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乾朝的岁末,京城笼罩在辞旧迎新的喜庆氛围中。青娘染布庄的议事厅内,炉火正旺,墙上挂着一幅巨大的《大乾染布产业图》,上面用不同颜色的标记标注着全国的原料基地、物流中转站、分店及合作染坊,密密麻麻的线路如同脉络,遍布大江南北。
青娘、沈行舟与温景然围坐在案几旁,案上摆放着各地送来的年报表和书信。沈行舟拿起最厚的一本账本,指尖划过密密麻麻的数字,语气难掩自豪:“今年咱们的总营收比去年翻了近五倍!全国有十二家分店、三十家合作染坊,西域和南洋的海外订单占了三成,光是公主大婚的皇家订单就够咱们忙活三个月了。”
温景然捧着一本《天然染布工艺总集》,封面上的“匠心利民”四个字是皇后亲笔题写。他轻轻摩挲着书页:“这本金集收录了咱们这几年研发的三十多种染料配方、十套固色工艺,还有药材种植和染坊管理的要点,上个月刻印了千册,已经分发到各地的工艺学堂和合作商户了。现在沂州的原料基地扩展到了三百亩,江南和岭南也建起了分基地,药材供应再也不用愁了。”
青娘端起茶杯,目光落在墙上的产业图上,眼中满是感慨。从青州城隍庙旁那个不足十丈的小染坊,到如今掌控全国天然染布产业命脉的领军者,这一路的风雨与荣光,仿佛还在眼前。她想起初次试染失败时的挫败,想起被劣绅打压时的艰难,想起与伙伴们熬夜调试配方的坚守,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坚定。
“还记得咱们刚到京城时,瑞锦祥处处刁难,不少百姓也对天然染布心存疑虑。”青娘放下茶杯,声音温和却有力,“如今不仅皇家独宠咱们的布料,寻常百姓嫁女娶亲也以拥有青娘染布为荣,连海外诸国都慕名采购,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咱们三人同心协力,更是天然染布‘健康利民’的理念打动了所有人。”
正说着,伙计引着两位客人走进来,是翰林院的李学士与内务府的李公公。李公公手持明黄色的圣旨,笑容满面地说:“青娘东家,沈掌柜,温大夫,皇上听闻你们一年来带动全国染布产业革新,惠及数万药农与工匠,特下旨嘉奖!”
三人连忙跪地接旨,圣旨上以工整的楷书写道:“青氏等倡天然染布之艺,利民生,兴产业,布德泽于四方,誉声播于海外。今封青氏为‘大乾染布业领军人’,赏黄金千两,锦缎百匹,准其在全国推广工艺学堂,官府一体协助。钦此!”
“臣(民)接旨,谢主隆恩!”三人叩首谢恩,起身时眼中都闪烁着激动的泪光。这不仅是个人的荣耀,更是朝廷对天然染布产业的认可,是对他们多年坚守的最高褒奖。
李学士上前道贺:“青娘东家,实至名归啊!如今大乾的染布行业,已从过去的化学染料为主,变成天然染料占主导,这都是你们的功劳。皇上还特意吩咐,让你们牵头编纂《大乾染布史》,将天然染布的工艺与理念载入史册,流传后世。”
沈行舟连忙应道:“多谢皇上与李学士信任,我们定当全力以赴,不负所托!”
几日后,由青娘牵头的“大乾染布行业峰会”在京城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染坊掌柜、药农代表、物流商户及工艺学堂的先生齐聚一堂,共商染布产业发展大计。
峰会之上,青娘站在高台,手持话筒,声音清晰地传遍全场:“今日召集各位,是想与大家共议如何让天然染布产业走得更远。我提议,第一,建立全国统一的天然染布品质标准,由各地官府与咱们的技术人员共同监督,不合格的产品绝不流入市场;第二,扩大工艺学堂规模,不仅教染布技艺,还教药材种植与经营管理,让更多人能靠手艺谋生;第三,联合海外客商,在南洋、西域设立工艺分点,将大乾的天然染布技艺传扬出去。”
她的提议话音刚落,全场便响起雷鸣般的掌声。瑞锦祥的王掌柜率先起身附和:“青娘东家说得好!咱们之前各自为战,难免乱象丛生,有了统一标准和规划,才能把产业做大做强。瑞锦祥愿意全力配合,拿出最好的工匠参与学堂教学!”
江南的周老匠也跟着起身:“我们江南的染坊愿意按标准生产,还能扩大药材种植,为全国提供原料!”
峰会持续了三日,最终确定了“品质为根、技艺为魂、利民为本”的行业准则,成立了大乾染布行业协会,青娘被众人一致推举为会长。会后,各地纷纷响应,工艺学堂在各州府陆续建立,原料基地不断扩大,连偏远的漠北与岭南,都出现了天然染布的身影。
转眼到了新春,青娘染布庄的京城分店内,挂满了百姓送来的牌匾,“诚信经营”“技艺超群”“利民商户”等字样,诉说着大家的认可。这日,三人带着年货,前往沂州的原料基地慰问药农,又到当地的工艺学堂查看教学情况。
学堂内,十几名学徒正跟着工匠学习染布,温景然亲自上前指导,纠正他们的浸泡时间;沈行舟与药农们亲切交谈,询问来年的种植计划;青娘则拿起学徒染好的布料,耐心指出不足,鼓励他们多尝试、多创新。
傍晚,三人坐在学堂的院子里,望着满天繁星。沈行舟感慨道:“现在咱们的产业不仅能赚钱,还能带动这么多人谋生,比我当初开茶庄时的志向大多了。明年我打算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物流线,把布料卖到更远的波斯、大秦去。”
温景然笑着说:“那我就研发更适合长途运输的染料和固色工艺,再看看波斯、大秦的植物能不能用来染出新颜色,让咱们的产品更受海外欢迎。”
青娘望着远处灯火通明的村庄,那里是药农们的家,如今家家户户都靠着种植染料药材过上了好日子。她轻声说:“我只想把工艺学堂办好,把天然染布的理念传下去,让以后的人都知道,染布不仅能做衣物,还能利国利民。”
春去秋来,几年后,青娘染布庄的分店开到了海外,天然染布的技艺传遍了周边诸国,《大乾染布史》也编纂完成,其中用大篇幅记载了青娘、沈行舟与温景然的事迹,称他们“以一坊之力,革新一业,惠泽万民,为大乾染布业立千年之基”。
在青州城隍庙旁的老染坊旧址,后来建起了一座“天然染布纪念馆”,里面陈列着他们当年用过的染缸、布料样本、工艺手册,还有那两块御赐的牌匾。往来的百姓与商人都会前来参观,聆听他们三人携手创业、领军行业的故事。
青娘没有成为富可敌国的商人,却以“大乾染布业领军人”的身份,被载入史册。她的成功,从来不是靠投机取巧,而是靠对品质的坚守、对技艺的创新、对伙伴的信任,以及“匠心利民”的初心。这份商业智慧与人文情怀,如同天然染布的色泽,历经岁月沉淀,愈发鲜亮动人,成为后世创业者敬仰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