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四爷府,廊下的紫藤萝开得烂漫,英台正翻看太医院呈递的季度诊案,眉头微微蹙起。胤禛从外归来,见她神色凝重,便走上前问道:“何事让你如此忧心?”
英台将诊案递给他,轻声说道:“你看,如今京城虽有太医院,但多为皇室与官员诊治,寻常百姓生病,只能靠民间郎中,医术良莠不齐;偏远州县更是缺医少药,一场瘟疫便能夺走无数性命。东瀛与台湾归附后,两地百姓的医疗需求也日益增长,若不建立一套完善的医疗体系,恐难应对突发状况。”
胤禛翻看诊案,见其中多处记载着“民间缺医”“药材匮乏”的字样,也沉下脸来:“你说得极是。医疗之事关乎民生根本,确实需早日谋划。你可有具体想法?”
“我倒有个提议。”英台眼中闪过一丝光亮,“可向父皇建议,设立‘医疗部’,专门统筹全国医疗事务——既负责培养医者、调配药材,也组织医队前往各地诊治百姓,尤其是偏远地区与新附之地。首席御医刘声芳医术精湛,且心怀百姓,去年江南闹痢疾时,他主动请缨前往救治,救活了不少百姓,若由他主持医疗部,再合适不过。”
胤禛当即点头:“刘声芳确是合适人选。明日上朝,我便向父皇举荐此事,再将你的设想详细禀明。”
次日朝会,胤禛出列奏报:“启禀父皇,如今百姓对医疗需求日益迫切,尤其是偏远州县与东瀛、台湾等地,缺医少药问题突出。儿臣恳请父皇设立‘医疗部’,统筹全国医疗事务,举荐首席御医刘声芳主持部务,望父皇恩准。”
康熙闻言,眼中露出思索之色,看向阶下的刘声芳:“刘御医,你可愿担此重任?”
刘声芳躬身出列,声音恳切:“臣谢陛下信任!臣毕生所愿便是治病救人,若能主持医疗部,让更多百姓免受病痛之苦,臣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英台此时也上前补充:“父皇,医疗部的职责可分为三部分:其一,在京城、江南、东瀛、台湾等地设立‘惠民医馆’,为百姓免费诊治常见病;其二,开设‘医科馆’,由刘御医牵头培养医者,传授医术;其三,组建‘巡回医队’,定期前往偏远州县与灾区,诊治百姓、防治瘟疫。如此,方能让医疗之利惠及天下万民。”
康熙听后,连连点头:“此议甚妙!既解百姓之困,又能巩固民心,准奏!”他话音一转,又想起一人,“对了,江南名医叶天士(叶桂)医术高超,擅长诊治疑难杂症,去年民间流传他‘一剂药救活人’的佳话,可将他召入医疗部,与刘声芳一同主持事务,二人相辅相成,定能让医疗部更有作为。”
旨意下达后,刘声芳与叶天士即刻着手筹备医疗部。不出一月,京城首家“惠民医馆”便在城南开张,馆内不仅有太医院的御医坐诊,还免费为百姓提供防治风寒、痢疾的药材。开张当日,百姓们纷纷排队就诊,家住城南的张老汉患咳嗽多日,经叶天士诊治,服用两剂药便痊愈,他特意带着自家种的蔬菜前往医馆致谢:“多谢叶大夫,多谢朝廷!从前看病要花不少银子,如今在家门口就能免费看,还能拿到药材,这真是天大的好事!”
与此同时,“医科馆”也在太医院旁设立,刘声芳与叶天士亲自授课,从各地挑选聪慧的年轻人前来学习。他们不仅传授医术,还编写了通俗易懂的《民间医方集》,收录了治疗常见病的简易药方,印刷成册后分发到各地,让百姓在家也能应对小病。
针对东瀛与台湾的医疗需求,刘声芳与叶天士挑选了二十名医术精湛的医者,组建两支“巡回医队”,分别前往两地。医队抵达东瀛后,在大阪、长崎等地设立临时医馆,为百姓诊治疾病,还向当地郎中传授大清的医术;在台湾,医队深入偏远村落,为原住民诊治,同时指导当地百姓种植药材,解决药材匮乏的问题。
这日,康熙收到医疗部的奏报:京城惠民医馆开张三月,已诊治百姓逾万人次;东瀛与台湾的巡回医队,不仅治愈了大批患者,还培养了五十余名本地医者;《民间医方集》已印刷十万册,分发至全国各州县。康熙看着奏报,对英台与胤禛笑道:“设立医疗部真是明智之举!刘声芳与叶天士不负所托,让百姓真正享受到了实惠。这才是‘仁政’该有的样子——不仅要让百姓吃饱穿暖,还要让百姓无病痛之忧。”
英台躬身回道:“父皇,医疗部能有如此成效,离不开刘御医与叶大夫的尽心竭力,也离不开朝廷对民生的重视。往后,医疗部还计划在各地建立‘药材种植基地’,确保药材供应充足;同时修订《医典》,统一医术标准,让天下医者都能遵循规范,更好地为百姓服务。”
此时的江南,叶天士正带着医队在乡间诊治;京城惠民医馆内,刘声芳正为百姓把脉问诊;东瀛的临时医馆前,本地医者正用学到的医术为乡亲们看病。一幅“医者仁心、万民安康”的图景,在大清的土地上徐徐展开。
小星禾看着玉佩映出的画面:京城惠民医馆前,百姓们有序排队,脸上满是期待;江南乡间,叶天士正为孩童诊治,孩童的母亲连连道谢;东瀛的临时医馆内,本地医者与大清医者一同讨论病情。玉佩在光影中泛着温润的光,像是在为这份“医疗惠民、天下安康”的盛景,送上无声的祝福。
虫洞的痕迹早已消散在时光长河里,只留下医者仁心与民生安乐的太平印记。从设立医疗部到惠及万民,从刘声芳与叶天士的躬身践行到各地百姓的安居乐业,大清用“以人为本”的智慧,为百姓筑起了一道健康屏障。这份藏于医者指尖、百姓笑容里的温暖,终将让“国泰民安”的荣光,在每一寸土地上长久绽放,书写着属于大清的盛世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