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明泽医院的神经外科楼笼罩在肃穆的氛围中,手术区的电子屏亮起“手术倒计时”:距离脑干肿瘤切除术还有2小时,距离颅内动脉瘤夹闭术还有4小时。指挥中心内,沈知行面前的巨幕已切换至“双高难手术总调度界面”,左侧实时显示脑干肿瘤患者的脑部mRI影像,右侧标注着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血管造影数据,下方则是手术团队、设备状态、电力网络保障的实时动态。“通知各保障部门,最后确认手术间设备、电力冗余、网络带宽,确保万无一失。”沈知行的指令刚下达,工作界面突然弹出系统提示:“恭喜宿主完成多次高负荷诊疗与系统升级任务,奖励解锁两名新助手——电力中心助手程昱、网络中心助手江晓,与现有资金助手周明、行政人事助手林薇、后勤助手赵磊共同组成‘全链条保障团队’,新助手已到岗,可立即对接工作。”
电力中心助手程昱第一时间抵达神经外科楼配电房,手里的“电力保障终端”已同步手术间的实时参数:“手术间1(脑干肿瘤术)电压稳定220V±0.1V,备用发电机处于热待机状态,双路供电切换时间<0.1秒;手术间2(动脉瘤术)电力负荷率62%,预留38%冗余应对突发设备增加。”他快速核对后,向指挥中心汇报:“电力系统全链路无异常,已安排2名巡检人员全程值守,每15分钟提交一次数据。”
网络中心助手江晓则在信息科调试“诊疗核心网专属通道”,屏幕上的网络拓扑图显示:两台手术的神经导航仪、术中影像传输设备均已接入最高优先级通道,带宽独占10G,与其他科室的网络完全隔离。“已完成网络压力测试,模拟5万接诊量下的峰值流量,手术通道无任何延迟或丢包,可确保术中影像实时传输、远程会诊流畅。”江晓的汇报让指挥中心的沈知行更加安心,他随即让林薇通知手术团队:“电力、网络保障已达最优状态,可按计划启动手术。”
上午:脑干肿瘤切除术的生命攻坚
八点整,脑干肿瘤切除术准时启动。专科副院长陆则身着手术衣,站在神经导航仪前,指尖在三维影像上划出手术路径:“肿瘤位于脑干腹侧,距离延髓仅3毫米,需先分离周围血管,再用超声刀逐步切除,每一步误差不能超过0.5毫米。”助手陈默递过显微镊子,目光紧盯着导航仪屏幕——屏幕上的实时影像通过江晓搭建的专属网络传输,延迟<0.3秒,确保陆则的每一个动作都能精准对应肿瘤位置。
此时,电力中心助手程昱的终端突然提示:“手术间1的显微镜光源电力负荷出现微小波动,幅度0.2V。”他立刻联系配电房值守人员:“检查手术间1的供电线路,重点排查光源设备接口。”不到1分钟,反馈传来:“接口松动导致接触电阻增大,已重新紧固,电压恢复稳定。”程昱将处理结果同步至指挥中心,沈知行在调度界面上标注:“电力微异常已解决,后续加强设备接口实时监测。”
手术进行到2小时,最关键的“肿瘤分离”阶段开始。陆则需要在不损伤脑干神经的前提下,将肿瘤与周围组织剥离,术中需频繁查看实时影像。江晓通过网络终端发现:“神经导航仪的影像传输出现轻微卡顿,原因是接诊量高峰导致医院总带宽波动。”他立即启动“带宽动态调配”功能,从访客网络临时调配2G带宽补充至手术通道,卡顿瞬间消失。“网络已恢复稳定,后续会持续监控总带宽,优先保障手术需求。”江晓的快速响应,让手术得以顺利推进。
十点半,当最后一块肿瘤组织被取出,手术间里响起器械轻放的声音。陆则看着导航仪上的影像确认:“肿瘤完整切除,周围神经、血管无损伤。”麻醉科医生随即汇报:“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心率72次\/分,血压115\/75mmhg。”程昱同步提交电力保障总结:“手术全程电力无中断,备用发电机未启用,各项设备参数均在正常范围。”江晓也补充:“网络传输总延迟<0.5秒,术中影像、导航数据无一次丢包,达到最优保障标准。”
午间:手术间隙的保障衔接与新助手磨合
十二点,脑干肿瘤切除术患者顺利转入IcU,陆则团队稍作休整,准备迎接下午的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指挥中心内,沈知行召集五位助手召开临时协调会:“上午的手术验证了新助手的保障能力,下午的动脉瘤术难度更高——患者有3个动脉瘤,分布在willis环不同位置,需同时保障两台造影设备、一台栓塞设备的电力与网络需求,程昱、江晓要重点关注。”
资金助手周明当场表态:“已紧急调拨200万元备用资金,若术中需临时增加设备,可立即启动采购流程,确保1小时内到货。”后勤助手赵磊补充:“手术间2的无菌耗材已补充至3倍用量,术后恢复病房已预留,配备专用监护仪,餐食也按‘术后高蛋白餐’标准准备完毕。”行政人事助手林薇则拿出“手术团队后勤保障表”:“已安排专人负责手术团队的餐饮、休息,确保大家以最佳状态投入下午的手术。”
