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乾景和三年腊月中旬,城隍庙前的红灯笼已挂起,青记染布庄的后院却比往常更忙碌。青娘站在染缸旁,看着新伙计小赵手忙脚乱地搅拌染料——明明前几日刚教过“顺时针搅拌一刻钟”,他却搅了不到半刻就停手,还错把蔷薇果汁当成了黄芩汁,若不是老伙计及时发现,又要出纰漏。
“只确定关键控制点还不够,得把每一步操作都写成‘死规矩’,让不管是谁,照着做就能不出错。”青娘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转身时正撞见沈行舟提着食盒走来,里面是刚做好的糖糕,“我茶庄之前新伙计烤茶总出错,后来把‘温火烘半刻、中火炒三刻’写进操作标准,再没人出过错。你也该把染布的每一步都量化、细化。”
温景然的声音恰在此时响起,他手里捧着厚厚一叠“操作记录草稿”,上面记着近十日伙计们的操作细节:“我观察了所有环节,发现问题都在‘操作模糊’上——比如‘搅拌染料’,有的伙计快,有的慢;‘添加原料’,有的凭手感,有的用粗碗量,这样怎么能统一?”他翻开草稿,指着其中一页,“你看,上次染偏浅的‘流霞色’,就是因为伙计添加胭脂虫粉时少了一钱,还没搅拌均匀。”
青娘接过草稿,指尖划过“搅拌速度不均”“原料用量估算”等问题,忽然想起上月给杭州布庄送的货——因新伙计没按标准晾晒,将“通风避光”做成了“露天暴晒”,导致五匹棉布脆化,最后不仅赔了货,还花了不少功夫才挽回客户信任。“是该定个细到每一步的操作标准了。”她当即决定,和沈行舟、温景然一起,从原料处理到成品入库,逐环节制定可落地的操作标准。
第一个要细化的是“原料处理操作标准”。温景然取来黄芩、蔷薇果等原料,铺在石桌上:“黄芩去芯要‘去净至无半点黄芯’,可用小刀沿根部划开,再用竹镊子挑出;蔷薇果去籽要‘逐个掰开,籽仁分离’,不能有半颗残留。”他边演示边说,还特意用尺子量了黄芩的直径:“选料要‘直径≥三分、无虫蛀、无黑斑’,不符合的直接剔除,这一步要写进标准,还要附上图样。”青娘赶紧记录:“原料处理标准:1. 黄芩(去芯至无黄芯,直径≥三分);2. 蔷薇果(去籽至无残留,成熟度≥八成);工具(小刀、竹镊子、标尺);不合格原料处理(单独存放,用于非食用染料试验)。”
第二个是“染料调配操作标准”。沈行舟帮着取来银勺、瓷缸、铜沙漏,温景然则演示“雨过天青”的调配:“黄芩汁三两(用标准银勺量,一勺一两)、蔷薇果汁二两(同银勺)、云母粉一钱(用小号银勺,两勺一钱),加清水五斤(用带刻度的瓷缸量),顺时针搅拌一刻钟(铜沙漏计时),中途不能停。”他还在瓷缸上贴了刻度线,“清水必须加到‘五斤’刻度,多一滴少一滴都不行,搅拌速度要‘每秒两圈’,老伙计带新伙计时要手把手教,直到熟练。”青娘补充:“染料调配标准:用量(标准银勺\/瓷缸计量);搅拌(顺时针,每秒两圈,沙漏计时一刻钟);误差范围(原料±一钱,清水±二两);不合格染料处理(重新调配,不得使用)。”
第三个是“染色与漂洗操作标准”。青娘让老伙计李叔演示染色,自己则在旁记录:“染色时,棉布要‘完全浸没,无褶皱’,每刻钟翻动一次,共翻动三次;水温要‘八成热(水温计指到“八”刻度)’,全程保持,低了用炭火加热,高了加少许冷水。漂洗时,‘五次漂洗,每次水温三成热’,第一次加清水,第三次、第五次加淡盐水(一斤水加一钱盐),每次漂洗后拧干至‘无滴水’,再进行下一步。”温景然补充:“漂洗后的棉布要‘检测残留染料’,用白纱布擦拭布面,无染色痕迹才算合格,这一步要写进标准,作为必检项。”
