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分号开业后生意火爆,可没热闹几日,难题便接踵而至。这日清晨,苏文急急忙忙跑到码头分号的工坊,对着正在查验染布的青娘和王师傅喊道:“掌柜的,不好了!城西成衣铺的张老板派人来闹,说咱们染的二十匹艾草绿丝绸有色差,要求退货赔偿!”
青娘心中一紧,立刻跟着苏文去前院见客。成衣铺的伙计抱着一匹染布,怒气冲冲地说:“你们自己看!这几匹布颜色深浅不一,有的偏黄,有的偏暗,我们做成衣服怎么卖?张老板说了,要么全额退款,要么重新染二十匹,还要赔偿我们的误工费!”
王师傅接过布仔细查看,眉头皱起:“奇怪,染色时都是按总号的标准来的,怎么会有色差?”温景然也凑过来,闻了闻布料上的染料味,又摸了摸质地:“染料的气味和固色都没问题,难道是晾晒时出了差错?”
众人立刻赶到晾晒棚,果然发现角落里的几匹布晾晒时挨得太近,通风不足,且近日苏州多雨,空气潮湿,部分布料晾干过程中受了潮,导致颜色不均。王师傅面露愧疚:“是我没盯紧晾晒的伙计,他是本地招的学徒,经验不足,没注意天气对晾晒的影响。”
青娘先安抚住成衣铺的伙计:“这位小哥莫急,是我们的疏忽。今日之内我们重新为你们染二十匹,明日一早送到铺里,误工费我们也按市价赔偿,绝不让你们受损失。”伙计见青娘态度诚恳,便放下布走了。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午后,负责原料采购的伙计也慌慌张张地回报:“掌柜的,陈老汉那边说葛藤叶供应不上了,说是近日多雨,老叶腐烂得快,新叶还没长熟,至少要等十日才能供货。可咱们库房里的葛藤叶只够今日用的,明日的染料就没法调了!”
葛藤叶是江南特有的防潮染料原料,若是断供,不少订单都要延误。沈行舟刚从茶庄分号回来,听闻此事后立刻道:“我这就联系漕运,从云溪县的原料基地紧急调一批葛藤叶过来,走快船,三日就能到苏州。但这三日的缺口,得想办法先补上。”
温景然思索片刻:“苏州城郊的野地里长着不少类似葛藤的‘常春藤’,叶子也有防潮功效,只是染色效果稍弱。我可以调整配方,用常春藤叶搭配少量槐花汁,暂时替代葛藤叶,先应付这三日的订单。”
青娘当即分工:王师傅带着工匠重新染制成衣铺的丝绸,严把晾晒关,务必保证颜色均匀;温景然带着学徒去城郊采摘常春藤叶,调试替代染料配方;沈行舟安排漕运调货,同时去拜访陈老汉,商议后续原料供应的防潮措施;苏文则负责联络受影响的客户,说明情况并承诺延误补偿。
忙到入夜,各路人马才陆续传回消息。王师傅重新染制的丝绸颜色均匀,明日即可交货;温景然成功调试出替代染料,虽成本略高,但能保证染色效果;沈行舟敲定了云溪县的原料运输,还和陈老汉约定,以后葛藤叶采摘后立刻烘干储存,分号派伙计定期上门收取,避免腐烂;苏文也安抚好了所有客户,无人再提退货。
众人坐在后院的灯下,脸上满是疲惫却也松了口气。苏文愧疚地说:“是我经验不足,没能提前想到原料供应和本地学徒的问题,以后我一定多留意。”
青娘摇摇头,语气温和却坚定:“异地经营本就难免遇到问题,咱们不用慌,只要找到根源就好。以后工坊这边,王师傅多带带本地学徒,把总号的经验教给他们;原料方面,沈兄再帮着联系几家备用供应商,避免断供;苏文你要多和客户沟通,提前了解需求和反馈。”
沈行舟补充道:“我明日就去联系太湖边的另一家农户,看他们是否愿意种植葛藤,这样就能多一层保障。江南气候和京城不同,咱们得尽快摸透本地的环境特点,调整生产流程。”
温景然点头:“我会把江南气候对染色的影响整理成手册,发给所有工匠,让大家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夜色渐深,灯光下的几人虽历经波折,却更坚定了做好苏州分号的决心。他们明白,异地经营没有捷径,唯有不断解决问题、积累经验,才能让“匠心染韵”的招牌在江南真正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