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浩睁开眼,天光已经照进餐厅,斜斜地打在桌面上。他坐直身子,外套还搭在肩上,笔记本里的笔没掉出来,夹得挺稳。
他伸手摸了摸额头,不烫了。
“醒了?”娜娜站在投影屏旁边,光学镜微微闪了一下。
“嗯。”他应了一声,喉咙有点干,“我睡了多久?”
“三小时四十七分钟。”
“不多不少。”他咧了咧嘴,“正好够做个梦——梦见我把灯全装好了,结果一开门,整个基地亮得跟白天一样,你站门口说‘超耗能警告’。”
娜娜没笑,但语气里带了点停顿:“你的梦境逻辑链完整。”
“那当然。”他撑着桌子站起来,腿还有点软,扶了一把桌角,“不过梦归梦,咱们真得动手了。不能只盯着这一盏灯看。”
他走到投影墙前,手指在空中划拉几下,调出基地平面图。
“走廊、储物间、休息区,这些地方晚上黑乎乎的,谁起夜都得摔一跤。”他说,“咱们得让每个角落都有光。”
娜娜点头,随即调出另一张图:热力模拟图,红黄蓝绿一片。
“长期强光区域会影响人体生理节律。”她说,“尤其是夜间,高照度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导致睡眠质量下降。”
“啥意思?”
“意思是,你要是想天天睁着眼到天亮,可以全开最高亮度。”
陈浩愣了两秒,笑了。“你是说我不能把休息区搞得跟考场似的,灯一开,吓得人睡不着?”
“数据支持该结论。”
“行吧。”他挠了挠头,“那你来个方案,哪儿亮哪儿暗,别让我走着走着踩到工具箱就行。”
娜娜开始标注。
“餐厅、工作台,照度需达二百勒克斯以上。”她一边说一边在图上圈点,“用于精细操作和阅读。”
“这个我懂。”陈浩看着自己之前做的小狐狸台灯,“吃饭看书都不能太暗。”
“走廊维持一百到一百五十勒克斯。”她继续说,“保证行走安全,但避免过度照明。”
“中等亮,明白。”
“休息区控制在五十到八十。”她说完,调出一段模拟画面:夜里灯光缓缓变暗,房间陷入柔和昏黄。
陈浩看了两秒,皱眉:“这么低?我看书都费劲。”
“夜间阅读不建议持续进行。”她说,“且突然开启强光易造成惊醒反应。”
她又放出一段模拟:一个人刚睡着,头顶灯猛然全亮,整个人弹起来,手乱挥。
陈浩笑出声。“这不就是我上次考试睡着,被老师拍桌子叫醒的样子吗?”
“类比成立。”
“好吧。”他摆摆手,“睡觉时灯不能太猛,我认了。可总得有个过渡吧?比如半夜起来,灯先亮一点点,再慢慢变强?”
“可设置缓启模式。”娜娜调出参数界面,“从百分之十亮度开始,三分钟内逐步升至所需水平。”
“聪明。”他竖起大拇指,“这样既不吓人,又能看清路。”
两人继续往下推。
娜娜标出三个无法安装标准灯具的位置:工具间拐角太窄,楼梯下方空间不足,通风管道旁全是管线,没地方固定。
“这些是死角。”她说。
陈浩绕着投影图看了一圈,忽然说:“能不能不做挂的,做嵌的?”
“解释。”
“把矿石切小块,塞进墙缝里,外面盖一层半透明树脂片。”他用手比划,“就像地砖缝里藏灯带那样。”
娜娜扫描墙体结构数据,几秒后回应:“墙体材质允许开槽,但需增加支撑架防止碎裂。”
“那就加。”他说,“反正我们有边角料,废金属也能用。”
“可行。”她将这三个点位改为“嵌入式定制款”,并标记红色星号。
接着是走廊布灯。
陈浩主张每隔两米装一个,“保险”。
娜娜反对:“密度过高会造成光污染,且能耗翻倍。”
“那你说咋办?”
“采用间隔布置。”她调整方案,“每三米设一盏低亮度地灯,顶部壁灯隔五个点位启用一次。”
“地灯加顶灯?”他琢磨着,“底下亮脚面,上面补头顶,中间不黑不亮?”
