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零五分,明泽医院的晨雾尚未散尽,量子指挥中心的环形大屏上,“苏醛-01”的分子模型正以粒子形态缓慢旋转,旁边的动物实验筹备清单已标注出32个关键节点。“明泽一号”的合成语音带着沉稳节律响起:“‘苏醛-01’小批量合成完成,纯度99.2%,动物实验筹备就绪;追加0.5%科研算力,当前科研算力11.5%,储备算力88.5%;5位患者生命体征平稳,运行状态:最优。”
沈知行刚在主控制台前落座,指尖便划过动物实验方案——从实验小鼠的品系选择、给药剂量梯度,到毒性监测指标,每一项都由超特级算力优化标注。苏晴端着早餐走进来,餐盒里的紫苏粥冒着热气,眼底带着一丝未褪的温情:“爸妈一早就去菜园了,说要给紫苏苗搭新棚架,景初、景行还在睡,昨晚庆生闹到挺晚。”她将一张便签放在桌上,“这是动物实验的人员分工表,周明副院长已经在科研中心待命了。”
“让‘实验监控助手’提前启动,全程记录给药与观测过程。”沈知行咬了口紫苏饼,目光落在算力分配图谱上,科研中心11.5%的算力模块亮着精准的绿光,1亿亿次\/秒的算力正平稳注入“苏醛-01”动物实验模拟系统,88.5%的储备算力池如深潭般静谧,“江晓,实验数据加密等级拉满,与国家药监局的同步链路必须零延迟;程昱,科研中心的电力再做一次冗余测试,确保实验设备不间断运行;晚上咱们早点回家,和孩子们好好谈谈。”
六点整,江晓快步走入指挥中心,量子安全终端的屏幕滚动着加密日志:“‘苏醛-01’实验数据已启用‘量子三密钥防护’,生成的3组密钥分别由科研中心、国家药监局、第三方检测机构保管,任何单一密钥无法解密。实验实时画面的传输延迟0.001秒,已通过国家疾控中心的链路测试。”
程昱紧随其后,电力保障终端的负载曲线分出细密支线:“科研中心的动物实验室已接入‘五回路冗余供电’,就算主电网、备用电网同时故障,量子储能模块也能支撑96小时满负荷运行。追加0.5%科研算力仅增加0.4%电力负载,储能电站电量99%,完全符合实验要求。”
此时,林薇的视频连线弹出,屏幕上的她正协调医护换班:“‘调度助手’已完成今日人力优化,感染科的轮休人员已安排妥当。今日接诊量预测8.5万人次,‘流量调度助手’已提前启动,门诊各科室运行平稳。”
第一阶段:实验启幕——算力护航的解毒攻坚
实验筹备:精准到秒的细节把控
上午七点半,科研中心的动物实验室已变身严密的“数据战场”。120只SpF级实验小鼠按体重、性别分成6组,每组对应不同剂量的“苏醛-01”,笼舍上的电子标签已录入超特级算力生成的观测时间表——每1小时记录一次体温、活动度,每6小时采集一次血液样本,每24小时做一次脏器超声。
“11.5%的科研算力把实验误差压到了最低。”周明的声音通过远程链路传来,他正对着终端调试给药装置,“以前手动配药误差能到5%,现在‘剂量精准助手’直接控制微量注射器,误差小于0.1%。‘明泽一号’还模拟了小鼠的代谢曲线,预测出最佳给药间隔是8小时,比传统经验法精准3倍。”
沈知行盯着监控大屏上的小鼠状态:“让‘异常识别助手’重点标注‘活动度骤降’‘体温异常’两个指标,一旦出现立即触发警报。”他转头对苏晴说,“你去和检验科对接,确保血液样本采集后15分钟内出初步检测结果,和算力预测数据做比对。”
上午八点半,“明泽一号”的合成语音响起:“‘苏醛-01’动物实验模拟数据生成完成!包含6组剂量的毒性反应预测曲线,与‘平菇变异株01’毒素作用后的恢复模型,可实时比对临床观测数据。”江晓立刻将模拟数据传输给实验团队,终端弹出确认回执:“已同步至实验室终端,给药操作可按模拟参数启动。”
给药启动:算力监控的全程追踪
上午九点,动物实验正式启动给药程序。监控中心的大屏切换至实验实时画面,11.5%的科研算力中,4%被定向分配给“实时观测系统”,自动框选小鼠的活动轨迹,计算出活动度评分;2%支撑血液样本快速分析,0.5小时内即可完成肝肾功能指标检测。
