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明泽医院的监控大屏上,新增的“筹建项目专区”模块首次亮起。代表艾滋病中心的蓝色轮廓与代表癌症中心的紫色轮廓在75栋专科楼旁清晰标注,10万张床位的状态条中,肿瘤科病区的326条黄色预警格外醒目。“沈院,艾滋病中心选址的18号闲置楼宇完成初步勘测,符合独立分区、远离密集区的防疫要求;癌症中心拟设的8个亚专科人员清单已汇总,330位专科主任中有17位主动报名牵头。”管理层专区的秘书将两份厚厚的方案放在操作台,目光掠过屏幕上婴儿中心的实时画面。
沈知行指尖划过手机里苏晴刚发来的视频:双胎宝宝在婴儿床里蹬着腿,护士正用新调试的健康监测仪为女孩测血氧。他点开备忘录,盯着三条待办事项沉思片刻,在末尾补加“9:30召开双中心筹建启动会”,随即抬头指令:“科研中心程昱团队,优先用双胎基因数据完善儿童肿瘤预警模块;通知后勤组,给肿瘤科病区加配50份高蛋白营养餐,对接餐厅专区按肿瘤患者营养分级定制。”
第一阶段:晨雾中的民生与急诊——日常诊疗的基础盘
六点四十分,超市专区的冷链区前已站着几位家属。3号超市的李姐正帮一位中年男子挑选物品:“您爱人是乳腺癌术后化疗,得用无刺激的保湿霜,这个牌子是皮肤科推荐的;还有这个即食海参,泡发好了,搭配餐厅的小米粥最合适。”男子攥着购物篮的手微微用力:“医生说后续可能要转去新筹建的癌症中心,那边能用上最新的靶向药吗?”李姐递过便民手册:“手册里有筹建咨询电话,听说会配全自动基因测序仪,能精准找靶点呢。”
餐厅专区的后厨,营养师张姐正对着屏幕修改菜单:“癌症中心筹备组的工作餐要低脂高纤维,标注‘热链配送’;艾滋病免疫重建实验室的夜班餐加10份蛋白粉,他们凌晨还在做细胞实验。”厨师长将刚出锅的蔬菜饼装盘,蒸汽模糊了眼镜:“肿瘤科12区的患儿餐做了小熊造型,罕见病中心的流质餐按医嘱磨成细泥,全部按时间点分箱!”食材验收台的检测记录上,每批次肉类的检疫报告都盖着“合格”印章,按制度归档整齐。
七点二十分,313专科专区的肿瘤科走廊响起急促的脚步声。护士长安琪推着抢救车冲向27床,心电监护仪的警报声刺破晨静:“患者化疗后突发粒细胞缺乏伴高热,血压80\/50mmhg!”她立刻按下紧急呼叫器,同时快速配药:“准备升白针、补液,通知专科总主任和麻醉科,开通绿色通道去IcU!”走廊尽头,家属瘫坐在椅子上,另一位护士递过温水:“别担心,我们刚对接了科研中心,能加急做基因测序找感染源。”
此时的婴儿中心,苏晴正陪着双胎宝宝做例行检查。护士长拿着平板展示健康监测模型的初步数据:“男孩的哮喘易感位点已标注,系统会自动推送预防建议;我们加了肿瘤预警模块,要是有相关基因异常能提前12个月预警。”苏晴轻抚着儿子的额头,目光落在窗外正在施工的18号楼:“那就是要建艾滋病中心的地方吗?之前听李主任说,好多患者等着专门的治疗场地呢。”
第二阶段:双中心筹建启动会——蓝图落地的第一步
九点三十分,科研中心的报告厅座无虚席。330位专科副院长、总主任围着长桌就坐,前方的巨幕分屏展示着两个中心的规划图:左侧艾滋病中心的平面图清晰标注独立入口、诊疗区、心理咨询室及污物处理室,右侧癌症中心则按消化肿瘤科、胸部肿瘤科等8个亚专科划分区域,配套实验室的位置紧邻科研中心。
“艾滋病中心的核心是‘诊疗-科研-关怀’三位一体。”艾滋病免疫重建实验室的李主任站起身,指着屏幕上的布局,“按传染病防护标准,设置普通诊疗室12间、隔离病房20间、IcU 5间,特别规划心理咨询与家庭支持区,减轻患者心理负担。实验室区将增配3台量子追踪显微镜,重点突破病毒潜伏‘免疫盲区’的定位难题。”台下的感染科专科副主任立刻提问:“污物处理系统怎么保障?要符合最新的防疫规范。”李主任调出细节图:“采用双重消毒通道,医疗废物单独暂存,每小时自动消杀一次。”
癌症中心筹备组的牵头人、胸外科总主任接过话筒:“我们参考顶尖肿瘤中心模式,设消化、胸部、乳腺等8个亚专科,每个专科配独立的mdt会诊室。实验室区将整合现有设备,新增5套活细胞成像系统,重点开展靶向药筛选和cAR-t疗法研究。”他点开人员清单,“330位专科副主任中有42位具备肿瘤精准治疗经验,已组建跨学科团队。”沈知行突然插话:“科研中心的量子计算机要全程对接,优先解析癌症患者基因数据,和儿童健康模型的肿瘤模块形成数据互通。”
