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的蝉鸣裹着热浪,在染坊上空盘旋。青娘正站在染缸前,手里捏着一小块丝绸,犹豫着是否要放进染液里——这是知府夫人送的上等杭绸,质地轻薄如蝉翼,稍有不慎就会被染液浸坏,更别说要染出之前约定的兰草纹暗纹了。
“青娘,要不我先试试?”陈三柱端着一碗调好的靛蓝染液走过来,额角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我昨天用粗布练了好几次蜡封,现在手稳多了,要是染坏了,也不至于浪费你手里的好丝绸。”
青娘抬头看他,见他眼神坚定,便把丝绸递了过去:“小心些,蜡温别太高,不然会烫坏丝绸。还有染液的浓度,比平时染粗布要稀三成,这样颜色才会透亮。”
陈三柱点点头,小心翼翼地接过丝绸,先在蜡锅里蘸了蘸——蜡温是青娘提前调好的,不烫手却能快速凝固。他拿着细毛笔,在丝绸上细细勾勒兰草纹,笔尖划过丝绸时,只留下浅浅的痕迹,生怕用力过猛把布戳破。半个时辰后,兰草纹终于画完,他屏住呼吸,把丝绸缓缓放进染液里,用木棍轻轻搅动,让染液均匀地浸润每一寸布料。
青娘站在一旁,紧紧盯着染缸里的丝绸,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丝绸比粗布更容易吸色,稍不注意就会染深,之前试染的几块粗布,就因为染液浸泡时间过长,颜色变得暗沉,不符合知府夫人想要的“清雅透亮”。
“差不多了!”青娘突然开口,陈三柱立刻停下手里的动作,小心地把丝绸从染缸里捞出来。只见丝绸被染成了淡淡的靛蓝色,像雨后的天空,兰草纹的蜡封处则保留着丝绸原本的米白色,纹路清晰,却因为丝绸的轻薄,显得有些模糊。
“这兰草纹不够明显,”青娘皱了皱眉,拿起丝绸对着阳光看了看,“得在蜡封时加一层薄纱,这样染出来的纹路才会立体。而且丝绸晾干后容易起皱,得用木板把它撑平,再用熨斗熨烫,才能保持平整。”
接下来的几天,青娘和陈三柱反复试验,终于找到了染丝绸的窍门——先用薄纱覆盖在丝绸上,再画蜡纹,染好后去掉薄纱和蜡,丝绸上的纹路就会变得立体清晰;晾干时用特制的木框把丝绸撑平,再用装着热水的铜熨斗轻轻熨烫,丝绸就会变得平整光滑,还能保留原本的光泽。
这天下午,青娘终于染好了第一匹兰草纹丝绸,她把丝绸挂在院子里的竹竿上,微风拂过,丝绸轻轻飘动,淡蓝的底色衬着米白的兰草纹,像一幅灵动的水墨画。陈三柱看着丝绸,忍不住赞叹:“青娘,你真是太厉害了!这丝绸染得比城里的绸缎庄还要好,知府夫人肯定会喜欢。”
青娘笑着说:“还得谢谢你帮我试染,要是没有你,我也不会这么快找到窍门。咱们明天就把丝绸送到府城去,顺便跟知府夫人商量秋装布的事。”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当天晚上,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乌云密布,狂风呼啸,不一会儿就下起了瓢泼大雨。青娘被雷声惊醒,想起院子里还挂着刚染好的丝绸和几匹待送的布,连忙披上衣服,拿起油纸伞就往染坊跑。
刚跑到染坊门口,就看到院子里有几个身影在忙碌——是村里的张婶、李大伯和几个染坊工人,他们正冒着大雨,把竹竿上的布往屋里搬。陈三柱也在其中,他浑身湿透,头发贴在脸上,却还在不停地搬着布,嘴里还喊着:“快把布放进堂屋,别让雨水泡了!”
青娘心里一暖,连忙跑过去帮忙。大家齐心协力,不一会儿就把所有的布都搬进了堂屋。青娘看着浑身湿透的村民们,感动得说不出话来:“谢谢你们,这么大的雨,还来帮我搬布。”
张婶擦了擦脸上的雨水,笑着说:“青娘,你说啥呢!你开染坊给咱们找活干,让咱们能赚到钱,这点忙算啥。要是布被雨水泡坏了,耽误了订单,咱们心里也过意不去。”
李大伯也附和道:“是啊,咱们都是一家人,互相帮忙是应该的。你赶紧去换身干衣服,别着凉了,剩下的活交给我们就行。”
青娘点点头,转身去换衣服。等她换好衣服出来,村民们已经把堂屋的布整理好了,还生了火,让大家烤烤衣服。陈三柱坐在火堆旁,手里拿着一块烤好的红薯,递给青娘:“快吃点,暖暖身子。刚才多亏了大家,不然那些布肯定会被雨水泡坏,尤其是那匹丝绸,要是坏了,咱们可赔不起。”
青娘接过红薯,咬了一口,甜丝丝的暖意顺着喉咙流进心里。她看着火堆旁的村民们,心里满是感激——她知道,自己能有今天的成就,不仅仅是因为自己的手艺,更是因为有这些善良淳朴的村民们支持,他们就像家人一样,在她需要的时候伸出援手,帮她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第二天一早,雨终于停了。青娘和陈三柱检查了一下堂屋的布,除了几匹粗布边缘有些受潮,其他的都完好无损,尤其是那匹丝绸,依然平整光滑,兰草纹清晰可见。两人松了口气,连忙把受潮的粗布摊开晾晒,又把其他的布整理好,准备当天就送到府城去。
村民们听说他们要去府城,都来送行。张婶给他们塞了些烤好的红薯,李大伯则帮他们把布搬到马车上,还叮嘱道:“路上小心,要是遇到什么事,就赶紧回来跟咱们说,咱们帮你想办法。”
青娘点点头,眼眶有些湿润。她和陈三柱坐上马车,朝着府城的方向驶去。马车缓缓驶离青石村,青娘回头看着村口的村民们,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把染坊办得更好,让更多的村民过上好日子,不辜负他们的信任和支持。
到达府城后,青娘和陈三柱直接去了知府衙门。知府夫人看到染好的兰草纹丝绸,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她轻轻抚摸着丝绸,赞叹道:“真是太漂亮了!这颜色、这纹路,比我想象的还要好,青娘姑娘,你的手艺真是绝了。”
青娘笑着说:“能让夫人满意,是我的荣幸。要是夫人喜欢,秋装布咱们可以用同样的工艺染,再加上一些菊花纹,既符合秋天的意境,又显得雅致。”
知府夫人赞同地说:“好主意!就按你说的办,秋装布我要订十匹,用来做外套和裙子。另外,我还想介绍几个朋友给你认识,她们也很喜欢这种草木染的布,要是你们能合作,以后的生意肯定会越来越好。”
青娘心里一喜,连忙道谢。离开知府衙门后,她和陈三柱又去了分店,张掌柜听说他们顺利拿下了知府夫人的秋装订单,还得到了其他夫人的青睐,高兴得合不拢嘴:“太好了!咱们的分店以后肯定会越来越红火,说不定还能把生意做到京城去。”
青娘笑着说:“借张掌柜吉言,咱们一起努力,把草木染的手艺传遍更多的地方。”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府城的街道上。青娘和陈三柱站在分店门口,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心里满是希望——他们知道,虽然未来的路还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只要他们携手并肩,加上村民们的支持和信任,就一定能克服一切难关,让“青娘草木染”的名声传遍大江南北,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草木染的魅力,也让青石村的村民们过上更加富裕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