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过后,吴家村的土坯房墙上满是斑驳的水渍,墙角甚至长出了青苔。叶青云走过村民聚居的小巷,看着低矮的土坯房里,村民们挤在狭小的空间里生活,心里很不是滋味 —— 随着吴家村的发展,盐场、冶铁炉、二氧化硅厂房陆续建起,村民和工匠越来越多,原本的土坯房不仅低矮潮湿,还不够住,新建住宅成了眼下最紧迫的事。
“首领,俺家那房子漏雨,夜里睡觉都得挪好几次床。” 路过的村民见了叶青云,忍不住抱怨道,“要是能住上不漏雨的新房子,就好了。”
叶青云拍了拍村民的肩膀,心里已有了决定。当天下午,他就召集李村长、李道然、王五等人,在晒谷场议事。“现在村里的土坯房又矮又潮,还不够住,必须新建住宅。” 叶青云开门见山,“我原本想建砖房,砖房结实耐用,还不怕漏雨,可咱们现在缺少红砖,烧砖的窑和工艺都没有,只能先退一步,用土坯建新房,等以后条件成熟了,再改建砖房。”
李村长点点头:“土坯建房倒是可行,村里有不少会砌土坯墙的老人,材料也好找,就是得选个好地方。”
“就选村西头的空地!” 叶青云指着远处的空地,“那里地势高,不容易积水,离盐场和冶铁炉也近,方便大家干活。咱们先建六十间土坯房,分给手下的核心人员和有需要的村民,每间房都按‘一明两暗’的格局建,中间留个大空场,以后大家可以在空场里一起吃饭,不用各自在家做饭,节省时间和精力,大家专心干活就行。”
众人都觉得这个主意好,当天就开始行动起来。村里的老人负责指导砌土坯墙,年轻力壮的村民则去取土、和泥、做土坯,妇女们也没闲着,帮忙搬运土坯、烧水送水,整个吴家村都忙碌起来。
取土的地方选在村外的河滩,那里的泥土细腻,黏性好,做出来的土坯结实。村民们用木模子把泥土压成方形的土坯,一排排摆在空地上晾晒,阳光洒在土坯上,很快就把土坯晒得坚硬。叶青云也加入了干活的队伍,和村民们一起和泥、做土坯,汗水浸湿了衣衫,却丝毫没影响他的干劲。
“首领,您歇会儿吧,这点活俺们来就行。” 王五见叶青云累得满头大汗,递过来一块毛巾,说道。
叶青云接过毛巾擦了擦汗,笑着说:“大家都在干活,我怎么能歇着?新建住宅是咱们大家的事,得一起努力,才能尽快住上新房。”
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土坯很快就准备充足了。接下来就是砌墙,村里的老匠人带着年轻人,按照 “一明两暗” 的格局,先打好地基,再一块块砌土坯墙。每砌一层,就用泥浆勾缝,确保墙体牢固。叶青云还特意让人在墙体中间留了通风口,防止房间潮湿;屋顶则用茅草和木板搭建,铺上厚厚的茅草,既能挡雨,又能保暖。
空场的建设也同步进行着,村民们把空地平整好,用石头铺了一圈矮墙,中间搭建了几个大型的灶台和石桌石凳,以后大家就可以在这里一起做饭、一起吃饭。耶律娟还带着妇女们,在空场周围种上了从西域带回的花籽,等花长出来,空场会更漂亮。
经过半个月的忙碌,六十间土坯房终于建成了。每间房都宽敞明亮,“一明两暗” 的格局,外间可以做饭、待客,里间可以住人,比原来的土坯房舒适多了。村民们看着崭新的房子,脸上都露出了笑容,纷纷讨论着要怎么布置自己的新家。
分房那天,叶青云按照大家的贡献和需求,公平地分配房子。王五、袁七、段有鹏等核心人员,每家都分到了一间房;家里人口多、房子破旧的村民,也都分到了满意的房子。拿到房钥匙的村民,立刻开始收拾新家,有的搬家具,有的铺茅草,热闹非凡。
当天晚上,空场里第一次升起了炊烟。村民们从家里带来粮食和蔬菜,一起在灶台做饭,有的煮玉米粥,有的炒野菜,还有的蒸红薯。饭菜做好后,大家围坐在石桌旁,一起吃饭、聊天,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空场。
“这新房子住着就是舒服,再也不用怕漏雨了!” 王五喝了一口玉米粥,高兴地说。
“是啊,以后大家一起在空场吃饭,省了不少事,还能一起聊天,多热闹!” 袁七也笑着说道。
叶青云看着眼前热闹的场景,心里满是欣慰。他知道,新建住宅不仅解决了村民的住房问题,还凝聚了人心,让大家更有归属感。虽然现在建的是土坯房,但以后一定会建起更结实、更漂亮的砖房,吴家村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大家放心,” 叶青云站起身,对着村民们说道,“现在咱们先住土坯房,等以后咱们有了红砖,就把土坯房改成砖房,让大家都住上更结实、更舒适的房子。以后咱们还要建学校、建医馆,让村里的孩子能读书,让大家生病能看病,把吴家村建设成咱们真正的家园!”
村民们听了,都激动地鼓起掌来。夜色渐深,空场里的笑声还在继续,新建成的土坯房里,透出温暖的灯光,照亮了吴家村的未来。叶青云知道,新建住宅只是吴家村发展的一步,未来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吴家村一定会越来越繁荣、越来越美好。
接下来的日子,村民们陆续搬进了新家。叶青云还组织大家,在村西头的空地上,继续平整土地,为以后建砖房、建学校做准备。同时,他也没忘记烧砖的事,让人去打听烧砖的工艺和窑的建造方法,相信用不了多久,吴家村就能建起真正的砖房,开启新的发展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