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十七分,明泽医院中枢指挥中心的30米巨幕突然泛起细碎的银蓝色光点,如同星空坠入屏幕。沈知行放在床头柜的手机骤然震动,紧急预警提示跳出:“明泽一号量子计算机启动夜间升级程序,当前进度17%,预计剩余时长118分钟”。他立刻推醒苏晴,两人披衣走到客厅的中枢分屏前,只见分屏角落的算力标识正从“1亿算力\/秒”飞速跳动,最终定格为“1亿量子比特\/秒”,后缀跟着一行小字:“量子纠缠架构部署中,核心系统对接进行时”。
“不是说下月才启动升级吗?怎么提前了?”苏晴指尖划过分屏调出升级日志,“是后勤中心上周提交的紧急优化申请被批复了,说是量子比特架构能让中枢响应速度提升千倍。”沈知行点开“设备对接清单”,心脏微微一沉:清单上密密麻麻列着237个核心设备名称,从NIcU的暖箱集群到科研中心的基因测序仪,再到监控系统的AI识别终端,几乎涵盖了医院所有关键节点。“夜间自动对接这么多设备,万一出兼容性问题,天亮后的白班要出大乱子。”他立刻通过中枢系统发送指令:“启动设备对接实时监测,异常数据1秒级推送至手机终端”。
此时的指挥中心,夜班值守团队已围在明泽一号的主机柜前。淡蓝色的冷却液在透明管道中循环流动,主机顶部的量子状态指示灯呈规律闪烁。“沈主任,量子计算机正在自动识别各科室设备的通信协议,目前已完成感染科、康复中心共42台设备的对接,无异常反馈。”值守工程师的声音透过对讲机传来,带着难掩的兴奋,“1亿量子比特的算力太惊人了,刚才处理感染科的耐药基因测序,以前要2小时,现在只用了37秒!”
沈知行悬着的心稍定,目光落在分屏上的对接进度条:“密切关注NIcU的暖箱集群,那些设备对数据延迟要求极高,一旦出现波动立刻上报。”话音刚落,手机突然弹出橙色预警:“婴儿中心3号暖箱数据传输延迟0.3秒,超出阈值0.1秒”。苏晴立刻切换至暖箱监控界面,只见氧浓度曲线出现细微波动。“让工程师立刻检查通信模块,量子计算机那边是不是自动调整了数据传输优先级?”她对着对讲机急促下令。
十分钟后,预警解除。值守工程师的解释传来:“明泽一号在对接时自动给科研设备分配了高优先级,已经手动将暖箱集群调为最高级,现在延迟稳定在0.02秒以内。”沈知行松了口气,看着分屏上缓慢爬升的对接进度:“把所有临床急救设备统一设为最高优先级,科研设备次之,后勤设备最低,这个规则让计算机记住,以后自动执行。”
凌晨四点零三分,对接进度条终于拉满,巨幕上弹出“明泽一号升级完成,核心设备对接率100%,昼夜模式已激活”的绿色提示。分屏自动切换出模式说明:夜间模式(19:00-次日7:00)——量子计算机主导,按预设指令自主运行,算力优先保障急救与核心科研;白天模式(7:00-19:00)——人工主导,量子计算机作为算力支撑,响应人工指令优先级最高。苏晴点开算力监控图谱,发现即使所有设备同时运行,当前算力占用率也仅为12%,剩余的巨量算力正以浅蓝色光晕的形式在图谱边缘流转。
清晨六点二十分,沈知行与苏晴抵达指挥中心时,巨幕已切换至白天模式,右上角清晰标注着“人工主导·算力储备88%”。景初和景行早已等候在巨幕前,景初手里拿着平板电脑,屏幕上是肿瘤科的菌群方案模拟数据:“爸,妈,凌晨五点我试了下用明泽一号做模拟,以前要12小时的全量模拟,现在28分钟就完成了,而且模拟精度提升了30%,连菌群与药物的相互作用都算出来了。”景行也凑过来:“康复中心的步态训练设备对接后,能实时根据患者的肌肉数据调整阻力,刚才有个脑梗患者训练,设备居然提前预判了他的失衡风险,自动降低了难度。”
七点整,白班正式启动。巨幕右侧的候诊热力图刚从浅红转深,风湿免疫科的候诊人数就突破了600人。“启动临时诊室,这次试试让明泽一号来调度。”沈知行对着遥控器按下“自动调度”键。几乎在同一秒,巨幕上弹出调度方案:“激活康复中心6间闲置治疗室,调配2名机动医生、4名护士,设备联网耗时0.8秒,算力注入完成”。苏晴盯着时间轴,发现从指令发出到提示“临时诊室就绪”,仅用了2.1秒,比之前人工调度快了近一倍。
“景初,把肿瘤科的患者数据上传到明泽一号,让它匹配最优菌群方案。”沈知行话音刚落,巨幕上已弹出匹配进度。景初看着飞速跳动的数字,惊讶地睁大了眼睛:“以前人工匹配要筛选127个参数,现在量子计算机直接算出了3套适配方案,还标注了各方案的成功率和副作用概率!”正说着,对讲机突然传来NIcU的紧急呼叫:“新增1例重度呼吸窘迫早产儿,需要立刻制定呼吸支持方案!”
