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思陷害一位副市长,远比设计一个低级特工复杂。陈晓需要极其小心,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看起来天衣无缝,经得起日本特务机构那些老狐狸的审视。
他不能亲自伪造任何实物证据,如信件、电台信号之类的,那太容易被追踪溯源。他需要利用现有的情报流通渠道,植入虚假信息,让其看起来像是从其他可靠来源“意外”泄露出来的。
机会来自于一份关于重庆政府近期试图策反日占区高级官员的内部通报。通报里列举了几个被策反的低级官员案例,并提醒各地注意防范。
陈晓在处理这份通报时,看似无意地在分析意见中加了一段“推测”:
“……值得注意的是,重庆方面近期策反行动趋于大胆,目标转向更高层级官员。其手法更为隐蔽,往往通过亲属、旧部或商业伙伴进行间接接触,许诺战后利益保障。据零星未经证实之信息显示,其可能已与上海方面某位‘傅’姓高层人士有过试探性接触,具体情况有待进一步核查。建议加强对重点人员社会关系及异常资金往来的监控。”
“傅”姓高层?上海滩姓傅的高官有几个?这几乎是指着鼻子暗示了。而且“零星未经证实”、“试探性接触”、“有待核查”这些措辞,既给出了重磅信息,又给自己留足了后路,完全符合情报分析的惯例——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他将这份添加了“私货”的分析报告,混在一批日常情报中,提交给了黑木中佐和小林弘树。这种级别的通报和分析,通常不会立刻引起巨大反应,但会像一颗种子,埋进阅读者的心里。
接下来,他需要给这颗种子浇点水。
他再次动用了青帮李爷的渠道。这次的要求更加精细和危险。他需要李爷的人,想办法将一条极其简短、看似无意中泄露的假消息,传递到日本宪兵队某个特定耳目那里。
消息内容很简单,就像酒后的吹嘘或不小心说漏嘴:“……听说了吗?傅市长家的二姨太的弟弟,上个月好像偷偷去过一趟香港……那边现在可是重庆的人天下……”
傅仁宗好色,娶了几房姨太,其中二姨太确实有个不学无术、经常跑码头做点小买卖的弟弟。香港此时是英国殖民地,也是各方情报人员活跃之地。这个组合,看似八卦,却精准地戳中了日本人最敏感的神经——亲属、香港、重庆。
这条消息真假难辨,但足以引人遐想。更重要的是,它恰好“印证”了陈晓分析报告中的那句“通过亲属、旧部或商业伙伴进行间接接触”!
陈晓相信,以李爷在上海滩的能量和手段,将这样一条模糊的消息,“自然”地塞进宪兵队线人的耳朵里,并非难事。代价是两根小黄鱼。
做完这一切,陈晓便恢复了日常的工作节奏,仿佛什么都没发生。他甚至主动接手了几份关于经济数据的分析报告,表现得一如既往地“敬业”和“专注”。
他在等待,等待那条看似无意的流言,和他那份看似严谨的分析报告,在某个疑心深重的日本特务头脑中产生化学反应。
几天后的一个下午,宪兵队的车辆突然呼啸着冲进了市政府的办公大楼。
当时陈晓正在与一位经济顾问商讨事情,就听到外面走廊上一阵骚动,脚步声杂乱,还伴随着厉声的呵斥。
他走到门口,打开一条缝向外看去。只见几名脸色冷峻的日本宪兵,在一个少佐的带领下,直接闯进了副市长傅仁宗的办公室!
很快,脸色煞白、满头大汗的傅仁宗被两名宪兵“请”了出来,他还在徒劳地挣扎辩解:“太君!误会!一定是误会!我对皇军忠心耿耿啊!我要见影佐将军!我要见……”
宪兵少佐根本不理他的嚎叫,一挥手:“带走!搜查办公室!所有文件封存!”
整个市政府楼层鸦雀无声,所有职员都吓得噤若寒蝉,躲在工位后面偷偷看着这惊人的一幕。
陈晓面无表情地关上门,心脏却因为紧张和一丝兴奋而剧烈跳动。
成功了!
怀疑的种子已经发芽,并且迅速引起了行动。
日本人甚至没有先进行秘密调查,而是直接采取了公开带走的方式,这说明要么是得到了更高层的默许,要么是宪兵队内部有人急于抢功,或者……他们手中已经掌握了更多一点点的“线索”?
无论如何,傅仁宗这趟宪兵队之行,不死也要脱层皮。
借刀杀人的计划,最关键的一步已经实现。
现在,就看这把“刀”够不够锋利,以及傅仁宗平时积累的“人缘”到底有多差了。
他坐回椅子上,端起已经凉掉的茶喝了一口。
茶味苦涩,却让他感到一种冰冷的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