厅内烛火摇曳,映照着三张神色各异却同样专注的面庞。小青得了“碧水凝元诀”的传授,正盘膝坐在一旁,闭目凝神,努力消化着那涌入识海、玄奥非常的法诀符文,周身隐隐有淡蓝色的水汽氤氲流转,气息相较于之前的浮躁,明显变得沉静圆融了许多。
白素贞见妹妹终于安定下来步入正轨,心中一块大石落地,对马小玲的感激与敬佩更是无以复加。她亲手为马小玲重新斟满一杯香茗,姿态愈发恭谨。
“仙姑大恩,素贞与青儿没齿难忘。”白素贞声音温婉,带着由衷的谢意,“先前仙姑提及骊山道统,言及妾身所学乃黎山老母所传之上清仙法,不知仙姑对此道统渊源,所知几何?妾身虽蒙恩师赐法,然恩师行事缥缈,往往点化即去,于其中深意与脉络,所知实在浅薄,还望仙姑不吝赐教。”
马小玲接过茶盏,指尖轻轻摩挲着温热的杯壁,目光似乎透过氤氲的茶雾,望向了极其悠远的时空。她沉吟片刻,方才缓缓开口,声音清冷而平和,却自有一股令人信服的权威。
“骊山一脉,源远流长。其根脚,可追溯至洪荒上古,圣人讲道,大道分流之时。”她开场便是石破天惊,直接将脉络提升到了洪荒圣人的层次。
白素贞屏息凝神,连一旁正在努力理解新功法的小青都不自觉地放缓了呼吸,竖耳倾听。
“道祖鸿钧于紫霄宫开讲大道,座下有三位嫡传弟子,即为三清圣人:太清道德天尊、玉清元始天尊、以及我等所承道脉之源——上清灵宝天尊。”马小玲语速不急不缓,每一个字都清晰无比,“灵宝天尊,亦尊称通天教主,执掌截教,秉持有教无类之念,为万物截取一线生机。其道法精义,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尤重阵、器、术之道,威力无穷,亦最是考验修行者之心性与悟性。”
白素贞听得心神摇曳,她虽知自己传承不凡,却还是第一次如此清晰地听闻自身道法的源头竟直指三清圣人之一,顿感自身渺小之余,又生出一股难以言喻的自豪与归属感。
“封神劫起,截教卷入滔天杀劫,最终…”马小玲语气微顿,似有唏嘘,“道统虽未绝,却已星散。通天教主遁世,其门下诸多真传弟子或上榜封神,或隐遁四方,或另辟道场,传承道法。”
“而黎山老母,”马小玲看向白素贞,目光深邃,“其身份历来神秘莫测,有言其为上古得道之女仙,亦有言其与截教渊源极深,乃至可能是通天教主座下一位地位尊崇的亲传弟子化身。但无论如何,她于骊山开辟道场,所传道法,确确实实是承袭自上清灵宝天尊的正宗嫡脉,虽经其演化,更具一份包容与点化之妙,然其核心精义——截取生机、炼气修法、阵符术数,皆未脱离上清根本。”
她微微前倾身体,看着白素贞:“你所修功法,中正平和,醇厚绵长,却又于细微处暗藏锋芒,能引动天地水灵之气,契合妖族修行却又涤荡妖气,趋向仙道。这正是骊山一脉点化异类、引其向道的典型手法。你法力精纯,根基打得极好,可见老母当年点化你时,确是用了心的。”
白素贞眼中已隐有泪光闪烁。她想起千年前那条在峨眉山清风洞中懵懂修行的小白蛇,得遇那位慈祥而威严的老母,一番点化,赐下法诀,为她开启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如今听得马小玲抽丝剥茧,将这份恩情的背后那浩大深远的道统渊源娓娓道来,怎能不激动感怀?