“这算力简直是‘实验显微镜’。”实验员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来,她正按系统提示给药,“刚给3组小鼠注射完‘苏醛-01’,‘异常识别助手’就捕捉到1只小鼠的活动度略低,系统立刻提示查看笼舍温度,发现是局部通风过强,调整后很快恢复正常。要是人工观测,至少要等1小时才会发现。”
沈知行盯着大屏上的实时数据:“让‘数据比对助手’每小时生成一次‘观测值vs预测值’报告,偏差超过5%就启动原因排查。”他看向苏晴,“实验开局顺利,咱们下午可以早点走,回家准备和孩子们谈话的事。”
中午十二点,首批观测数据汇总完成,“数据比对助手”显示:6组小鼠的体温、活动度数据与算力预测偏差均小于3%,“苏醛-01”在中剂量组已显现出毒素抑制效果,小鼠的异常活动频率下降20%。程昱的终端弹出提示:“科研中心电力负载率28%,储能电站电量98%,设备运行无任何异常。”
第二阶段:日常稳舵——诊疗与实验的双线并行
门诊日常:亿级算力的从容托底
在动物实验攻坚的同时,医院的日常诊疗秩序井然。上午十一点,“接诊量实时统计助手”显示已接诊4.1万人次,医保结算1.18亿元,平均候诊时间8分钟。儿科候诊区,导诊机器人正播放科普动画,“流量调度助手”提前预判高峰,开放了16间临时诊室。
“指挥中心7%的算力仅用了3.8%,就支撑了当前接诊量。”江晓抽空查看数据,“远程问诊量达3万人次,占比73%;手术中心已完成11台常规手术,其中1台心脏微创手术的影像重建速度比平时快0.008秒,精准度保持纳米级。”
后勤中心的赵磊通过“物流调度助手”保持高效运转:“餐厅中心的紫苏系列菜品订单量2700份,‘食材管理助手’精准补货1次;住院中心的床位周转效率提升21%,‘床位统筹助手’每秒匹配8次,无患者等待。”
下午两点,检验科主任发来消息:“‘苏醛-01’实验血液样本检测完成,肝肾功能指标与算力预测偏差2.8%,无明显毒性反应;今日筛查样本已完成750份,均为阴性。”
实验推进:算力预判的效果初显
下午三点,动物实验进入首次关键观测节点。监控大屏上,中剂量组小鼠的活动度显着提升,血液中蘑菇毒素浓度较给药前下降35%,与“明泽一号”的预测结果完全吻合。11.5%的科研算力中,5%全力投入“疗效机制分析”,模拟“苏醛-01”与毒素结合后的代谢路径。
“效果比预期还好!”周明的声音带着兴奋,“‘明泽一号’发现‘苏醛-01’能促进毒素转化为无活性的代谢产物,经尿液排出体外,这个机制以前从未在同类解毒剂中发现。追加的0.5%算力刚好支撑了代谢路径模拟,要是没这部分算力,至少要一周才能理清。”
沈知行盯着代谢路径图谱:“让‘剂量优化助手’基于当前数据,调整后续给药剂量,重点测试中高剂量的疗效与毒性平衡。”他看了眼时间,“咱们四点下班,回家和孩子们聊聊。”
第三阶段:薪火传承——家中谈话的初心传递
归家筹备:温情里的心意铺垫
下午四点半,沈知行和苏晴拎着景初、景行喜欢的奶茶走进家门。客厅里,景初正对着科研模型琢磨,景行在画“苏醛-01”的分子结构——昨天听沈知行讲完解毒剂研发,两个孩子就着了迷。沈母在厨房忙活,空气中飘着紫苏炖排骨的香气,沈父在菜园里收拾工具,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
“爸妈,我们回来了。”苏晴把奶茶递给孩子们,走进厨房帮忙,“晚上做什么好吃的?”沈母笑着舀出一勺汤:“炖了你们爱吃的排骨,加了新摘的紫苏叶,等会儿让老沈陪知行和孩子们聊聊,咱们娘俩准备晚饭。”
沈知行走到客厅,在景初身边坐下:“模型研究得怎么样?里面的基因测序模块看懂了吗?”景初点头,眼睛发亮:“爸爸,‘苏醛-01’真的能解开蘑菇毒素吗?今天的动物实验有效果吗?”景行也凑过来,举着画纸:“爸爸,我画的分子对不对?它是不是能抱住毒素不让它害人?”