接下来的五日,三人将“原料处理-染料调配-染色-漂洗-晾晒-入库”六个环节的操作标准细化到“用量、工具、时间、速度、误差范围、不合格处理”,还制作了配套的“标准工具包”——带刻度的瓷缸、定量银勺、计时沙漏、专用水温计,每个伙计人手一套。为了确保标准落地,青娘还编写了“操作标准手册”,每个步骤都附上图样和易错点提示,比如“搅拌时中途停手会导致染料不均”“漂洗时水温过高会损伤布纤维”。
第七日清晨,伙计们按新制定的操作标准染制“流霞色”云锦。小赵拿着操作标准手册,一步一步对照:用标准银勺量胭脂虫粉,用铜沙漏计时搅拌,染色时每刻钟翻动一次,漂洗后用白纱布检测残留——全程没出半点差错。傍晚时分,这批云锦染好挂在晾布架上,色光均匀透亮,连最挑剔的京城绸缎庄管事见了,都忍不住称赞:“这成色比之前更稳定,青娘你这标准定得太细致了!”当即追加了三十匹订单。
送走管事,暮色已浓。三人围坐在炭火盆旁,翻看刚印好的“青记染布操作标准手册”,手册上图文并茂,每个标准都清晰明了。沈行舟递过一块糖糕:“忙活了这么久,总算把操作标准定好了,往后新伙计上手快,老伙计也不会因大意出错。”温景然则翻到“应急处理”章节:“我还加了‘操作失误应急方案’,比如染料加多了怎么补救,水温太高怎么降温,这样就算出点小问题,伙计们也知道该怎么做,不用再慌慌张张找你。”
窗外的雪轻轻落下,月光透过窗纸洒进来,落在“操作标准手册”上,映得那些图文格外清晰。青娘咬了口糖糕,甜意从舌尖漫到心头——有沈行舟的经验借鉴,有温景然的细致补充,再复杂的操作也能变成“死规矩”,再难的标准化推进也有了方向。
子夜时分,青娘将“操作标准手册”分发给每个伙计,还在染坊里设了“标准咨询岗”,由老伙计负责解答疑问。她刚要吹灯歇息,却见窗纸上映着两个熟悉的身影——沈行舟正帮着温景然将新制作的标准工具包搬进库房,两人低声说着话,偶尔传来几声轻笑。青娘望着那两道身影,嘴角不自觉地上扬,她知道,这场关于操作标准与品质的征途,她从未独行。
第二日清晨,织造局派人来验收靛蓝棉布,打开货箱后,每匹布的成色都一模一样,验收官忍不住感叹:“青记的布如今不仅质量好,还这么稳定,往后我们的订单就都交给你们了!”青娘笑着将“操作标准手册”拿给验收官看,对方连连点头:“有这样细致的标准,难怪品质这么可靠!”
几日后,苏州布庄送来感谢信,说按青记标准染出的棉布在当地很受欢迎,还想派伙计来学习操作标准。青娘将信读给沈行舟和温景然听,两人都露出欣慰的笑容。沈行舟提议:“不如咱们把操作标准手册做成简版,送给合作的布庄和染坊,既显诚意,又能帮他们提升品质,还能扩大咱们的影响力。”温景然则点头赞同:“我还可以录制‘操作标准演示视频’(注:此处为符合古风设定的“手绘连环画+老伙计演示解说”),让学习的人更直观理解。”
青娘看着两人认真的模样,心中暖意涌动。她忽然起身,走到染缸旁,舀起一勺按操作标准调配的“流霞色”染料,对两人笑道:“走,咱们再染一匹云锦,就当是为‘操作标准制定完成’庆功!”沈行舟和温景然相视一笑,纷纷围了过来。晨光下,三人的身影被染缸里的云霞色笼罩,那些关于操作标准、梦想与情谊的故事,正随着染料的流转,在大乾的腊月里,缓缓续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