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禵在察罕托洛亥草原大败准噶尔部的捷报传回京城时,乾清宫内一片欢腾。康熙拿着军报,对胤禛与英台笑道:“胤禵能大破敌军,乌思道功不可没,你二人举荐得好!”英台却趁机上前一步,躬身道:“父皇,如今西北虽初胜,但准噶尔部残部未灭,需补充兵力与将领巩固战果。儿臣近来整理官员档案,发现有一批人才因过往派系牵连或资历问题不得志,若能派往西北辅佐十四弟,定能助他彻底平定叛乱。”
康熙眼中一亮,示意她继续说。英台取出早已备好的名册,递到康熙面前:“这里共有56人,为首的是鳌拜之孙鳌无情——他精通骑射,曾在地方平定匪患立过功,却因祖父旧案未被重用;其余人中有擅长侦查的斥候、熟悉后勤的军需官,还有懂蒙古语的通译,皆是可用之才。”
胤禛也在一旁补充:“这些人虽出身各异,但都有护民之心与实干之才,只是缺一个施展的机会。派往西北,既能补前线兵力之缺,也能让他们为国效力,洗刷过往遗憾。”康熙翻阅名册,见每个人的履历与专长都标注得清晰详细,当即准奏:“就依你二人之意,命这些人即刻启程,归于胤禵麾下听用!”
消息传到西北帅帐,胤禵刚处理完战后事宜,听闻英台举荐56名将领前来,且为首的竟是鳌拜之孙,当场愣住:“四嫂竟连鳌拜的后人都敢举荐?这些人多是‘戴罪’或‘冷门’之辈,她就不怕出乱子?”
一旁的乌思道却抚掌而笑:“大将军有所不知,四福晋此举正是高明之处。这些人不得志已久,如今得遇重用,定会拼死效力;且他们出身各异,熟悉不同领域,恰好能补我军侦查、后勤、外交之短。四福晋选人的标准,从来不是出身与过往,而是‘能否为百姓守边境’——这一点,与大将军如今的心意,不谋而合啊。”
正说着,帐外传来通报,鳌无情等人已抵达军营。胤禵压下心中惊讶,亲自出帐迎接。见鳌无情等人虽衣着朴素,却个个目光坚定,尤其是鳌无情双手奉上自己平定匪患的战报,语气诚恳:“末将鳌无情,谢四福晋与大将军不弃,愿率军冲锋陷阵,定不负平定准噶尔、守护西北百姓之托!”
胤禵看着眼前的众人,又想起乌思道的话,心中彻底明了——英台举荐的不仅是56名将领,更是一份“摒弃成见、唯才是举”的信任。他上前一步,握住鳌无情的手:“诸位放心,本将军在西北一日,便不会亏待有功之人!如今准噶尔残部未灭,还需大家同心协力,早日平定叛乱,让边境百姓过上安稳日子!”
小星禾看着玉佩映出的画面:56名将领迅速融入清军队伍,鳌无情率领骑兵侦查准噶尔残部踪迹,擅长后勤的将领则优化粮草运输路线,懂蒙古语的通译协助安抚周边部落;胤禵与乌思道站在地形图前,规划着追击残部的路线,帐内一派热火朝天的备战景象,西北平定的曙光已然显现。
虫洞的光芒渐渐开阔,像是为这份“不拘一格荐贤才”的举动注入力量。英台的举荐,不仅为西北战场添了锐兵,更让“以才择人、以民为本”的理念,在朝堂与军营间真正扎根,也让胤禵彻底明白:守护江山,从来不是一两个人的功劳,而是所有心怀家国之人的共同奔赴。
回到现代后,小星禾将这段“荐贤助战”的记忆补充进展区,还原了帅帐议事与将领集结的场景,并陈列了那本56人举荐名册的复刻本。游客们看到英台举荐“冷门”人才、胤禵欣然接纳的画面,纷纷感叹:“真正的治世智慧,是能抛开出身与成见,看见每个人的价值。英台的胆识与胤禵的包容,共同谱写了一段‘贤才不问出处,同心共守家国’的佳话,这才是盛世该有的模样。”
如今,每当有人在展柜前驻足,玉佩的光芒会映出将领们备战的画面,与举荐名册交相辉映,像是在诉说:江山的兴盛,从来不是靠门第与派系,而是靠对人才的信任、对民心的坚守——这份信任与坚守,才是推动历史向前的真正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