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家宴的欢声笑语还萦绕在乾清宫月台,夜空突然泛起异样的微光——原本澄澈的墨蓝色天幕,竟从东方向西缓缓铺开一层浅金色的光晕,像是有人用毛笔蘸了熔金,轻轻晕染开来。
“那是什么?”弘历最先指着天空,手中的月饼差点掉落在地。众人纷纷抬头,只见金色光晕中,竟渐渐浮现出细碎的光点,像是被揉碎的星星,又像是玉佩曾映出的各地盛景缩影——有台湾渔港的篝火跳跃,有漠北草原的马头琴轮廓,还有江南夜市的灯笼摇曳。
康熙扶着御座扶手站起身,眼中满是惊异,却又带着一丝了然。他想起当年虫洞初现时的混乱,如今这异象却透着温和的暖意,没有半分戾气。英台走到他身边,指尖轻轻触碰到腰间的玉佩,竟感觉到玉佩传来细微的震颤,与天空的光晕隐隐呼应。
“这不是凶兆。”英台轻声说,目光落在光晕中最清晰的一幅画面上——那是卢沟桥畔,官民围坐议事的场景,笑容清晰可见。“你看,这光晕里都是百姓安乐、边疆和睦的景象,倒像是天地在为咱们大清的盛世作见证。”
话音刚落,金色光晕突然向中间汇聚,化作一道柔和的光柱,从夜空直坠而下,恰好笼罩在乾清宫的月台上。光柱里,无数细碎的光影流转,像是在回放这些年的点点滴滴:百姓意见箱前的驻足,巡回宣讲时的专注,治安兵除霸时的坚毅,外嫁公主护储时的果敢……每一幕都带着烟火气,却又透着撼动人心的力量。
阿尔泰与噶勒丹被光柱包裹,只觉得浑身暖洋洋的,仿佛有一股温柔的力量涌入身体。阿尔泰低头,看到自己腰间的“镇边印”竟也泛起微光,与光柱的颜色一模一样;噶勒丹手中的银甲碎片,也折射出细碎的金光,像是在回应天空的异象。
“这是天地在认可咱们啊!”荣宪公主声音发颤,伸手去触碰光柱,指尖却穿过光晕,只摸到一片温暖的空气。她转头看向康熙,眼中满是激动,“父皇,当年女儿远嫁漠北时,还曾担心不能为部落、为大清做什么,如今看来,咱们君臣同心、百姓归心,连天地都在为咱们庆贺!”
康熙望着光柱中流转的百姓笑脸,眼中泛起泪光。他想起微服私访时受的怠慢,想起宫闱逆党作乱时的凶险,想起边疆通商初期的艰难,所有的不易,都在这一刻有了最好的回应。他抬手,轻轻按在光柱上,声音温和却坚定:“朕这一生,所求不过是大清江山稳固、百姓安乐。如今天现异象,既是见证,也是警示——往后,咱们更要坚守初心,莫负天地,莫负百姓。”
光柱持续了约莫一炷香的时间,才缓缓散去,重新化作细碎的光点,融入夜空。但那层浅金色的光晕并未消失,反而像一层薄纱,轻轻覆盖在京城上空,连月亮都染上了一层温柔的金辉。
夜市里的百姓也看到了异象,起初还有人惊慌跪拜,后来见光晕温和,又听到宫中传来的欢笑声,便渐渐放下心来,纷纷抬头赏月,口中念叨着“天降祥瑞,大清盛世”。有小贩甚至拿出多余的月饼,分给路过的孩童,笑声与吆喝声在月光下格外清亮。
回到殿内,康熙看着众人脸上的震撼与欣慰,笑着举起酒杯:“今日天现异象,是咱们大清的福气,更是百姓的福气。这杯酒,敬天地,敬百姓,也敬咱们每一个为大清同心协力的人!”
众人举杯同饮,酒液入喉,带着桂花的甜香,更带着安稳与希望。英台看向窗外,月光下的紫禁城角楼,飞檐上仿佛还沾着金色的光点;远处的街道上,百姓的欢笑声隐约传来,与殿内的笑语交织在一起,成了世间最动听的声音。
小星禾手中的玉佩,此刻正泛着与夜空光晕相同的金色,映出的画面里——台湾的渔民正对着月光祈福,漠北的牧民弹着马头琴歌颂太平,江南的商户在夜市挂起“国泰民安”的灯笼。玉佩的光,月光,还有百姓家中的灯火,在这片土地上连成一片,再也没有分割。
虫洞的痕迹早已彻底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天地与人间的同心共鸣。从宫闱到市井,从边疆到京城,从皇室亲眷到寻常百姓,每一颗心都向着“国泰民安”的方向汇聚。这份藏于异象、浸于烟火、融于人心的盛世,终将在大清的土地上长久停留,书写着跨越时空、永垂不朽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