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冰冷的一瞥,让陈晓的后颈汗毛倒竖,但脸上依旧维持着谦逊温和的笑容,甚至还带着一丝被“大人物”关注后的受宠若惊。
他知道,这是专业特务的本能审视,无关个人好恶,更像是在评估一件工具的性能和潜在风险。
“把握时局脉搏?说得轻巧。”小林弘树语气平淡,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如今的时局,瞬息万变。北面的战事,西方的态度,甚至市井流言,都可能影响市场。陈先生所谓的把握,从何而来?”
来了,真正的试探。不再是泛泛而谈,而是具体的能力考察。
王百诚在一旁紧张得大气不敢出。
陈晓心念电转,知道不能空谈理论,必须拿出点实实在在的东西,但又不能太过锋芒毕露。他略作思考,回答道:“在下愚见,时局虽变,但亦有迹可循。例如,近期英美方面对某些战略物资的出口管制似乎有收紧迹象,这或许会影响远期期货价格;又比如,江北难民大量涌入,导致本地米粮和布匹需求短期激增,但同时劳动力成本并未显着上升,这其中就有操作空间……这些都需要时刻关注各方信息,加以综合分析。”
他抛出的都是公开市场的信息或显而易见的现象,但经过组合分析,就显得颇有见地,既展示了自己的“价值”,又不会暴露任何超越一个精明商人助理范畴的东西。他甚至故意用了“操作空间”这种略带投机色彩的词,符合他“谋求利益”的人设。
小林弘树敲击桌面的手指停了下来,眼中闪过一丝极淡的欣赏:“看来陈先生不只是日语好,对生意也确实有些心得。王会长,你找了个不错的帮手。”
王百诚这才松了口气,脸上笑开了花:“是啊是啊,小林先生过奖了,陈晓他就是肯用心,肯学习!”
“肯用心是好事。”小林弘树话锋一转,看似随意地问道,“陈先生对帝国文化似乎也很了解?”
“不敢说了解,只是心生向往。”陈晓立刻接话,表情变得诚恳甚至带上一丝狂热,“贵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尤其是明治维新之后,锐意进取,科技昌明,实在令人钦佩。在下学习日语,也是希望能多一个窗口,更好地学习贵国的先进之处。”
他这番话,半真半假。佩服日本的技术和管理是真,即使作为穿越者也得客观承认,但所谓的“心生向往”和“狂热”则是彻头彻尾的表演。他深知,对于这些抱有强烈优越感的日本特务来说,一个崇拜日本文化的“聪明支那人”,往往比一个单纯的合作者更容易让他们放松警惕。
果然,小林弘树虽然脸上依旧没什么表情,但眼神里的审视意味似乎淡了一些。一个有能力、有野心、又崇拜日本文化的中国年轻人,无疑是值得利用的对象。
“学习是好事。”小林弘树淡淡道,“帝国确实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但更重要的是,要认清形势,选对道路。”这话里带着明显的敲打和招揽意味。
“小林先生教诲的是。”陈晓立刻躬身,“在下一定紧跟会长,为促进日中经济合作,略尽绵薄之力。”他巧妙地把“道路”限定在商业合作上,既回应了对方,又没有过度承诺,同时再次抬了王百诚一下。
王百诚听得浑身舒坦,觉得陈晓太会说话了,句句都说到他心坎里。
小林弘树看了看王百诚那志得意满的蠢样子,又看了看低眉顺眼、言语得体的陈晓,心中暗自冷笑:一头是贪婪愚蠢的猪,一把是看似好用的刀。倒是绝配。
接下来的谈话,气氛稍微缓和了一些。小林弘树不再刻意试探,转而问了一些关于商会具体业务、运输渠道、资金流转的问题,有些问题相当深入敏感。陈晓在王百诚的示意下,谨慎地回答了大部分,对于一些过于核心的,则巧妙地推给王百诚或者表示“需要查证”,表现得既配合又有分寸。
他的演技堪称完美,将一个有才华、有野心、还懂得感恩(对王百诚)、又对日本充满好感、急于上进的年轻买办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聚会结束时,小林弘树站起身,王百诚赶紧点头哈腰地送他出去。
走到门口,小林弘树像是忽然想起什么,回头对陈晓说了一句:“陈先生,以后或许会有些事情,要多多麻烦你。”
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拒绝的意味。
陈晓心中一震,知道对方这是初步认可了他的“使用价值”,准备把他纳入其可利用的网络之中了。
他立刻躬身回应:“能为小林先生效劳,是在下的荣幸。”
小林弘树点点头,没再说什么,转身离去。
看着他的背影消失在走廊尽头,陈晓缓缓直起腰,后背已然被冷汗浸湿。
第一关,算是过了。但被一条毒蛇盯上,感觉绝不会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