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场雪落下来的时候,县城的屋檐都覆上了一层薄霜。青娘染坊的院子里,晾布的竹竿早已空了大半——天太冷,染好的布干得慢,她便和姑娘们商量着,每天只染少量订单,剩下的时间用来整理染坊的账目,顺便给青石村的乡亲们准备些过冬的东西。
“青娘姐,这是咱们这个月的账目,”杏花捧着一个布包走进来,里面装着一沓泛黄的纸和几串铜钱,“除去原料成本和给姑娘们的工钱,还剩这么多。咱们要不要给村里的乡亲们买点棉花和布料,让大家做件新棉袄过冬?”
青娘接过布包,看着账上的数字,心里暖融融的。染坊能有今天的收入,离不开青石村村民们的支持——春天采野艾,夏天摘紫茉莉,秋天收黄柏,就连最难熬的原料短缺时,也是村民们漫山遍野找染材,才让染坊渡过难关。她点了点头:“不仅要送棉花布料,还要给王阿婆带些红糖和草药,她年纪大了,冬天容易咳嗽。再给村里的孩子们买些糖葫芦,让他们也高兴高兴。”
老周正好从外面进来,听到这话,笑着说:“丫头想得真周到!我认识县城南头的布庄掌柜,他那里的棉花又软又暖和,咱们可以多买些,让村里的乡亲们都能穿上新棉袄。”
第二天一早,青娘就和老周、杏花一起,推着两辆装满东西的小车往青石村去了。雪后的山路不好走,车轮碾过积雪,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可三人的心里却热乎乎的——一想到乡亲们收到东西时的笑容,再冷的天也觉得不那么难熬了。
刚到青石村村口,就看到一群孩子在雪地里玩耍,他们穿着单薄的棉袄,小脸冻得通红,却依旧笑得开心。看到青娘他们,孩子们立刻围了上来,大声喊着:“青娘姐!周爷爷!你们来啦!”
“快尝尝糖葫芦,”青娘从车上拿起一串糖葫芦,递给领头的孩子,“这是给你们的,每人一串,别抢。”
孩子们高兴地接过糖葫芦,蹦蹦跳跳地跑开了。这时,王阿婆和几个村民也闻讯赶了过来,看到车上的棉花和布料,眼睛都红了。“青娘啊,你怎么又给村里送东西?你在县城做生意也不容易,别总想着我们。”王阿婆拉着青娘的手,眼眶湿润。
“阿婆,我能有今天,全靠村里的支持,”青娘笑着说,“这些东西都是染坊的一点心意,您快让乡亲们分一分,赶在年前做件新棉袄,暖暖和和过冬。”
村民们七手八脚地把东西搬下车,村长也赶了过来,他看着青娘,不好意思地说:“青娘,之前是我糊涂,不该听别人的话诬陷你,你还这么想着村里,我真是……”
“村长,过去的事就别提了,”青娘打断他,“咱们都是青石村的人,就该互相帮衬。对了,我这次回来,还有件事想跟大家商量。”
她清了清嗓子,对围过来的村民们说:“现在染坊的订单越来越多,需要的原料也越来越多。我想跟大家约定,以后村里采的草木,我都按高于市场价两成的价钱收购,而且我还想教村里的姑娘们染布,等她们学会了,就可以去县城的染坊做工,每个月能挣不少工钱,大家觉得怎么样?”
村民们都愣住了,过了好一会儿,才有人反应过来,兴奋地说:“青娘,你说的是真的?我们采的草木能卖更高的价钱,姑娘们还能去县城做工?”
“当然是真的,”青娘点点头,“我希望咱们青石村的人,都能靠自己的双手过上好日子。以后染坊发展好了,我还想在村里建一个原料加工厂,让大家不用再把草木运到县城,在家门口就能挣钱。”
村民们欢呼起来,纷纷围上来,拉着青娘的手,不停地道谢。王阿婆抹着眼泪说:“青娘啊,你真是个好孩子,咱们青石村有你,是大家的福气。”
从青石村回来后,青娘就开始安排村里的姑娘们来染坊学染布。第一批来了五个姑娘,她们都很聪明,学得也很认真,没几天就能独立染一些简单颜色的布了。青娘不仅教她们染布,还管她们的吃住,每个月还给她们发工钱,姑娘们都很感激,干活也更卖力了。
这天,吴景明来到染坊,看到院子里忙碌的姑娘们,笑着对青娘说:“青娘姑娘,你这染坊真是越来越热闹了。我这次来,是想跟你商量一件事——我最近接到一笔大订单,需要五百匹耐脏粗布,要运往北方的矿区,对方给的价钱很高,但是要求半个月内交货。我知道你染坊的人手可能不够,所以想问问你,能不能完成?”
