地形,此前随驾秋狝亦表现勇武,臣弟以为,十四弟是大将军王的不二人选。”
他话音刚落,九阿哥、十阿哥立刻附和,朝中依附八阿哥的大臣也纷纷上奏,称赞胤禵“有勇有谋,可堪大任”。小星禾注意到,英台的姐姐罗氏正站在女眷观礼区,指尖紧紧攥着帕子,眼中满是期盼——若胤禵当选,八阿哥党羽在朝堂的势力将更稳固,罗氏家族的处境也能有所改善。
此时,胤禛缓缓出列,语气平静却掷地有声:“皇阿玛,十四弟确有军事之才,但大将军王不仅需懂兵略,更需善统筹、明利弊。臣以为,可先命十四弟领兵前往西北,熟悉军情,同时由户部尚书统筹粮草,确保军需无虞,待战局稳定,再正式册封大将军王不迟。”
这番话既肯定了胤禵的能力,又巧妙地提出“分步推进”,避免过早将兵权集中在某一方。康熙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却未立刻表态,转而看向兵部尚书:“你怎么看?”
兵部尚书沉吟片刻,奏道:“四阿哥所言有理。此前兵败,正因粮草调度失当,若能先固后方,再图进军,胜算更大。至于大将军王人选,可待十四阿哥在西北立稳脚跟后,再由皇阿玛圣裁。”
朝堂上的风向悄然转变,原本附和八阿哥的大臣开始动摇,有人小声议论“粮草确实关键”,有人则担忧“过早定将恐生变数”。八阿哥脸色微沉,却不便再强行争辩——胤禛的提议既无过错,又符合当前战局需求,若执意反对,反而会显得他只为争权,不顾国事。
朝会结束后,罗氏在宫门外拦住英台,语气带着几分失落:“妹妹,你看四阿哥此举,分明是不想让十四弟顺利当选大将军王。若八阿哥在朝堂再失势,我们家族……”
英台握住姐姐的手,轻声安慰:“姐姐,胤禛并非针对十四弟,只是不想因党派之争误了国事。你看今日朝会,皇阿玛对他的提议颇为认可,或许这正是保全家族的最好方式——远离权力纷争的漩涡,才能长久安稳。”
罗氏沉默许久,最终叹了口气:“或许你说得对,只是身在其中,想抽身太难了。”
小星禾看着姐妹俩的背影,再望向乾清宫的方向——胤禛正与康熙并肩走在御花园,两人低声交谈着什么,康熙不时点头,似在赞许他的考量。虫洞的光芒渐渐亮起,返程前,小星禾看到玉佩上浮现出一行淡淡的字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唯守本心,方得始终。”
回到现代后,小星禾将这段“朝堂议将”的记忆整理成展陈,旁边附上清代兵部关于准噶尔战事的奏折复制品。游客们看到胤禛在朝堂上的从容应对,以及罗氏在家族与道义间的挣扎,纷纷感叹:“在权力的博弈中,既能坚守原则,又能顾全大局,胤禛的智慧太难得了。”
如今,每当有人在展柜前讨论“智慧与坚守”,玉佩上朝会的画面印记就会微微发亮,像是在诉说那段藏在朝堂辩论与家族期盼背后的往事——真正的远见,不仅要能看清眼前的利弊,更要能守住心中的道义,哪怕身处暗流涌动的漩涡,也始终能找到前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