“原来…恩师她老人家…”白素贞声音微哽,“竟有如此来历。”
“骊山道统,虽不似人教、阐教那般于天庭人间显赫,却自有一份超然物外的清净与深厚。”马小玲继续道,“其门人弟子多为散修,或隐于名山大川,或游历红尘世间,行事但凭本心,顺应天道,却也最易卷入各种因果劫数之中。因其道法特性,修行者往往情念偏重,易生执着,这也是一体两面之事。执着可化为坚定道心之动力,亦可…成为沉沦劫海之诱因。”
说到此处,她意有所指地看了白素贞一眼。白素贞心中一凛,刚刚因明了道统而升起的欣喜稍稍冷却,想到了自身现状,不由得低下头去。
马小玲话锋一转:“然,正因骊山道统承自通天教主,其‘有教无类,截取一线生机’之根本精义从未改变。这意味着,只要心向正道,勇猛精进,无论跟脚出身,无论过往如何,皆有其通达大道之可能。此乃尔等之大幸,亦是尔等修行路上必须时刻谨记、不可或忘的根本之心。”
她不仅是在阐述历史,更是在为白素贞树立正确的道统观念,夯实其道心根基。
白素贞只觉脑海中许多以往模糊不清的修行关隘、道法疑点,在马小玲这番深入浅出的阐述下,竟变得豁然开朗。仿佛一条模糊的溪流,终于看清了其发源的雄伟山脉与奔流向海的壮阔途径,自身定位骤然清晰无比。
她起身,整理衣冠,对着马小玲深深一揖,这一次,带上了几分弟子对传道恩师的敬意:“听仙姑一席话,胜素贞苦修百年。以往只知按部就班修炼恩师所传法门,于其中深意与浩瀚背景,实如井底之蛙。今日方知自身道途之渊源广大,亦知前路之方向所在。仙姑于素贞,实有半师之恩!”
马小玲坦然受了她这一礼,淡淡道:“你能明了自身道统,方能更坚定道心,不至于在纷扰劫难中迷失根本。此乃你自身缘法,我不过恰逢其会,点破一二罢了。”
这时,旁边的小青也终于初步理顺了“碧水凝元诀”的入门关窍,周身水汽内敛,缓缓睁开眼来。她看向马小玲的眼神,已然充满了彻底的信服与崇拜。马小玲不仅一眼看穿她的底细,随手所传的法诀更是精妙无比,直指她修行痛处,效果立竿见影。此刻再听她与姐姐论道,言谈间涉及的都是她以往想都不敢想的洪荒秘辛、圣人道统,更是觉得这位神秘仙姑的形象高大深邃,宛如星空,不可测度。
“仙姑…”小青小声开口,语气乖巧了许多,“您懂得真多…比姐姐懂的还多得多…”
白素贞闻言,不由莞尔,却也点头承认:“仙姑学究天人,见解非凡,确非我能及。”
马小玲瞥了小青一眼:“大道无穷,知之甚多,不如行之踏实。你好生修炼那篇凝元诀,莫要辜负了这篇法门,便是最好的回报。”
“是!小青一定刻苦修炼!”小青连忙保证,此刻的马小玲在她心中,地位已然无比崇高。
经此一番深入论道,厅内气氛愈发融洽和谐。白素贞对马小玲几乎再无任何疑虑,只剩下满满的信任与敬佩,她心中许多关于修行、关于道途的疑问纷纷涌上心头,正欲趁此良机再行请教——
窗外,远处高耸的金山方向,忽然传来一声沉重而悠远的钟鸣。
“当——”
钟声穿透夜色,带着一股纯正、浩大、却又隐隐透着排外与威严的佛门法力波动,遥遥传来,清晰地回荡在钱塘县的夜空之中。
厅内三人神色都是微微一变。
白素贞与小青是习惯性的警惕与一丝不易察觉的厌烦,那钟声代表着金山寺,代表着法海,代表着佛门对她们这些“异类”无形的压力。
而马小玲,则是目光微凝,侧耳倾听那钟声中所蕴含的意志。那钟声不仅洪亮,更带着一种古板、坚刚、不容置疑的“规矩”之力,仿佛在不断地涤荡着夜空,排斥着一切非佛的“异端”。
“是金山寺的晚钟。”白素贞轻声解释道,语气有些复杂,“每日此时都会响起。”
马小玲点了点头,并未多言,只是指尖在茶杯边缘轻轻敲击了一下,眸中若有所思。
钟声余韵袅袅,渐渐消散。
但马小玲却似乎从那钟声里,听出了更多的东西。她抬起眼,望向窗外沉沉的夜空,目光仿佛能穿透云层,看到那星辰运转的无常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