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风后的寂静
风暴的余威终于散尽,沙海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抚平,只剩下细碎的波纹在阳光下闪烁。沈砚秋站在队伍的最前方,望着眼前这片陌生的沙原,心中明白——他们已经偏离了原定的路线,进入了一片地图上没有标注的区域。
“我们需要时间重新定位。”顾长风的声音低沉而坚定。
“更需要时间,让大家的心安定下来。”沈砚秋回望身后的队员,“信念,比任何路线都重要。”
二、信念的火种
队伍在一处背风的沙丘下扎营。没有仪式,没有口号,沈砚秋只是将一块光滑的石子放在营地中央,然后在石子旁点燃了一小簇火。
“这是我们的‘信念之火’。”她对众人说,“它不需要大,不需要耀眼,只需要一直燃烧。只要它在,我们就在。”
顾长风站在她身旁,默默添了一把干柴。火光照亮了一张张疲惫却坚定的脸庞。
三、看不见的敌人
信念之火点燃的第二天,队伍中开始出现一些细微的裂痕。有人抱怨路线不明,有人怀疑能否到达龟兹,甚至有人提议退回最近的绿洲。
“这是最危险的时刻。”顾长风低声对沈砚秋说,“敌人不是黑斗篷,不是沙漠,而是我们自己的怀疑。”
“所以,”沈砚秋点头,“我们要打一场‘信念之战’。”
四、三封信念书
沈砚秋将队伍分成三组,每组由一名核心成员带领。她交给每人一封密封的羊皮纸,上面写着不同的“信念任务”:
- 第一组:去寻找水源。任务书上写着:“水,是生命;信念,是找到水的眼睛。”
- 第二组:去侦查路线。任务书上写着:“路,在脚下;信念,是迈出下一步的勇气。”
- 第三组:留守营地,守护信念之火。任务书上写着:“火,会熄;信念,不能。”
“记住,”她在分发前叮嘱,“你们的任务不是为了完成我交给你们的字,而是为了完成你们心中的那个字——‘信’。”
五、看不见的路
第二组由顾长风带领,他们的任务是在无图无标的情况下,凭借星象和地形,找到一条向西的可行路线。
“我们没有地图。”一名队员不安地说。
“但我们有星星。”顾长风微笑,指向夜空,“它们比任何地图都可靠。”
在释一行的远程指导下,他们用木棍在沙地上画出简易的星图,又用脚步丈量风向的细微变化。夕阳西下时,他们终于在一片低矮的砾石地带发现了一串古老的驼印——那是商队曾经走过的痕迹。
“路,找到了。”顾长风轻声道。
六、看不见的水
第一组的任务更为艰难。他们在酷热中行走了整整一天,却连一丝水汽都没有发现。到了傍晚,有人开始怀疑:“这里真的有水吗?”
组长没有回答,只是从怀中取出任务书,将那行字念了一遍:“水,是生命;信念,是找到水的眼睛。”
就在那一刻,一名年轻队员突然指向远处的一片矮灌木:“看,那是沙棘!它们只在有水的地方生长。”
众人立刻上前,在沙棘的根部挖掘。半个时辰后,一股细小却清澈的泉水缓缓渗出。
“水,找到了。”组长的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喜悦。
七、火与风的考验
留守营地的第三组则经历了另一种考验。午后,一阵突如其来的阵风掠过营地,信念之火险些熄灭。守火的队员迅速用身体挡住风,另一名队员则脱下披风,小心地为火挡风。
“火,会熄;信念,不能。”他们互相鼓励,直到风停。
傍晚,当另外两组带着水和路线的消息回到营地时,信念之火依旧在燃烧,只是更旺了些。
八、人心的城墙
信念之战的第一天结束时,队伍的气氛明显不同了。抱怨声少了,眼神亮了,步伐也轻快了。
“这就是信念的力量。”顾长风对沈砚秋说。
“这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沈砚秋回答,“我们守住了自己的城墙。”
九、夜的对话
夜深了,营地渐渐安静下来。沈砚秋独自坐在信念之火旁,凝视着跳动的火焰。顾长风走来,递给她一壶水。
“在想什么?”他轻声问。
“在想,”她微笑,“信念不是一句口号,不是一个石子,也不是一簇火。它是一种选择,是在每一个想要放弃的时刻,选择不放弃。”
顾长风点头:“就像你在每一个关键时刻,选择相信我们。”
沈砚秋转头看着他:“也像你,在每一个关键时刻,选择站在我身边。”
十、新的出发
第三天清晨,队伍再次出发。这一次,没有人再质疑路线,没有人再抱怨疲惫。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了自己的“信念之火”。
“走吧。”沈砚秋说。
“嗯。”顾长风点头,“向龟兹。”
在金色的沙海中,驼铃声清脆而坚定,像是在为他们的新旅程奏响序曲。沈砚秋知道,真正的挑战还在前方,但她也知道,只要信念在,他们就永远不会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