青娘心里一动,五百匹布虽然多,但是如果加上村里的姑娘们,再让村民们多采些原料,说不定能完成。她想了想,说:“吴掌柜,我可以试试,但是我需要您帮我找些运输原料的车,还要请您多宽限两天,我需要时间安排人手。”
“没问题,”吴景明点点头,“运输原料的车我来安排,我再给你宽限三天,二十天内交货就行。对了,我还想跟你说,北方的矿区不仅需要耐脏粗布,还需要能御寒的厚布。如果你能染出厚布,我可以帮你推荐给其他的货行,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青娘眼前一亮,她想起阿爹的手记里提到过,用羊毛和粗布混合纺织,再用黄柏和山茱萸混合染料染布,不仅厚实,还能御寒,而且颜色也很好看。她连忙说:“吴掌柜,我可以试试染厚布,等我染出样品,再请您过目。”
接下来的日子,青娘忙得脚不沾地。她一边安排姑娘们染耐脏粗布,一边联系村民们采原料,还抽空研究厚布的染制方法。老周也主动帮忙,每天去县城的布庄买羊毛和粗布,还帮着监督染布的质量。
为了赶订单,青娘和姑娘们每天都要忙到深夜。灶屋里的火光映着她们的身影,染缸里的染料冒着热气,空气中弥漫着草木的清香。虽然累,可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笑容——她们知道,只要完成这笔订单,染坊的生意就会更上一层楼,村里的乡亲们也能跟着受益。
半个月后,五百匹耐脏粗布按时完成了。吴景明来验收的时候,看到布的质量很好,颜色均匀,耐脏性也强,高兴地说:“青娘姑娘,你真是太厉害了!这布比我想象的还要好,对方肯定会满意的。”他顿了顿,又说:“对了,你染的厚布样品呢?我想看看。”
青娘连忙拿出早就准备好的厚布样品——一块金黄色的厚布,用羊毛和粗布混合纺织而成,摸起来厚实柔软,还带着淡淡的草木香。吴景明接过布,仔细看了看,又摸了摸,惊讶地说:“这布真是太好了!又厚实又暖和,颜色也好看,北方的矿区肯定很需要。我现在就联系货行,给你订五百匹厚布的订单!”
青娘高兴得差点跳起来,她知道,这意味着染坊又开辟了一条新的商路。她连忙说:“谢谢您,吴掌柜!我一定尽快完成订单。”
从吴景明那里回来后,青娘把好消息告诉了姑娘们和村民们。大家都很兴奋,村里的姑娘们纷纷表示要去染坊帮忙,村民们也说要多采些原料,支持青娘的生意。
这天晚上,青娘坐在院子里,看着天上的星星,心里充满了成就感。她想起自己刚从青石村来县城的时候,还是个连铺面都找不到的小姑娘,现在却有了自己的染坊,有了稳定的订单,还能带着村里的乡亲们一起挣钱。她知道,这一切都离不开自己的努力,离不开老周和姑娘们的支持,更离不开阿爹的教导。
她从怀里掏出阿爹的染布手记,轻轻抚摸着上面的字迹,轻声说:“阿爹,我做到了。我不仅把您的手艺传下去了,还带着村里的乡亲们一起过上了好日子。您放心,我会继续努力,把染坊做得更好,让更多的人知道草木染的好,让咱们青石村的名字,传遍天下。”
风轻轻吹过,带来了远处的鞭炮声——再过几天就是春节了。青娘知道,新的一年,还会有新的挑战,新的机遇。可她不怕,因为她有手艺,有真诚,有一群支持她的人。她相信,只要她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把草木染手艺发扬光大,让“青娘染坊”成为真正的传奇。
而此刻,在青石村,村民们正围着篝火,谈论着青娘和染坊的事。孩子们在雪地里放着鞭炮,老人们坐在一旁,脸上带着欣慰的笑容。他们知道,有青娘在,青石村的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这个冬天,因为青娘的存在,变得格外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