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离的行动力再次让苏晚晚叹为观止。不过两天功夫,京城舆论的风向,就开始以一种诡异又迅捷的速度,悄然转变。
首先发力的是市井巷陌。
“听说了吗?宸王殿下在边境,那是查出了天大的阴谋!”一个闲汉在茶馆里神秘兮兮地压低声音,周围立刻围拢了一圈耳朵。
“什么阴谋?”
“有奸人通敌卖国!故意引那些草原蛮子来打咱们!就是想害死宸王殿下,好让咱们边境不得安宁!”
“天杀的!谁这么黑心肝?”
“那还能有谁?肯定是那些见不得王爷好的人呗!王爷要是不去查清楚,咱们这好日子还能有?”
“就是!我就说王爷不是那种穷兵黩武的人!”
类似的对话,在京城各个角落悄然上演。墨离手下的暗卫们,这辈子大概都没想过,自己除了飞檐走壁、刺探情报,还得兼职“水军”带头大哥,在茶馆酒肆里带节奏。一个个顶着面瘫脸,说着煽动性的话,场面一度十分违和。
紧接着,“云容会所”的贵妇沙龙也发挥了巨大作用。
一位侍郎夫人用手帕拭着并不存在的眼泪,声音哽咽:“一想到边关的将士们,在那苦寒之地保家卫国,还要被奸人构陷,我这心里就难受得紧……”
“可不是嘛!”另一位将军夫人立刻接口,她是真心实意地气愤,“我家那口子以前就在王爷麾下待过,王爷最是爱兵如子!说什么穷兵黩武,纯属放屁!”
“姐妹们,咱们虽不能上阵杀敌,但也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啊!得多让家里人知道真相!”
“对对对!”
于是,各位大人下朝回府,面对的不再是莺声燕语,而是夫人们忧国忧民的“枕边风”。效果嘛……据说几位中立派官员,最近上朝时看晋王党羽的眼神,都带上了几分审视。
而真正的“王炸”,在第三天由“铁嘴铜牙”王先生引爆了。
经过苏晚晚一番“深入浅出”的指导(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如何设置悬念、如何塑造悲情英雄、如何调动观众情绪、以及在关键节点需要观众鼓掌叫好的“托”该怎么安排),王先生如同打通了任督二脉,在京城最大的茶楼“悦来轩”,开了个新书场,名曰——《边关忠魂录》。
“……只见那宸王殿下,立于尸山血海之中,甲胄破碎,浑身浴血,却依旧目光如炬,手持长枪,指着那来犯之敌,声如洪钟:‘尔等宵小,勾结内贼,犯我河山,害我同胞,此仇不共戴天!今日,本王在此,必以尔等之血,祭我枉死将士之英魂!’”
王先生说得是唾沫横飞,抑扬顿挫,把一场边境冲突硬是讲出了史诗大片的感觉。台下观众听得如痴如醉,时而扼腕,时而愤慨。
“好!王爷威武!” 混在人群中的“托儿”——某个被迫营业的暗卫,面无表情地用力鼓掌,带动了一片叫好声。
“再说那被害的副将,家中尚有八十老母,三岁稚儿,日夜盼着他归家……可怜他一片丹心,却遭奸人毒手,血染黄沙,魂断边关!呜呼哀哉!” 王先生捶胸顿足,演技爆表。
台下顿时一片唏嘘,不少心软的妇人都开始抹眼泪。
“杀千刀的卖国贼!不得好死!” 这次不用“托儿”带头,就有激动的百姓怒吼出来。
王先生趁热打铁,话锋一转,开始深情描绘宸王平日里如何与士兵同甘共苦,如何爱民如子(这部分苏晚晚提供了大量“据说”、“听闻”的细节,真假掺半),直把萧景玄塑造成了一个忠君爱国、侠骨柔肠、还被奸臣陷害的悲情英雄。
几场书说下来,《边关忠魂录》火遍了京城,王先生赚得盆满钵满,走路都带风,逢人便夸宸王妃“独具慧眼,深谙民心”。
而效果也是立竿见影。
之前那些关于“穷兵黩武”的谣言,在《忠魂录》和街头巷尾的“真相科普”面前,显得苍白无力,迅速被淹没。民间的情绪从一开始的怀疑,迅速转变为对宸王的同情和支持,以及对“通敌卖国奸臣”的深切痛恨。
甚至开始有百姓自发聚集在宸王府门外(虽然被侍卫礼貌劝离),还有人在府门口偷偷放上瓜果蔬菜,以示对“蒙冤”王爷的支持。
苏晚晚躲在府里,听着墨离汇报外面的盛况,乐得在软榻上打滚。
“哈哈哈,看见没翠儿!这就叫舆论的力量!”她得意洋洋,“黑的都能说成白的,何况咱们本来就是白的!”
翠儿捧场地鼓掌:“小姐最厉害了!比那些说书先生还会编……啊不,是还会讲道理!”
苏晚晚心情大好,感觉自己像个在幕后操控一切的“营销总监”,而萧景玄就是她手下最成功的“产品”,人设坚挺,口碑逆袭。
【萧景玄啊萧景玄,】她美滋滋地想,【你在前面打打杀杀,我在后面帮你搞形象公关,咱们这夫妻档,简直是绝配!】
她仿佛已经看到,等萧景玄回来,发现自己在京城民心所向、声望达到顶峰时,那惊讶又感动的表情。
嗯,到时候一定要好好跟他炫耀一下,自己这“化腐朽为神奇”的舆论操控术!
而此刻,晋王府内,听着手下汇报外面一边倒的舆论,晋王的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他砸碎了心爱的茶盏,却依旧无法平息心中的怒火。
他第一次发现,那个他从未放在眼里的苏晚晚,玩起这种“歪门邪道”来,竟然如此棘手!
民心,这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此刻却像一股汹涌的暗流,狠狠地冲击着他的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