搅动完高层战略风云,陈晓的目光回到了更具体、也更残酷的现实——日本正在加紧对占领区的经济掠夺,以支撑其庞大的战争机器。一份来自“兴亚院”,日本负责占领区事务的机构的机密征求意见稿,被送到梅机关进行“情报风险评估”。
这份文件透露了日方即将在上海推行的一系列金融掠夺措施:强制推行军票,人为大幅贬值法币,强迫市民和商家以极不公平的比率兑换,限期冻结部分银行存款并强制购买低息甚至无息“战时国债”,实质上是进行赤裸裸的抢劫。
这些政策一旦实施,将在瞬间洗劫无数普通市民和中小商人数年甚至一生的积蓄,导致大规模破产和饥荒,社会秩序将濒临崩溃。
陈晓看着这份散发着血腥味的文件,仿佛已经听到了无数家庭的哭泣和绝望的呐喊。他无法阻止这些政策的出台,但他或许可以想办法,让它的效果打一点折扣,为这座城市的毛细血管保留一丝微弱的生机。
他再次想到了青帮和李爷。这次的目标不是杀人,而是救人(至少是部分人)。
他需要将这份政策的核心内容,尤其是兑换比率和冻结期限这两个关键点,提前透露给那些有一定实力和门路的华商,让他们能有机会提前将部分资产转化为硬通货(黄金、美元)或实物资产,减少损失。
这同样风险极大。泄露经济政策,尤其是这种带有掠夺性质的,一旦被日方察觉,调查起来比单纯的间谍案更可怕,因为直接动了日本人的钱袋子。
他必须极其小心。他利用一次会议间隙,用最小的字体、最简短的密码(只有李爷能看懂),将关键信息和大概的执行时间写在一张纸条上,然后将其密封在一个空的香烟盒里。
在下班路上的一次“偶然”拥挤中,香烟盒“不小心”从口袋滑落,掉在地上,被“恰好”路过的阿彪捡到。两人眼神交汇不到半秒,一切尽在不言中。
阿彪将香烟盒带给了李爷。李爷这种老江湖,一看就明白其中的分量和风险。但他也更清楚,这份情报的价值——不仅仅是帮那些华商,更是他李爷笼络人心、彰显实力的绝佳机会。他立刻动用最隐秘的渠道,将消息小心翼翼地透露给了几个与他关系密切、且口风极紧的大华商家族。
消息像水滴渗入干涸的土地一样,在极小的范围内秘密传播开来。那些得知消息的华商,虽然将信将疑,但宁可信其有,纷纷暗中行动起来:悄悄提取存款,黑市兑换外币,购买黄金珠宝,囤积粮食布匹……
几天后,日方的金融掠夺政策如期公布。如同一声晴天霹雳,整个上海滩陷入了巨大的恐慌和绝望。兑换点人山人海,哭喊声、咒骂声不绝于耳。
然而,日本经济部门很快发现了一些“异常”:几家实力雄厚的大华商机构,似乎提前得到了风声,资产转移做得相当“干净”,虽然无法完全避免损失,但核心实力得以保存。市面上流通的硬通货和紧俏物资,也比预期要少得多。政策的吸血效果,似乎没有达到预期的“饱满”。
调查报告很快送到了相关日本官员桌上,结论是“可能有内部人员泄密”或“中国商人嗅觉灵敏,提前反应”。他们进行了一番内部排查,抓了几个无关紧要的小角色,最终也不了了之。他们无法想象,泄露信息的源头,竟然来自他们内部备受信赖的“战略分析天才”。
陈晓冷静地观察着外面的混乱和日方的困惑。他内心没有丝毫喜悦,只有一种沉重的无奈。他只能帮到极少数人,对于绝大多数普通市民的悲惨遭遇,他无能为力。
但至少,他让日方的掠夺没能完全得逞,为这座城市保留了一丝微弱的元气和未来的火种。
一天下班时,他在路口等车,一辆黑色的轿车缓缓停在他身边。车窗摇下,里面坐着一位看起来像是成功商人的中年男子,对方没有说话,只是透过车窗,向他投来一个极其复杂、混合着感激、敬畏和困惑的眼神,然后微微点了点头,车窗升起,车子缓缓驶离。
陈晓认得那人,是上海滩有名的纺织业巨头,也是李爷的核心关系网之一。
他面无表情地看着车子汇入车流。
金融黑手,悄然拨动了一下算盘。
虽然无法改变大势,但能让敌人少吸一点血,让同胞多留一口气,这或许就是他目前所能做的、微不足道的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