苏晴立刻将患儿的生命体征数据推送给明泽一号,同时按下“专家会诊”键。巨幕上瞬间分流出三个窗口:左侧是患儿的实时数据,中间是量子计算机生成的初步方案,右侧是新生儿专家的全息投影。“计算机给出的氧浓度参数和我想的完全一致,而且还考虑到了患儿的体重和胎龄影像。”专家的声音带着赞许,“可以直接按这个方案执行,我同步监控数据。”整个处置过程仅用了8分钟,比以往缩短了近一半时间。
中午十二点,接诊高峰暂歇,四人轮流去休息室用餐。景行边吃边刷着康复中心的设备数据:“明泽一号太智能了,刚才有个患者训练时突然血压升高,设备立刻停止运行,还自动推送了降压建议给值班护士,要是以前得等护士发现,起码要耽误2分钟。”沈知行翻看着眼科的白内障手术规划数据,发现量子计算机已经提前模拟了3台手术的操作路径,连可能出现的血管分布异常都做了标注:“下午让眼科试试用这个模拟路径做手术,看看精准度怎么样。”
下午十五点,白班进入后半程,四人开始为夜间模式做指令预设。明泽一号的指令界面比之前更简洁,新增了“量子算力分配”模块。“夜间把NIcU、急诊科设为算力核心区,预留30%算力,万一有突发情况能立刻调用。”苏晴点击模块,输入“急救触发时,算力优先供给,科研算力可临时征用至10%以下”。沈知行补充道:“给肿瘤科的菌群研究留15%算力,让它夜间继续做方案优化,另外加个‘异常数据自动溯源’指令,要是设备出问题,立刻定位故障点。”
景初盯着科研保障模块,突然想到一个问题:“要是夜间科研数据出现异常,计算机能自动暂停并保存进度吗?以前的系统试过一次数据丢失,白算了一晚上。”苏晴立刻调出高级设置:“已经有这个功能了,量子计算机自带数据快照功能,每5分钟自动保存一次,就算出问题也能回溯。”景行则关注着后勤设备:“让计算机夜间自动巡检所有训练设备,发现磨损提前预警,省得白天用的时候掉链子。”
下午十七点,指令预设完成,巨幕显示“夜间指令加载完毕,共包含47条核心指令,算力分配方案已存档”。四人启动模拟测试,模拟“夜间同时出现2例急救患者+科研数据异常”的极端情况。明泽一号瞬间响应:1. 分配25%算力至急救终端,推送患者病史与初步方案;2. 暂停科研计算并保存快照,将剩余科研算力临时划拨10%支援急救;3. 定位科研数据异常点为试剂污染,并推送更换提醒至检验科。整个过程耗时0.9秒,且所有动作同步进行。
“太完美了,这算力简直是为医院量身定做的。”景初忍不住赞叹。沈知行却皱着眉:“把‘科研算力临时征用’的上限调至5%,留够缓冲空间,万一同时有多个科研项目在运行,征用太多容易出问题。”二次测试后,所有流程均无疏漏。
晚上十九点,白班结束,巨幕自动切换至夜间模式,右上角的标识变为“量子主导·算力储备65%”。四人驱车返家,客厅的中枢分屏正显示各科室设备的运行状态。苏晴泡了杯茶,看着分屏上的科研进度条:“肿瘤科的菌群方案已经优化到第7版了,明泽一号还自动对比了前几版的效果,标注了最优改进点。”
深夜十一点,手机弹出一条提示:“明泽一号发现康复中心5号训练设备轴承磨损,已推送预警至后勤中心,预约明日维修”。景行凑过来看了一眼,笑着说:“这下省得我明天一早去检查了,量子计算机比我还细心。”沈知行点开算力监控,发现夜间算力占用率始终稳定在20%左右,剩余的算力正安静地处于待命状态,如同沉睡的巨人。
凌晨两点,沈知行起夜时习惯性地扫了眼分屏,突然发现NIcU的预警灯亮起。他立刻点开查看,原来是明泽一号自动识别出1例早产儿的心率异常,提前2分钟发出预警,护士已经赶到处置。“以前都是心率跌破阈值才报警,现在能提前预判,这就是量子算力的优势。”他回到床上,看着窗外指挥中心的灯火,第一次在夜班时感到如此踏实。
清晨六点半,四人再次站在巨幕前,夜间运行报告已自动生成:夜间接诊量1.8万人次,处置紧急情况7起,科研方案优化3项,设备预警5次,算力最高占用率32%,无任何故障记录。景初点开肿瘤科的方案数据,发现夜间优化的方案适配率又提升了8%:“今天可以在10例患者身上试用,明泽一号还给出了个性化调整建议,连患者的饮食习惯都考虑进去了。”
七点整,沈知行按下“模式切换”键,巨幕右上角的标识变回“人工主导·算力储备68%”。数据流在屏幕上飞速流转,11.2万人次的日接诊预测数字闪烁着金光。景行看着康复中心的设备启动提示,转头对家人笑道:“有明泽一号当后盾,今天的白班肯定特别顺利。”
沈知行与苏晴相视一笑,目光掠过巨幕上“1亿量子比特\/秒”的标识,又望向窗外渐渐亮起的晨曦。在量子计算机的光影与家庭的默契中,明泽医院的新一天开始了——夜间有量子算力的默默守护,白天有人工智慧的精准掌舵,这两种力量交织在一起,托举起无数生命的希望,在每一个12小时的轮回里,愈发坚定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