散会后,两位主任被围得水泄不通。一位来自外地的肿瘤科医生挤上前:“我接诊的晚期肺癌患者,基因检测提示有罕见突变,新中心能做个性化靶向药研发吗?”胸外科总主任递过登记表:“留下患者数据,我们联合科研中心先用量子计算机建模,提前锁定药物靶点。”李主任则在解答心理咨询区的配置问题:“会聘请专职心理医生,每周开展患者支持小组活动,和诊疗同步推进。”
第三阶段:科研与诊疗的交叉联动——数据驱动的双轨制
中午十一点,科研中心的量子计算机机房里,程昱正盯着屏幕上的三维基因图谱。双胎宝宝的基因数据与50万份儿童肿瘤样本在数据流中碰撞,红色的肿瘤易感位点标记不断闪烁。“沈院,我们发现女孩携带的一个位点与儿童白血病相关,传统检测容易忽略,已加入健康监测模型的预警模块。”他调出比对结果,“和癌症中心拟开展的儿童肿瘤亚专科方向完全契合,能直接提供基础数据。”
沈知行俯身查看,手机突然震动——是婴儿中心的紧急呼叫:“双胎中的男孩出现轻微皮疹,怀疑过敏,已同步基因数据至科研中心。”他立刻切换屏幕,量子计算机瞬间分析出皮疹与男孩携带的哮喘易感位点相关。“通知过敏科专科副主任立刻到婴儿中心,按模型推荐的脱敏方案处理;科研中心同步更新模型的过敏预警阈值。”指令下达的同时,他在艾滋病中心的方案上标注“需增设过敏检测室,hIV患者易合并过敏反应”。
此时的艾滋病免疫重建实验室,技术人员正用新到的设备做t细胞培养。李主任拿着平板走进来,屏幕上是18号楼宇的改造图纸:“实验室区要按最高标准建,这里留出走道,方便推运细胞培养箱;隔壁设样本处理间,和诊疗区用传递窗衔接,避免交叉感染。”他指向窗外的科研中心,“量子计算机的接口一定要提前预留,我们发现的病毒潜伏标记,需要算力支撑做大规模数据分析。”
下午两点,监控系统专区突然弹出红色警报:“10号专科楼肿瘤科3床患者咳血不止,需紧急介入治疗!”癌症中心筹备组的介入科主任立刻响应:“我带团队过去,用科研中心的实时影像数据导航;通知导管室,备好靶向栓塞剂!”屏幕上,医护人员推着病床狂奔的身影与介入科团队的赶路画面同步显示,15分钟后,手术开始的提示灯亮起,床位状态条从红色转为黄色。
第四阶段:夜幕下的攻坚与温情——情感线与筹备的交织
傍晚六点,诊疗高峰渐息,但双中心的筹备会议仍在继续。管理层专区的会议室里,330位专科副主任分成两组讨论细节:艾滋病中心组在核对心理咨询室的无障碍设施清单,癌症中心组在敲定8个亚专科的设备配置。“癌症中心的放疗技术科需要专用屏蔽机房,得请后勤组加急改造。”“艾滋病中心的药房要双锁管理,符合抗病毒药物的储存规范。”争论声中,沈知行的手机再次震动。
是苏晴的电话,语气带着欣喜:“宝宝们的皮疹退了,护士说监测模型提前预警了过敏风险,太管用了!对了,我炖了汤,给你和程昱团队送去?”沈知行的嘴角不自觉上扬:“别跑了,让后勤组去取,我让餐厅加热后送到科研中心。”挂了电话,他在癌症中心的方案上补充“增设儿童肿瘤患者家属休息区,配备微波炉和育儿书”,转头对秘书说:“艾滋病中心的家庭支持区加配沙发和绘本,让患者家属有地方歇脚。”
科研中心的机房里,程昱团队正围着屏幕欢呼。双胎基因数据驱动的儿童健康监测模型终于完成初步验证:“对哮喘、白血病等15类疾病的预警准确率达92%,比传统模型高17个百分点!”沈知行走进来,手里提着苏晴炖的汤:“先歇会儿,尝尝家属的心意。”程昱舀了一勺汤,指着屏幕上的肿瘤模块:“癌症中心要是用上这个,能提前发现儿童肿瘤的基因苗头,治愈率肯定能提上去。”
晚上八点,超市专区开始晚间盘点。李姐在整理货架时,发现角落里遗落了一本癌症中心筹建手册,扉页上写着“希望妈妈能在这里好起来”。她立刻通过广播寻找失主,不久后,上午来购物的中年男子匆匆赶来,眼眶泛红:“这是给我爱人看的,她总担心治不好。”李姐递过手册:“您看这页,有儿童肿瘤治愈的案例,新中心肯定能创造奇迹。”
九点的指挥中心,监控大屏上的10万张床位已大多归于平静,只有科研中心和双中心筹备现场的灯光依旧明亮。沈知行点开手机备忘录,将三条待办事项逐一标注“推进中”,新增“明日对接设备厂商,敲定基因测序仪采购清单”。窗外,18号楼宇的轮廓在夜色中清晰可见,科研中心的量子数据流如蓝色纽带,将婴儿床的微弱生命信号与两座未来中心的蓝图紧紧相连。
苏晴发来一张照片:双胎宝宝已安然入睡,床头放着印有医院LoGo的小被子。沈知行凝视片刻,将照片设为手机壁纸,转身走向会议室——那里,330位专科主任的签名正依次落在双中心的筹建倡议书上,每一笔都写满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