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的车轮滚滚向前,“七世街”的烟火气穿越百年,愈发浓郁。这年盛夏,一场“同心文化节”在七世街举办,五十六个民族的代表齐聚于此,带着各自的文化瑰宝,共赴一场跨越时光的“重逢”。
文化节的主舞台上,一位身着传统服饰的苗族姑娘正在演唱《同心歌》,歌声悠扬,正是当年漠北草原上传唱的曲调,如今已被改编成各族语言的合唱版本。台下,汉族的剪纸艺人正现场创作“七世情缘”主题剪纸,剪刀翻飞间,英台与胤禛相携的身影、夜市的热闹场景跃然纸上;藏族的唐卡画师专注勾勒着“山河同心”的图案,色彩艳丽的颜料里,藏着对家国安稳的祈愿;回族的面点师傅则将“海棠花”形状的馓子分发给众人,甜香里满是团圆的寓意。
人群中,一位年轻的历史学者正带着学生们记录这一切,他指着不远处复刻的“巧手坊”场景,轻声讲解:“当年孝仁皇后创办巧手坊,是为让各族女子有谋生之路,如今我们举办文化节,是为让各族文化交融共生——从‘谋生’到‘共生’,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同心’的初心。”
学生们围在一旁,看着巧手坊里各族姑娘一起刺绣的画面,其中一个戴眼镜的男生忽然说:“老师,我发现不管是百年前的夜市,还是现在的文化节,核心都是‘连接’啊!连接人与人,连接民族与民族,连接过去与现在。”
学者笑着点头:“说得好!英台皇后与雍正帝用七世追寻证明,最牢固的连接,是人心的相通。你看那边——”他指向舞台另一侧,只见几位不同民族的老人正围着一张老照片交谈,照片上是民国时期七世街的景象,“这些老人带着祖辈的故事而来,他们的相聚,就是对‘同心’最好的传承。”
舞台后的小广场上,一场特殊的“时空对话”正在进行:孩子们穿着复刻的清代服饰,扮演着当年的皇子、福晋与百姓,演绎着“夜市议事”“边境安邦”的片段。扮演英台的小女孩,手中捧着一枚仿制的“护民”玉佩,认真地对“胤禛”说:“我们要让所有人都有饭吃,有衣穿,开开心心的!”稚嫩的话语,却引得台下观众热泪盈眶——百年前的初心,竟被孩童这般真切地诠释。
文化节的最后一日,一场“同心宴”在七世街摆开长桌,各族美食琳琅满目:蒙古的手把肉、新疆的手抓饭、云南的过桥米线、东北的杀猪菜……人们不分民族、不分年龄,围坐在一起分享美食,就像当年乾清宫的团圆宴,也像边境夜市的“同心宴”。
席间,一位年过九旬的老人颤巍巍地拿出一个锦盒,里面是一块褪色的蓝布,上面绣着海棠花与雄鹰的纹样。“这是我太奶奶传下来的,”老人声音沙哑却有力,“太奶奶说,她年轻时在巧手坊做工,孝仁皇后亲自教她绣这纹样,说‘海棠代表家园,雄鹰代表守护’。如今我把它带来,想让大家知道,当年的温暖,我们一直记得。”
众人闻言,纷纷起身向老人致意。此时,天空中绽放出绚丽的烟花,烟花图案依次化作“同心”“守心”“护民”的字样,照亮了整个七世街。人群中响起整齐的《同心歌》合唱,不同民族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穿越百年,与当年夜市的欢笑声、边境的驼铃声、皇宫的祝福声重合,汇成一曲永恒的赞歌。
夜深时,文化节落幕,人们渐渐散去,七世街的灯笼依旧明亮。几位年轻人自发留下打扫,其中一个女孩捡起地上一片飘落的海棠花瓣,轻声说:“你说,英台皇后和雍正帝看到现在的样子,会不会很开心?”
旁边的男孩笑着接过花瓣,放在掌心:“肯定会的。他们用七世守护的,不就是这样的人间吗?各族和睦,百姓安乐,初心不改,烟火长明。”
月光洒在七世街的青石板路上,仿佛能看到百年前英台与胤禛相携的身影,也能看到此刻年轻人欢笑的脸庞。虫洞的痕迹早已在时光长河中彻底消散,可那段跨越七世的缘分,早已化作融入血脉的信念——无关朝代更迭,无关时光流转,只要人心相通,初心不负,“同心”的灯火便永远不会熄灭。
这世间最动人的故事,从不是轰轰烈烈的传奇,而是代代相传的坚守;最永恒的缘分,也从不是跨越时空的追寻,而是融入烟火的守护。英台与胤禛的故事终会成为历史的印记,但“同心相守,初心不负”的信念,将永远照亮人间,在岁月的长河中,续写着属于每一代人的,关于爱与家国的温暖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