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明泽医院的骨科楼已透出微光。3楼的骨癌诊疗专区里,护士正逐一核对患者的术前检查报告,手术间外的电子屏显示“今日骨癌高难度手术3台:脊柱转移癌切除、股骨近端肿瘤置换、骨盆肿瘤根治”。指挥中心内,沈知行坐在巨幕前,目光重点落在骨科专区的实时画面上——主刀的骨科专科副院长陈明正带领团队做术前推演,屏幕上的3d骨骼模型清晰标注着肿瘤侵犯范围。
苏晴端着两杯热豆浆走进指挥中心,将其中一杯轻轻放在沈知行手边:“刚从餐厅专区拿的,你昨天看骨科的手术方案到半夜,先垫垫。”沈知行抬头,指尖触到温热的杯身,目光在她眼底的淡青色上停留了两秒:“你也没睡好?昨晚看你在群里发骨癌术后监护的补充建议,快一点了才下线。”苏晴避开他的视线,翻开手里的“骨癌术后监护清单”:“骨科今天的3台手术都涉及大段骨切除,术后疼痛管理和康复训练得盯紧,我整理了些注意事项,一会同步给骨科护士站。”
七点半,骨科手术间1号室,脊柱转移癌切除手术正式启动。陈明副院长手持超声骨刀,小心翼翼地分离肿瘤与脊柱神经——肿瘤已侵犯t12椎体,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患者下肢瘫痪。指挥中心内,程昱的电力终端实时显示:“手术间电力负荷率68%,超声骨刀、脊柱导航仪供电稳定,备用电源热待机。”他突然提醒:“陈明院长,脊柱导航仪的供电接口建议再检查一遍,刚才监测到有0.1V的微波动。”陈明立刻让助手核查,果然发现接口轻微松动,加固后波动消失,他对着麦克风笑道:“还是程昱心细,这要是术中出问题,麻烦就大了。”
同一时间,手术间2号室的股骨近端肿瘤置换手术也进入关键阶段。沈知行让江晓将会诊画面切至全屏:“患者是年轻女性,术后要兼顾功能恢复和外观,置换假体的型号一定要精准。”苏晴在旁补充:“我查过类似病例,年轻患者术后容易出现假体周围疼痛,建议术中预留镇痛导管,术后可以持续给药,减少疼痛应激。”沈知行立刻通过语音建议陈明团队:“采纳苏晴的建议,术后镇痛方案按这个调整,监护时重点关注患者的疼痛评分,超过4分及时处理。”
九点整,超市专区的配送员推着物资车来到骨科楼。赵磊的后勤终端显示:“骨科护士站急需‘骨水泥灌注枪’和‘假体备用组件’,已优先调配,15分钟内送达。”苏晴突然想起什么:“对了,股骨置换手术的患者有青霉素过敏史,备用的抗生素要换成头孢类,我刚才跟药房专区确认过,已经在路上了。”沈知行点头,悄悄在终端上给骨科护士长发了条消息:“苏晴整理的术后监护清单很详细,重点看疼痛管理那部分,有问题随时联系指挥中心。”
十二点,1号室的脊柱转移癌切除手术暂时告一段落,陈明团队轮流去休息区吃午餐。指挥中心内,苏晴看着屏幕上患者平稳的生命体征,松了口气:“目前出血控制得很好,神经监测也没异常,下午的椎体重建应该能顺利推进。”沈知行调出骨科的“手术进度表”:“2号室的股骨置换手术预计下午两点结束,3号室的骨盆肿瘤根治手术一点半开始,得提前让麻醉科和输血科做好准备。”
周明的资金终端突然弹出提示:“骨科有位骨癌患者家属申请特困补助,说后续的康复费用有点吃力。”他快速调出补助政策:“患者符合‘大病救助+罕见病补贴’双重标准,报销比例能到90%,我已经把申请流程同步给家属,让他们不用太担心费用。”苏晴听到后,立刻补充:“康复科专区有免费的骨癌康复训练课程,我一会让康复师联系家属,术后可以直接报名,能省不少康复费用。”沈知行看着她认真记录的侧脸,拿起手机给康复科主任发消息:“苏晴推荐的患者,康复课程多费心,有需要协调的随时说。”
