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 172 年深冬,吴家堡的热闹劲儿比过年还盛。贸易部门口的青石板路被踩得发亮,来自登州府、青州府、北蛮部落的客商挤在院里,有的攥着银袋急着下单,有的围着展示的铸铁火炉反复打量,连角落里的马厩都拴满了客商的马匹,空气中混着马粪味、炭火味和客商们的谈笑声,热闹得像个集市。
“王掌柜,您这火炉真能保证年后交货?我可是付了十两定金!” 青州府的粮商李老板拉着贸易部的管事,语气里满是急切。他身后,几个北蛮客商正用生硬的汉语跟伙计讨价还价,手里的兽皮堆在地上,像小山似的。
客商多了,住宿成了大难题。吴家堡原本只有一家供过往商队歇脚的客栈,十几间房早就住满了,后来来的客商只能挤在马厩旁的偏房,有的甚至在贸易部的屋檐下搭起了临时的草棚。这时候,堡里的村民们看出了商机 —— 住在东门附近的王二婶,率先把自家闲置的两间厢房收拾出来,铺上新的稻草,摆上两张木床,对外出租,每天收五十文钱,没想到当天就被两个登州府的布商订了下来。
消息一传开,村民们纷纷效仿。住在中枢府旁边的张大叔,把自家的阁楼腾出来,能住四个人,每天收一百文;住在陶窑附近的李嫂,连柴房都打扫干净了,铺上厚厚的棉絮,每天收三十文,也很快租了出去。一时间,吴家堡的 “租房生意” 比火炉还火,有的村民甚至把自家的堂屋用布帘隔开,分出一半来出租,就为了多赚些银子。
“以前哪想到租房子还能赚钱啊!” 王二婶一边给客商端热水,一边笑着跟邻居说,“这客商们为了抢火炉,别说五十文一天,就是一百文,也愿意住!我家那两间厢房,都订到年后了,这一下子就能赚好几两银子,比种玉米划算多了!”
贸易部里,耶律娟看着眼前的盛况,心里既高兴又犯愁。高兴的是火炉卖得好,吴家堡的名声越来越响;犯愁的是订单太多,工坊根本赶不过来。她找到袁七,想跟他商量扩大产能,没想到袁七早就有了主意。
“耶律主事,你看这订单都排到明年春天了,工坊每天才做十五个火炉,根本不够卖!” 袁七拿着账本,指着上面的数字,“我打算再建两个熔炉,扩招二十个工匠,把每天的产量提到三十个,这样既能快点交货,还能多赚些银子!”
耶律娟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两人一起去找叶青云,没想到叶青云却摇了摇头,否决了这个提议。“袁七,你只看到了眼前的订单,却没考虑到这火炉是季节性产品。” 叶青云坐在火炉旁,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冬天过了,天气暖和了,谁还会买火炉?要是现在扩大产能,建了新的熔炉,招了新的工匠,等春天来了,熔炉闲置着,工匠们没活干,咱们还得付工钱,这不是赔本的买卖吗?”
袁七愣了愣,仔细一想,确实是这个道理。“那…… 咱们总不能一直让客商等着吧?现在每天都有客商来催货,有的甚至说要退定金。”
“控制购买力的办法,只有一个 —— 涨价。” 叶青云看着两人,语气坚定,“现在火炉已经涨到十两一个了,还可以再涨,涨到十五两一个。这样一来,既能筛选掉一部分只想跟风买的客商,保证真正需要的人能买到,还能提高利润,就算产量不变,赚的银子也不会少。”
耶律娟和袁七对视一眼,觉得这个主意可行。第二天,贸易部就贴出了新的告示:铸铁火炉价格调整为十五两银子一个,订单按付款顺序排列,不接受加急。
告示贴出去后,果然有一部分客商打了退堂鼓。来自西州的一个小商贩,原本订了两个火炉,听说涨到十五两一个,算了算成本,觉得不划算,当场就退了定金。但大部分客商还是不愿意放弃 —— 北蛮的阿古拉,一下子付了一百五十两银子,订了十个火炉,说要给部落的长老们每人送一个;登州府的张老板,不仅没退单,还加订了五个,说要送给官府的大人,拉好关系。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有的村民竟然把之前免费发放的平价火炉,偷偷拿出来卖。住在西门附近的刘老三,之前按一两银子的价格买了一个火炉,后来看到客商们抢着买,竟然以十二两银子的价格,把火炉卖给了一个北蛮客商。消息传到叶青云耳朵里,他并没有生气,只是让人贴了一张告示,提醒村民们:平价火炉是为了让大家暖暖和和过冬,要是实在想卖,也要注意安全,别被客商骗了。
“首领,您怎么不阻止他们啊?” 王五有些不解,“这平价火炉是给村民们用的,他们拿去卖钱,要是冬天冷了,怎么办?”
叶青云笑了笑,指着窗外:“你看堡里的村民,现在租房子就能赚不少银子,就算没了火炉,也能买得起炭火。而且他们愿意卖,客商愿意买,这是你情我愿的事,咱们没必要阻止。只要他们能过好冬天,怎么都好。”
随着年关越来越近,火炉的价格还在被悄悄抬高。有的客商为了能在年前拿到火炉,私下里给贸易部的伙计塞银子,希望能插队;有的甚至在吴家堡的街上互相抬价,把一个火炉的价格炒到了二十两。但不管价格多高,还是有客商愿意买 —— 对他们来说,这个能无烟取暖的铸铁火炉,不仅是过冬的工具,更是身份的象征,要是能在年前用上,既能让自己舒服,还能在同行面前挣面子。
工坊里,唐师傅带着工匠们昼夜赶工,熔炉的火从来没熄过,铁水一桶桶浇进模子,铸造好的火炉堆在院子里,像一座座黑色的小山。每天清晨,伙计们都会把新做好的火炉搬到贸易部,很快就被等在门口的客商抢空,有的客商甚至直接守在工坊门口,就为了能第一时间拿到火炉。
耶律娟站在贸易部的门口,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满是感慨。她没想到一个小小的铸铁火炉,能让吴家堡变得这么热闹,能让村民们通过租房赚到银子,还能让吴家堡的名声传遍北部区域。她转头看向中枢府的方向,叶青云正在那里看着账本,她知道,这一切都是因为叶青云的远见 —— 没有他画出的火炉图纸,没有他阻止扩大产能、提出涨价的建议,就没有现在的盛况。
深冬的夕阳洒在吴家堡的堡墙上,映得屋顶的铸铁烟囱泛着金光。贸易部的账本上,订单还在不断增加,村民们的租房生意也越来越火,整个吴家堡都沉浸在这股 “火炉热” 里,为这个寒冷的冬天,增添了浓浓的暖意和希望。耶律娟知道,等春天来了,这股热潮或许会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