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的南中国海,风平浪静。“北海丸”货轮像个勤劳的工蚁,吭哧吭哧地向着上海方向爬行。与来时的紧张和未知不同,回程的旅途显得漫长而沉闷。
陈晓大部分时间待在自己的舱房里,借口整理“商业报告”,实则开始撰写真正的情报汇总。小小的舱室闷热异常,只有一台旧电扇嗡嗡地摇着头,吹来的也是带着咸味的热风。
他铺开稿纸,拿起钢笔,却久久没有落下。
如何撰写这份报告,是一门艺术,更是一场生死攸关的表演。
他不能只说真话,那等于资敌,也容易暴露自己超越时代的情报分析能力。
他也不能全是假话,那样无法通过黑木和日特专家团队的审查,更无法体现他的“价值”。
他必须在真相的骨架外,披上精心编织的谎言外衣。
他深吸一口气,开始落笔。
报告的开头,他极力描绘了美军的强大——这是他亲眼所见,也是日特高层期望看到的,符合他们“重视对手”的预期:
“……克拉克机场机群庞大,b-17重型轰炸机与p-40战斗机数量众多,起降频繁,训练水平较高,显示出强大的战略打击和战术防空能力……”
“……甲米地海军基地舰艇云集,包括航母、战列舰等主力舰只,港口设施完善,补给能力强大……”
“……美军士兵体格健壮,装备精良,其巡逻警戒制度完善,对陌生面孔及拍照行为警惕性极高(我方多次遭遇盘问,险些暴露)……”
他甚至引用了吉田在酒馆听来的、关于后勤抱怨和“雷达站”存在的信息(但隐去了“鬼信号”和人员疲惫的关键细节),将其包装成“美军后勤体系庞大但偶有延迟,并已部署先进预警设备”的客观描述。
这部分内容详实、“客观”,足以让任何读到报告的日特军官眉头紧锁,深感压力。这正是他们想看到的——一个强大的、值得全力以赴去对付的敌人。
然后,笔锋悄然一转。
在描述了表面的强大之后,他开始注入精心提炼的“弱点”,但这些弱点的描述方式,却充满了误导性:
他提到美军飞行员编队整合“略显程序化”,暗示其缺乏灵活性,但绝口不提其可能存在的反应迟缓问题。
他提到飞机停放“集中便于快速出击”,却淡化其面对突袭时的脆弱性。
他提到美军士兵“自信乃至有些傲慢”,暗示其轻敌,但将这种情绪归结为“长期和平环境所致,一旦开战可能迅速转变”。
他重点强调了美军“外松内紧,戒备森严,难以靠近核心区域探查”,反复渲染其警惕性(这与他留给居酒屋老板的“礼物”相互印证),从而为自己无法提供更核心、更细节的军事部署情报(如具体布防图、精确的弱点分布)找到了完美的借口——不是我不想拿,是敌人太警惕,拿不到。
最后,他给出的整体评估是:
“美军菲律宾军事力量实力雄厚,装备先进,且目前已处于较高戒备状态,绝非易与之敌。任何军事行动都必须建立在充分准备、绝对突然性和压倒性优势力量基础之上,否则极易陷入僵局甚至遭遇反击。”
这个结论,看似谨慎、专业、负责任,甚至有点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但实际上,它巧妙地将日军的注意力引导向了“需要更强大的力量”和“追求突然性”上——这恰恰与历史上日军选择偷袭珍珠港和菲律宾的逻辑暗合!
他既展示了能力,提供了有价值的情报,又完美隐藏了那些真正致命的、可能导致日军调整战术的关键弱点(如雷达系统的不可靠、防空衔接的漏洞、特定方向的防御盲区)。他甚至在鼓励他们沿着历史上那条注定失败的道路,更坚定地走下去!
这是一份带着剧毒的情报美食,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却会在未来慢慢发作,侵蚀食客的五脏六腑。
写完最后一个字,陈晓放下笔,感觉比跟吉田打一架还累。脑力的高速运转和这种走钢丝般的平衡,极度消耗心神。
他仔细地将报告稿纸收好,与那些真正的商业文件分开存放。
做完这一切,他才走到舷窗边,向外望去。
海天一色,无边无际。
几天后,遥远的海平面上,终于出现了模糊的海岸线轮廓。熟悉的黄浦江口,熟悉的城市天际线。
上海。他回来了。
这座繁华、混乱、罪恶又充满生机的城市,是他冒险的舞台,也是他挣扎求生的泥潭。
这一次离开又归来,带回了足以让自己地位更稳固的“功绩”,也带回了可能引爆更大危机的导火索。
黑木会在码头等着吗?佐藤又会有什么新的动作?姐姐是否安全?军统那边是否收到了他模糊的预警?
离岸边越近,心情反而越发沉重和复杂。
他知道,踏上码头的那一刻,新的博弈和危险,将立刻开始。
“北海丸”拉响汽笛,缓缓驶入吴淞口。
熟悉的、带着煤烟和江水腥味的空气,扑面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