程昱与江晓快速制定下午的保障方案:“手术间2启用三路供电,其中一路为专用应急电源,应对极端情况;网络方面,为造影设备单独开辟2条备用通道,防止主通道突发故障。”两人还现场测试了“电力-网络联动应急机制”:若电力出现波动,网络系统会自动触发“影像缓存”功能,避免数据丢失,确保手术不受影响。
下午: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精准挑战
十四点,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启动。患者的3个动脉瘤分别位于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呈“三角分布”,需依次夹闭,术中还需通过血管造影确认夹闭效果,对设备协同性要求极高。陆则团队分成两组,一组负责夹闭操作,一组负责影像监测,而程昱和江晓则在手术间外的保障室实时监控:程昱的终端显示各设备电力消耗曲线,江晓的屏幕则跟踪造影数据的传输状态。
手术进行到1小时,当夹闭第二个动脉瘤时,江晓的终端突然报警:“血管造影设备的网络传输速率下降至10mbps,低于正常需求的20mbps。”他立即排查,发现是“医院核心交换机的一个端口出现数据包拥堵”,随即远程切换至备用端口,同时通知巡检人员现场检修。15秒后,传输速率恢复至30mbps,江晓向指挥中心汇报:“网络拥堵已解决,造影数据传输正常,未影响手术判断。”
十五点半,程昱的终端提示:“手术间2的栓塞设备电力需求突然增加15%,导致整体负荷率升至85%。”他当机立断,启动“跨区域电力调配”,从相邻的普通病房调配10%冗余电力至手术间,负荷率回落至75%。“栓塞设备因术中参数调整导致功耗增加,已通过跨区域调配解决,后续会密切关注设备功耗变化。”程昱的处理速度,让手术团队无需中断操作,继续推进夹闭工作。
十七点,当第三个动脉瘤的夹闭效果通过造影确认“完全阻断血流,无血管狭窄”时,手术间里响起轻微的掌声。陆则摘下手术放大镜,声音带着一丝疲惫却充满力量:“手术成功,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此时,程昱和江晓的保障总结也同步至指挥中心:电力系统全程无重大异常,跨区域调配1次;网络系统处理拥堵1次,备用通道启用0次,整体保障达标率100%。
傍晚:双手术成功与全链条保障的新起点
十八点,两台高难手术的患者均顺利转入IcU,监护仪显示生命体征平稳。指挥中心的巨幕上,“双手术总结数据”清晰呈现:脑干肿瘤切除术耗时5小时,术中出血量<200ml,肿瘤切除率100%;颅内动脉瘤夹闭术耗时5小时,3个动脉瘤均成功夹闭,无并发症;电力、网络保障零重大故障,微异常处理平均耗时<2分钟;手术团队满意度100%,患者家属情绪稳定。
沈知行看着数据,又看向身边的五位助手:周明整理着手术费用明细,确保医保报销与专项基金使用合规;林薇协调着术后随访团队,安排专家每日查房;赵磊检查着IcU的后勤保障,确认患者餐食、护理用品到位;程昱和江晓则在优化“手术保障流程”,计划将今日的经验形成标准手册,供后续高难手术参考。“今天的成功,不仅是手术团队的胜利,更是全链条保障的成果。新助手的加入,让电力、网络的保障从‘被动响应’变为‘主动预判’,这是明泽诊疗能力的又一次飞跃。”沈知行的话,让五位助手频频点头。
程昱拿出“电力保障优化方案”:“后续将为高难手术建立‘专属电力模型’,根据手术类型、设备数量提前计算负荷,预留50%冗余,避免临时调配。”江晓也补充:“网络方面会增加‘术中影像备份’功能,实时将影像数据存储至本地服务器,就算网络中断,也能继续手术,待网络恢复后自动同步数据。”
晚上七点,神经外科楼的灯光依旧明亮,IcU的护士正在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指挥中心内,五位助手还在讨论后续保障细节;陆则团队则在整理手术记录,将术中的关键操作、设备使用经验记录下来,供年轻医生学习。沈知行翻开日志本,写下:“两台高难手术的成功,是技术与保障的完美结合。从专科副院长的精准操作,到五位助手的全链条支撑;从电力网络的稳定运行,到后勤、资金、人事的协同配合——每一个环节都不可或缺。新助手的加入,让明泽的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也为未来挑战更高难度、更高负荷的诊疗任务奠定了基础。”
他顿了顿,在日志本下方写下一行小字:“下周组织‘高难手术保障复盘会’,由五位助手牵头,总结今日经验,形成标准化保障流程;同时启动‘电力-网络-医疗设备’联动测试,进一步提升保障的预判性与稳定性。”晚风拂过指挥中心的窗户,医院的灯火如同无数颗守护生命的星辰,照亮着夜空——明泽的守护,在全链条保障的支撑下,将继续向着更高的生命之巅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