午餐时段,苏晴去骨科护士站送监护清单,路过休息区时,看到陈明团队正围着盒饭讨论手术细节。她想起沈知行早上没怎么吃早餐,转身去餐厅专区打包了一份杂粮饭和清蒸鱼,悄悄放在指挥中心的桌上,还附了张便签:“趁热吃,别等凉了伤胃。”沈知行回来看到时,便签边角已被指尖捻得有些发皱,他拿起筷子,嘴角不自觉地弯了弯。
十四点,2号室的股骨置换手术顺利结束。患者被推出手术间时,苏晴已在走廊等候,手里拿着“术后康复计划”:“您术后6小时可以尝试在床上翻身,24小时后在助行器辅助下坐起,康复师明天会来教您关节活动训练,动作要慢,别着急。”患者家属握着她的手连声道谢,苏晴笑着安抚:“有任何不舒服,随时按呼叫铃,我们24小时都在。”
指挥中心内,沈知行看着屏幕上苏晴耐心讲解的画面,突然对林薇说:“骨科的骨癌术后监护,让苏晴多牵头,她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和康复细节把握得特别好。以后每个月组织一次骨癌诊疗交流会,让苏晴分享术后监护经验,330个科室都可以派人参加。”林薇刚点头,江晓的网络终端就提示:“3号室的骨盆肿瘤根治手术,需要与北京肿瘤医院的专家远程会诊,带宽已预留,会诊画面清晰。”沈知行让江晓将会诊画面同步给苏晴:“你也听听,骨盆肿瘤术后容易出现淋巴漏,北京专家的处理经验或许能补充到监护方案里。”
十六点,3号室的骨盆肿瘤根治手术进入收尾阶段。陈明团队在专家的远程指导下,成功完成肿瘤切除与骨盆重建,术中出血量控制在300ml以内。苏晴立刻联系IcU:“预留1张术后监护床位,配备骨水泥反应监测仪,患者术后24小时内要警惕高热、低血压,这些都是骨水泥反应的典型症状。”沈知行看着她有条不紊地协调,拿起手边的豆浆喝了一口——已经凉了,却还是甜的。
十七点,骨科的3台骨癌手术全部顺利完成。指挥中心内,巨幕上显示着“骨癌手术成功率100%,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的提示。五位助手陆续汇报:程昱的电力保障零故障,江晓的网络会诊无卡顿,赵磊的物资补给及时率100%,周明的资金补贴已落实,林薇的术后护理排班已安排妥当。
苏晴整理着今日的“骨癌诊疗总结”,突然想起什么:“对了,脊柱转移癌的患者有糖尿病史,术后血糖要每2小时监测一次,我已经跟内分泌科专区打个招呼,他们会派护士过来协助。”沈知行看着她,突然说:“今天忙完别直接回家,超市专区新到了一批术后康复用的按摩仪,说是对骨癌患者的关节活动有帮助,一起去看看?也帮你调个颈椎按摩仪,你总对着电脑整理资疗,颈椎肯定不舒服。”
苏晴愣了一下,脸颊微微泛红,点头道:“好。”夕阳透过指挥中心的窗户,落在两人身上,巨幕上骨科患者的康复画面还在循环播放——陈明团队在病房指导患者翻身,护士为患者调整镇痛泵,康复师演示助行器的使用,每一个细节都透着温暖。
晚上七点,超市专区的“康复用品专区”里,沈知行拿起一台颈椎按摩仪,递给苏晴:“试试这个,有热敷功能,你经常加班,用这个能缓解些。”苏晴接过,指尖不小心碰到他的手,两人都顿了一下,随即默契地移开视线。她看着货架上的“骨癌康复训练球”,笑着说:“这个适合术后早期患者,能锻炼手部力量,我让骨科护士站多备些。”
走出超市专区时,晚风带着几分凉意,沈知行脱下外套,悄悄搭在苏晴肩上:“晚上风大,别着凉。”苏晴没有拒绝,任由外套的暖意裹着自己,两人并肩走在医院的走廊里,远处骨科楼的灯光还亮着,护士站的窗户里,隐约能看到护士记录监护数据的身影——明泽的日常,就在这样的手术攻坚与温柔细节里,日复一日地延续着,而藏在专业背后的情感,也像骨科术后的康复一样,在不经意的关怀中,悄悄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