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战争?通讯全断?”
曹操皱着眉,对着郭嘉道,“这‘信鸽部队’,竟是为了最坏的情况准备!”
“看来后世不仅渴望统一,还时刻防着敌人,难怪保守派觉得激进派保守,激进派想的是‘主动出击’,保守派却连‘末日之战’都考虑到了!”
郭嘉也点头:“主公,这就是‘未雨绸缪’啊!不仅要打胜仗,还要想好战败后的退路”
“这种‘激进中带着谨慎’,才是最可怕的,既敢主动威慑,又能做好万全防备,难怪中国能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
林远看着光屏里古人复杂的神情,轻声感慨
“教员说‘中国人很好斗’,不是好战,而是不服输;百姓渴望武统,不是喜欢战争”
而是在乎国土完整;信鸽部队的存在,不是期待核战争,而是为了守住最后的底线。
这就是华夏,我们热爱和平,所以压制住冲动;我们更在乎尊严与统一,所以从不放弃战斗的准备。
保守与激进,从来不是对立的,而是为了让这片土地,既能安稳发展,又能在危难时,挺直脊梁。
光屏里弹出新视频,标题透着几分戏谑
【作者做自己文章的阅读理解,竟只考69分?】。
画面刚亮起,大唐的程咬金就挠着后脑勺,一脸困惑地对着光屏嘀咕
“自己写的文章,自己还能不懂?你们这些文化人,咋这么复杂?”
他大字不识几个,实在想不通“作者答不出自己题目”的怪事。
【解说声带着笑意,讲起第一个故事:“为啥作者做自己的阅读理解会翻车?
作家周国平的朋友,女儿考试正好考到他的文章,便把卷子拿给周国平做。
周国平信心满满地答完,按标准答案打分,结果只得了69分,勉强及格。”】
“69分?”
刘邦瞪大了眼睛,对着张良笑道,“子房,你说这周国平,自己写的文章,咋还答不过考试的孩子?难不成他写的时候没动脑子?”
张良也摇头:“主公,这倒未必,怕是后世的考题,考的不是‘作者想啥’,而是‘出题人想让作者想啥’。”
【“比周国平更‘惨’的是作家阿来。他不仅不知道自己的文章成了考题,还在帮朋友侄女做题时‘疯狂打脸’。
撒贝宁曾问他:‘几乎你的每篇文章都成了经典考题,被老师反复讲,你知道吗?’
阿来一脸茫然:‘我不知道。’ 后来他说:‘那篇文章确实是我写的,但题目里问的那些问题,我都不懂。’
估计连作者都想说:‘原来当时我是这么想的啊!’”】
“自己写的文章,还不懂考题?”
赵匡胤对着赵普叹气,“当年朕让文官考科举,考的都是经义子集,好歹有章可循。这后世考‘作者的想法’,连作者自己都答不上,这考的到底是啥?”
赵普也附和:“陛下,这怕是把‘猜心思’当成考试了,作者都猜不透自己当年的想法,何况考生?”
古人们纷纷咋舌,小声议论:“后世的考题这么难?虽不是四书五经,可这‘猜作者心思’,比解论语还难啊!”
【画面切到高考考场,解说声继续:“2017年浙江高考语文题,考了一篇文章,结尾写‘于言,闪着一道诡异的光’,题目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考试一结束,考生们就找到了文章作者,纷纷追问答案。
结果作者隔天发声明:‘我怎么知道我想要表达什么?语文真是一门“自作多情”的学科
人家作者都不知道自己要表达啥,你硬是帮人家表达出来?’”】
“‘诡异的光’有啥好处?作者自己都不知道?”
曹操拍着大腿,对着郭嘉笑道,“奉孝,你说这考生冤不冤?要是吾出题,肯定考‘如何领兵打仗’,答得对不对,战场上见真章!这考‘光有啥好处’,简直是刁难人!”
郭嘉也笑:“主公,这大概就是后世文人的‘情趣’,咱们武将是不懂了。”
刘邦更是直摇头:“这哪是考理解文章,分明是考‘能不能猜到阅卷老师的心思’!作者都不知道,考生咋能知道?这不就是逼着人瞎编嘛!”
光屏前,大汉的刘彻看着这荒诞的一幕,轻轻摇头,转头问身边的董仲舒:“这就好比,把孔子的书拿出来,问‘孔子写这句话时是什么心情,想表达什么’,你会怎么答?”
董仲舒一下子被问懵了,愣了半天,才躬身道:“陛下,按理来说,解读文章,只要理解整体大义、明白其中道理就行。”
“孔子着书,是为了传扬仁礼之道,至于他写每句话时的‘心情’,除非有记载,否则谁能知晓?后世这般非要‘猜作者心思’,臣也搞不懂啊!”
“是啊,”
刘彻叹了口气,眼神里满是费解,“当年朕让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为了让百姓明白儒家的道理,不是让他们去猜孔子写书时的心情。”
“文章的价值,在于它讲了什么道理,能给人什么启发,而非作者当时‘想表达啥’。”
嬴政也皱着眉,对着李斯道:“大秦统一文字,是为了让政令通畅、文化传承,要是按后世这考法,怕是写政令的人,都答不出‘这句话有啥好处’。这考试,本末倒置了!”
李斯也点头:“陛下所言极是,考试该考‘是否懂道理’,而非‘是否猜中出题人心思’,不然考出来的,也不是真才实学。”
弹幕里,古人们的困惑刷屏了:
朱元璋:“这后世的考试,比朕考百官‘如何治国’还难!治国看实绩,这考文章看‘猜心思’,荒唐!”
李世民:“朕当年考科举,考的是策论,看考生能不能为国家出主意。这考‘作者的想法’,能选出啥人才?”
李清照:“写诗作词,本就是有感而发,哪会想‘这句话有啥好处’?后世这般拆解,反倒没了文气。”
林远看着光屏里古人的反应
“其实作者答不出自己的题,不是因为作者不懂自己的文章,而是后世的阅读理解,早已脱离了‘理解文章’本身,变成了‘按出题人的逻辑答题’。”
“就像董仲舒说的,文章的核心是道理和启发,非要纠结‘作者当时想啥’,甚至硬给作者安一个‘想法’,可不就是‘自作多情’嘛!”
pS:上一张审核没有通过,然后后面我修改了才通过的,实在抱歉,加更一章,以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