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航”纽约总部,陈晓的办公室。窗外是熟悉的曼哈顿天际线,他坐在办公桌后,手中捏着的不是商业文件,而是一封薄薄的信,信纸粗糙,字迹娟秀熟悉。
林默涵坐在他对面,安静地看着他,眼神温柔而期待。信是通过她建立的秘密渠道辗转送来的。
陈晓手指微颤,深吸一口气,展开信纸。
“晓弟,见字如面。
一别多年,音讯全无,姐日夜牵挂。幸得组织关怀,辗转得知你尚在人间,一切安好,我这颗悬了多年的心,才算稍稍落下……”
开篇几句,就让陈晓鼻尖一酸。姐姐陈美娟,那个记忆中温柔坚韧的身影,仿佛透过字迹浮现眼前。
他继续往下看。
“……我如今生活安定,已嫁给你姐夫老周,他为人忠厚,在部队多年,还曾任团长。我们有一个女儿,聪明活泼,很讨人喜欢。姐现在地方医院工作,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虽然日常忙碌,但能亲手为新中国建设尽一份力,内心觉得特别踏实。”
姐姐结婚了,有了家庭和孩子。陈晓嘴角不自觉地上扬,欣慰中带着些许怅然——他错过了姐姐人生中太多重要时刻。
然而,信中的笔调很快沉重起来。
“……只是,你姐夫当年在朝鲜战场冻伤了双腿,至今行动不便,落下了病根。每次见他忍着疼痛、却还一心想着部队,我心里就……” 字里行间透着心疼和无奈。她没有过多描述战争的惨烈,但那一句“若是当年咱们的棉衣能再厚实些,后勤补给能再顺畅些,也许就……”便道尽了无限的辛酸。
陈晓的心揪紧了。朝鲜……那个他曾在关岛远程分析、深知其残酷的战场。
信的最后部分,姐姐的笔调带着一种更深沉的忧虑:
“……听你姐夫讲,在朝鲜战场上,我们的战士是用血肉之躯,去抵挡美国的钢铁洪流。每想到这,我心里就像压着块石头。 新中国成立了,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可你抬眼看看,咱们天上飞的,还都是别人的飞机。就连阅兵时,那几架飞机来回飞,让人看了心里既骄傲又心酸。我们还造不出自己的飞机,没有像样的坦克,更不要说别人动不动就拿来威慑我们的原子弹。 你姐夫总说‘落后就要挨打’,从前我只觉得是一句口号,如今才懂得,那是多少生命换来的教训啊。咱们国家,现在太缺自己的科学家、工程师,太需要能造出飞机、大炮,造出那些真正能保护咱们不受欺负的‘硬家伙’!”
信写到这里,仿佛能感受到姐姐落笔时的急切与期盼。
“……晓弟,听来人说你在国外有了发展,若是将来有机会,在你力所能及之处……就多帮帮咱们的国家吧。 别让下一辈的孩子,再像你姐夫他们那样,只能用命去填别人用科技划出的鸿沟。
愿你一切安好,勿念。姐,美娟。”
信纸从陈晓手中滑落,他靠在椅背上,闭上眼,久久无言。
姐姐的平安让他欣慰,姐夫的遭遇让他揪心,而信尾那沉甸甸的期盼,则像一记重锤,敲打在他的心上。这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来自亲人、来自战争最前线血淋淋的现实。
林默涵起身,走到他身边,轻轻将手放在他肩上。
“看到了吗?”她的声音在他耳边响起,带着同样的沉重,“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做点什么。祖国需要的不只是药品和物资,更需要能铸造盾与剑的头脑和技术。”
陈晓缓缓抬起头,眼中最后一丝犹豫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冰冷的决断。他将信纸仔细折好,收进口袋,仿佛收藏起一份不容推卸的责任状。
“我们是该做点什么了。”他重复了一遍林默涵的话,语气斩钉截铁。
他走到书房那面巨大的白板前,拿起笔。“‘归巢计划’正式启动。第一步,我们首先需要分析国内最急需、而我们又有能力帮助的人才类别。”
两人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基于陈晓在oSS和商业领域对全球科技趋势的了解,以及林默涵通过组织渠道掌握的国内需求信息,他们很快锁定了几个关键领域:火箭技术与喷气推进、空气动力学与航空工程、核物理与放射性材料、电子技术与自动控制、高级冶金与材料科学。
“其中,火箭与空气动力学是重中之重。”陈晓用笔圈出这两个词,“这关系到未来的国防安全和国际话语权。”
他的大脑如同高速计算机,迅速检索着相关信息。很快,一个名字浮现在脑海——钱雪生(虚构人物,请各位读者知悉),加州理工学院古根海姆喷气推进中心的教授,世界顶尖的空气动力学和火箭技术专家之一,华裔。
“钱雪生,”陈晓在白板上写下这个名字,打了个重点符号,“他是这个领域的权威。而且,根据我之前让科尔团队调查了解的情况,他最近因为其华裔身份和在敏感领域的研究,已经受到了麦卡锡主义者的‘关注’,处境微妙,回国的意愿可能正在增强。”
“但是,”林默涵提醒道,“正因为他如此重要,美国方面绝不会轻易放他离开,监视和阻挠会非常严密。”
“所以我们需要一个绝对可靠、地理位置优越的中转站作为过渡和掩护。”顿了顿,陈晓目光投向世界地图上的一个点,“香港。那里情况复杂,各方势力交织,又是自由贸易港,我们在这里进行商业布局并不会引起过多怀疑。我们需要立刻成立‘远航’香港分公司,由你父亲信任的人,或者我们挑选的可靠‘幽灵’运营官负责。那里必须成为我们‘归巢计划’在远东的枢纽。”
“好!”林默涵立刻记下。
行动指令逐渐变得清晰明确:
-成立香港分公司,作为计划和物资的中转枢纽;
-由科尔团队负责,在不引起警觉的前提下,开始对钱雪生教授进行更深入的背景调查和接触可行性评估;
-同时,启动针对其他相关领域目标人才的初步信息搜集。
陈晓看着白板上那个孤零零却重若千钧的名字——“钱雪生”,眼神逐渐变得锐利。
第一个名字已经锁定。第一个任务已经下达。
隐藏在“远航”全球贸易网络下的“归巢计划”悄然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