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在疏勒的城墙下缓缓散去,阳光像一层薄金,轻轻铺在军营外的空地上。空地中央,临时搭起了几排简易的木架,木架上挂满了军绿色的披风、皮甲、长弓和箭囊。不远处,几顶白色的帐篷像一朵朵蘑菇,帐篷外的炊烟袅袅升起,混合着奶茶和烤饼的香味。
沈砚秋、罗衣、阿罗憾和疏勒守将阿克尔穿过营地的辕门。辕门外,一条由商队和村民组成的长龙正缓缓移动,他们的肩上扛着粮袋、手里提着鸡笼、背上背着布匹。驼铃声在空气里此起彼伏,像一首没有词的歌。
“军营,不止是刀与盾。”阿克尔道,“也是锅与碗。”
“锅与碗,连着城与人。”沈砚秋回应。
一、军市木牌
沈砚秋从行囊中取出一块小木牌,上面刻着四列字:品名、等级、参考价、规则。他将木牌递给军需官,让其立在集市入口的显眼处。
“这是‘军市木牌’。”他解释道,“我们把军需所需的主要物资——粮、盐、布、马料、箭杆——列出来,标明等级和参考价。价格不是命令,而是参照,让军民心里都有底。”
他举例:“上等小麦,每石三银;中等小麦,每石二银五;下等小麦,每石二银。价格公开,质量分级,童叟无欺。”
几位村民围上来,认真查看。有人点头,有人小声议论。一位年长的粮商道:“这样好,不用再猜来猜去。”
二、军事天平与互信券
沈砚秋进一步展示他的“金手指”——一架“军市天平”和一叠“互信券”。
“军市天平是统一的衡器,”他道,“两侧都有刻度,买卖双方各执一端,谁也不能动手脚。”
他当场演示:取一袋粮食,放在天平两端,刻度对齐,一目了然。围观的人群发出一阵赞叹。
“互信券则是我们今天的另一个约定。”他继续道,“军方可以用互信券先行采购,村民和商人可以凭券在城内的‘桥下兑换所’兑换银或等价货物。券上有唯一的编号和暗号,防止伪造。”
阿克尔接过一张互信券,仔细端详:“这券,真能换来银?”
“能。”沈砚秋道,“因为它背后是城邦的信用和我们共同的约定。”
三、集市的温度
集市很快热闹起来。军需官们有条不紊地登记、称重、发放互信券;村民和商人们则按照军市木牌上的参考价,与军需官讨价还价。没有争吵,没有推搡,只有彼此点头和微笑。
一位年轻的妇人抱着一篮鸡蛋,怯生生地走到军需官面前。军需官接过鸡蛋,放在天平上称重,然后递给她一张互信券。妇人拿着券,小声道:“我可以用它换一匹布吗?孩子的衣服破了。”
军需官望向沈砚秋。沈砚秋点头:“当然可以。”
不远处,一位老农挑着两袋小麦,颤巍巍地走来。军需官称重后,发现比老农说的少了半斗。老农急得脸红:“路上漏了……我……”
沈砚秋摆摆手:“按你说的算。”
老农愣住了,随即连连道谢。沈砚秋笑道:“我们要的是长久的信任,不是这半斗麦子。”
四、风与秩序
中午时分,风从城外吹来,带着草原的草香。集市上的人越来越多,木架上的军需品渐渐减少,互信券一张张贴在兑换所的墙上。兑换所里,阿罗憾正与几名兑换员忙碌地为村民兑换银和货物。
“这就是你说的‘看得见的秩序’?”阿克尔问。
“是。”沈砚秋道,“秩序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让人心里有底的温度。”
阿克尔沉默片刻,然后点头:“我明白了。”
五、暗线与善意
傍晚,罗衣在集市边缘巡查时,注意到一个黑斗篷男子混在人群中,正仔细观察“军市木牌”和“互信券”的编号。他的腰间挂着一枚奇特的玉佩,纹路似蛇盘沙。
罗衣悄悄靠近,听到他低声对身边的人说:“编号有规律。”
罗衣心中一紧,转身去找沈砚秋。
“规律?”沈砚秋皱眉,“明天起,编号随机化,暗号每日更换。”
“我们要不要……”秦十三话未说完,便被沈砚秋抬手制止。
“今晚,我们只记住善意。”沈砚秋道,“让恶意在善意中无处藏身。”
六、夜色与火
夜深,集市渐渐散去。营地上点起了几堆篝火,火光照亮了士兵和村民的脸。他们围坐在一起,分享烤饼和奶茶,说着白天的趣事。没有军营与民间的隔阂,只有人与人之间的温暖。
沈砚秋、罗衣、阿罗憾、秦十三和阿克尔坐在一堆篝火旁。阿克尔拿起一块烤饼,递给沈砚秋:“你带来的,不只是方法,还有信任。”
“信任,是最耐用的军需。”沈砚秋道。
罗衣望着跳跃的火光,轻声道:“我从未想过,军营和集市可以这样近。”
“因为它们本来就不远。”沈砚秋道,“一个喂饱肚子,一个喂饱心。”
七、尾声思考
第二天,互信券将在城内的兑换所继续兑换。人们在期待中睡去,只有风在夜色中轻轻吹拂,像在为新的秩序伴奏。
然而,在营地外的阴影里,一个黑影正望着墙上的互信券,嘴角勾起一抹难以捉摸的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