沈父端着茶水走来,在对面坐下:“孩子们对医院的事上心,是好事。”他看了眼沈知行,眼神里藏着期许,“你们忙了一辈子,也该有人接接力了。”
促膝长谈:责任与选择的坦诚对话
晚饭过后,沈母收拾碗筷,沈父带着景初、景行在阳台摆弄紫苏苗,沈知行和苏晴坐在客厅沙发上,等着孩子们回来。月光透过窗户洒进来,落在茶几上的医院老照片上——那是沈知行刚入职时拍的,背后是还没扩建的门诊楼。
不一会儿,景初、景行跟着沈父走进来,手里还捏着片紫苏叶。沈知行示意他们坐下,苏晴递过两杯温水,轻声说:“景初、景行,今天想和你们聊件正事。”
沈知行看着两个17岁的少年少女,他们的眉眼间有苏晴的温和,也有自己的执着。“你们也知道,医院是爸爸和妈妈一生的心血,这里的每一台设备、每一位医护,都像家人一样。”他顿了顿,指尖划过茶几上的照片,“现在爸爸和妈妈都快五十了,精力不如以前,指挥中心的那些数据,有时候也要靠江阿姨、程叔叔帮忙盯着。”
景初握着水杯的手紧了紧,轻声问:“爸爸,你是想让我们以后接你的班吗?”景行也抬起头,眼里满是认真:“可是我们现在还不懂医术,也不会操作‘明泽一号’。”
“不是让你们现在接班,是想问问你们,愿不愿意暑假来医院实习。”沈知行的声音放柔,“从最基础的做起,跟着导诊机器人熟悉科室分布,帮检验科整理样本标签,看医护怎么给患者做基础检查。不用你们做复杂的事,就是先感受这里的氛围,了解这份工作的意义。”
苏晴补充道:“爸爸妈妈不是要强迫你们,只是想给你们一个选择。医院里有太多需要守护的人,就像这次的‘平菇变异株01’,要是没有‘明泽一号’和大家的努力,不知道会有多少人受影响。但这份责任很重,需要真心喜欢才能坚持。”
景初沉默了几秒,抬头时眼里闪着光:“爸爸,我愿意去。我想看看‘苏醛-01’的实验过程,想知道科研是怎么变成能救人的药,就像你说的,这是在做有意义的事。”
景行立刻点头,晃了晃手里的紫苏叶:“我也去!我可以帮护理阿姨给患者送药,帮餐厅阿姨摘紫苏,还能跟江阿姨学怎么看监控画面。以后我也要像爸爸妈妈一样,守护大家。”
沈父笑了,拍了拍景初的肩膀:“好小子,有你爸爸当年的劲头。但记住,基础做好了才能成大事,整理样本标签也要做到零差错。”沈母端着水果走来,眼里含着泪:“你们愿意去,我和你爸爸都高兴,以后菜园的紫苏,就给你们当‘实验材料’。”
客厅里的灯光温暖,窗外的虫鸣轻柔,紫苏叶的香气飘在空气中,像是无声的约定。沈知行看着眼前的儿女,突然觉得,88.5%的储备算力再坚实,也不如这份血脉里的传承让人安心。
第四阶段:日暮归心——希望与传承的延续
傍晚八点,沈知行的终端收到“明泽一号”的夜间提示:“‘苏醛-01’动物实验首日观测完成,中剂量组毒素抑制率达40%,无明显毒性反应;明日需追加0.3%科研算力用于代谢路径深度分析,储备算力可保持88.2%;5位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已安排明日复查;今日接诊量8.5万人次,医保结算2.48亿元。”
他放下终端,走到阳台。景初正拿着沈父的老花镜,对着手机查“苏醛-01”的相关文献;景行缠着苏晴,要她教怎么识别紫苏的品种;沈父和沈母在给紫苏苗浇水,月光洒在叶子上,泛着莹润的光。
苏晴走过来,靠在他身边:“没想到孩子们这么爽快就答应了,看来他们是真的喜欢这里。”
沈知行点头,看着远处医院的量子通信塔,它在夜色中亮着微光,像一座守护的灯塔。“‘苏醛-01’的实验在推进,孩子们也愿意来体验,这就是最好的传承。”他握住苏晴的手,“以后的路,我们和孩子们一起走。”
夜色渐深,客厅的灯光逐渐熄灭,只有书房的台灯还亮着——景初在笔记本上画着实验流程图,景行在旁边贴满了紫苏叶标本。“明泽一号”还在指挥中心默默运转,11.5%的科研算力持续攻坚,88.5%的储备算力静静守护,而家中的这份薪火,正悄然燃烧,照亮未来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