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陈晓签下日本特务机关的“卖身契”时,法租界一栋不起眼的小楼里,军统上海站的一次内部会议刚刚结束。
烟雾缭绕中,站长朱文雄(那颗茶叶蛋)皱着眉头,听着手下关于百诚商会线断掉的汇报。
“……王百诚死得蹊跷,大概率是日本人动的手。这条线算是彻底废了。”一个行动队长总结道,语气带着惋惜,“可惜了,虽然王百诚层次不高,但通过他还能捞到些经济领域的边角料。”
朱文雄哼了一声,吐了个烟圈:“废了就废了!那种墙头草,本来也成不了大事!死了干净!倒是他那个手下,叫……叫陈什么的?那个代号‘夜莺’的,情况怎么样?没暴露吧?”
负责与陈晓单线联络的老吴,之前的理发师联络人推了推眼镜,回答道:“‘夜莺’反应很快,表现得很镇定,处理得也很干净,目前看没有暴露风险。日本人似乎还调查过他,但没发现什么问题。据他报告,王百诚是因为贪墨太过,被日本人清理了。”
“哼,算他小子走运!”朱文雄撇撇嘴,随即又问道,“他之前传回来的那些情报,分析组那边评估得怎么样了?”
老吴从文件夹里抽出几页纸:“评估结果出来了。关于日军可能南进的战略动向分析,虽然细节模糊,但大方向与总部其他渠道获得的信息有吻合之处,尤其是对华中方向的判断,很有参考价值。另外,他提供的那些日特经济线人员名单,也帮助我们锁定了几条可疑的资金流动渠道。总体评估……价值很高。”
会议室里安静了一下。价值很高?从一个刚刚断掉的底层线上获得这样的评价,可不常见。
另一个负责情报分析的中年人补充道:“这个‘夜莺’,有点意思。他不是被动接收信息,而是能主动从琐碎信息里整合分析出趋势,这种能力在我们内部也很稀缺。可惜啊,王百诚这条线断了,不然……”
“可惜什么?”朱文雄眼睛一瞪,“线断了,人不是还没死吗?而且听起来混得还行,没被日本人怀疑?”
老吴点点头:“是的。据观察,他不仅没被怀疑,似乎还因为‘妥善’处理了王百诚的后事,初步得到了日本人的一点……赏识?”
“赏识?”朱文雄愣了一下,随即像是想到了什么,小眼睛里闪过一丝精光,“他被日本人看上了?”
“有这种可能。但目前还不确定。”老吴谨慎地回答。
朱文雄摸着下巴,若有所思。一颗废弃的棋子,似乎突然又焕发出了新的价值?如果这个“夜莺”真的能凭借自己的能力,获得日本人的信任,甚至……打入其内部?
那价值可就远远超过一个死鬼王百诚了!
虽然风险极大,但回报也可能超乎想象。
“老吴,”朱文雄沉吟片刻,开口道,“继续保持单线联系,非必要不启用。传递指令,让他暂时以自保和巩固地位为主,静观其变。如果……如果日本人真的向他伸出橄榄枝,让他……见机行事,不必请示,可以便宜行事。总之,想办法扎下去,扎得越深越好!”
这指令充满了风险和不确定性,但也赋予了极大的自主权。这相当于默许甚至鼓励陈晓尝试打入日特内部。
老吴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但很快恢复平静:“明白。我会把指令传达到位。”
会议结束,众人散去。老吴回到自己的密室,开始起草给陈晓的新的指令。他写下“见机行事”、“扎得越深越好”这些字眼时,手指微微停顿了一下。
他想起了陈晓之前那份关于战略动向的“推测”报告,那份报告里展现出的宏观视野和分析能力,绝不是一个普通潜伏人员所能具备的。这个年轻人,身上似乎藏着不少秘密。
他现在走的这条路,险恶无比,一步踏错就是万丈深渊。但若能成功……或许真能成为插入敌人心脏的一把利刃。
老吴摇摇头,不再多想。在这条隐秘战线上的每个人都是赌徒,赌注是自己的生命和信仰。
他将指令加密,通过死信箱渠道发送出去。
夜幕下的上海,灯火阑珊,暗流涌动。
陈晓刚刚在新租的小公寓里安顿下来,这里比之前的隔间好了不少,是用日本特务机关预支的“安家费”租的。他收到了老吴传来的新指令。
看着“见机行事”、“扎得越深越好”这几个字,他嘴角勾起一抹复杂的笑容。
军统这是把他往火坑里推,也是把他往青云路上送啊。
正好,与他的计划不谋而合。
他拿起那份四川北路73号的报到通知,目光变得深邃而锐利。
新的舞台,已经搭好。更危险的游戏,即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