“正是。”
“听着像交响乐。”他说,“高低音配合。”
“比喻不当。”她说,“但协作逻辑一致。”
他笑了一声,没反驳。
接下来是风格统一问题。
娜娜调出所有已制作灯具模型,叠在三维图上。画面一出来,陈浩就看出不对劲。
有的灯是圆滚滚的小狐狸,有的是方方正正的几何块,还有几个是歪歪扭扭的抽象造型,像被压扁的易拉罐。
“乱。”他说。
“视觉系统割裂。”娜娜补充,“影响整体感知协调性。”
“那得分类。”陈浩想了想,“生活区用动物款,看着舒服;工作区用直线条的,显得利落。”
“分区设计语言。”她记录下来,“生活区曲线柔和,工作区棱角分明。”
“对。”他点头,“就像穿衣服,睡觉穿睡衣,上班穿工装,总不能反着来。”
她将灯具按区域重新分配,并设定同一区域内所有灯可同步调光,形成统一氛围。
“控制系统已优化。”她说,“可通过中央面板一键调节各区域亮度模式。”
“比如回家模式、工作模式、睡觉模式?”
“可命名。”
“那就加上。”他笑着说,“我要个‘不想起床但必须干活’模式。”
“暂未收录该场景参数。”
“回头我教你。”
方案基本成型。
娜娜生成最终图纸,命名为《基地照明分区实施导则V1.0》。画面上,十七个照明点分布合理,六处为特殊定制,功能与美观兼顾。
陈浩坐在主桌前,面前摊开打印版图纸,手里拿着笔,准备做最后备注。
他低头看了一会儿,忽然抬头:“等等。”
“怎么了?”
“维修通道那儿的地灯,是不是太靠边了?”
“距离墙面三十厘米,符合安全步距。”
“可万一有人贴着墙走呢?”他说,“特别是背着东西的时候,脚容易扫到。”
娜娜重新测算通行路径,调出人体模型模拟行走轨迹。
几秒后,她点头:“存在碰撞风险。建议外移十五厘米。”
“对。”他拿笔在图上改了位置,“宁可多照一块地,也不能让人绊一跤。”
她同步更新数据。
“还有。”他指着休息区的一盏壁灯,“这个角度是不是有点朝床头?要是躺着看书,光会不会直接照眼睛?”
“当前倾角三十五度,确实可能产生眩光。”
“调低一点。”他说,“让它照书不照脸。”
她调整参数,模拟光线落点。
“新角度二十二度,覆盖桌面范围不变,避开卧姿视线。”
“行。”他满意地合上笔帽,“这下差不多了。”
娜娜将最终版方案存入工程日志,同时备份三份。
“所有数据已锁定。”她说,“随时可进入安装阶段。”
陈浩靠在椅背上,长出一口气。
身体还没完全恢复,肩膀发沉,脑袋偶尔嗡一下,但他眼神清楚,思路也没断。
“以前我觉得装灯这种事,按个开关就行。”他说,“现在才发现,原来还得算时间、算位置、算人往哪走、算眼睛受不受得了。”
“照明是系统工程。”
“听你这么说,我都想给它起个代号了。”他咧嘴一笑,“就叫‘光明计划’吧。”
“命名冗余。”
“你不觉得挺帅吗?”
“不觉得。”
他笑出声。
就在这时,投影屏右下角跳出一条提示:温控模块待检,预计可用时长七小时二十三分钟。
陈浩盯着那行字看了两秒。
“咱们的灯,靠温度发光。”他说,“要是某天停电了,加热片不工作,灯不就灭了?”
“目前依赖外部供电。”娜娜回答,“无储能装置。”
“那得想办法。”他皱眉,“总不能黑灯瞎火等来电。”
“可研究备用热源。”她说,“例如小型燃烧单元或体温传导结构。”
“燃烧太危险。”他摇头,“体温……倒是可以试试,比如做成地板灯,人走过时脚底热量触发发光。”
“技术可行,需进一步测试。”
他拿起笔,在图纸背面空白处写了个新条目:“应急发光——利用人体余热。”
写完,他放下笔,揉了揉太阳穴。
“今天就到这儿吧。”他说,“方案定了,下一步就是动手。”
娜娜关闭投影,屏幕暗下去。
餐厅里只剩下自然光,安静了几秒。
陈浩还坐在桌前,手搭在图纸边缘,指尖轻轻敲了两下。
“你说,”他忽然开口,“咱们把灯全都装好那天,第一晚亮起来的时候,会是什么样?”
娜娜看着他,光学镜微闪。
“数据无法模拟主观体验。”她说。
他笑了笑,没再问。
窗外风掠过屋檐,发出轻微的响动。
他抬起手,看了看掌心缠着的布条,血没再渗出来。
明天就能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