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四十分,明泽医院的天空被更浓重的铅灰色吞噬,昨夜的零星雨丝已凝结成细密雪粒,打着旋儿撞在中枢指挥中心的落地窗上,瞬间消融成水痕。50米巨幕在熹微天光中亮起,超特级量子计算机的冰蓝色信号旁,“核心算力10%、储备算力89.8%”的字样依旧稳定,量子网络速率显示“1.26x10? s?1”,而室外温度已跌至-1c,较昨日再降4c。
沈知行指尖划过控制台边缘的凝霜,目光落在巨幕左侧的温场监测区:75栋科室楼的三维模型上,代表温度的色块正从昨日的暖黄向浅蓝蔓延。“明泽,启动‘全域温场精准调控模式’,优先保障三类区域:重症监护单元、特殊诊疗科室、老年康复区,算力配比向环境调控系统倾斜0.8个百分点。”他话音刚落,巨幕即刻弹出温场调控界面,12组中央空调主机的运行参数与330个科室的实时温湿度数据形成联动矩阵。
苏晴调出昨日温场运行报告,眉头微蹙:“昨日虽未出现大范围温度异常,但17号住院楼神经内科病区昼夜温差达2.3c,超出老年患者耐受阈值。明泽需结合科室人流、设备散热、开窗频次等变量,优化动态温控算法。”
“收到,已调用0.6%核心算力分析330个科室近72小时温场数据,生成个性化调控方案。”明泽的电子音同步响起,巨幕上神经内科病区的模型开始闪烁,“建议将该区域空调送风模式切换为‘层流均温模式’,出风口温度设定为24c,每15分钟根据人员流动密度微调一次,预计温差可控制在0.5c以内。”
程昱此时敲击着电力监控屏,抬头汇报:“主供线路负载较凌晨五点上升至42%,主要来自中央空调系统启动。备用变电站施工区域温度-2c,已启用临时加热设备维持混凝土养护温度,明泽用0.3%核心算力实时监测施工区温度梯度。”他指向屏幕角落的倒计时模块,“距离国家电网承诺的专用供电站建成,还剩72小时18分钟。”
沈知行的目光定格在倒计时数字上:“72小时,正好覆盖本轮强降温周期。程昱,协调施工方每6小时同步一次建设进度,明泽预留0.2%算力用于供电站接入模拟,确保并网时无缝切换。”
六点十五分,呼吸科的预警信号突然弹出:“3号重症监护室温湿度波动异常,当前温度21c,湿度52%,较设定值偏差3c、8%。”巨幕切换至现场画面,护士正手动调节加湿器,监护仪上几位重症肺炎患者的呼吸频率略有加快。“明泽,立刻排查故障源。”苏晴指令刚下,系统已完成诊断。
“故障原因:12号空调分管路阀门冻堵,已启动备用送风通道,同时调用0.4%核心算力计算最快融冰方案。”明泽的电子音刚落,维修机器人的实时画面同步接入,它携带的红外融冰装置正精准对准阀门位置,“预计8分钟内恢复正常供风,期间已通过临时暖风机维持区域温度,偏差值将控制在1c以内。”
江晓补充道:“网络中心用0.1%算力强化了空调系统的物联通讯链路,避免冻堵导致的数据传输中断,目前各科室设备通讯延迟均<0.02秒。”
六点三十分,罕见病中心传来新需求:“Eb患儿陈诺创面愈合率升至52%,但低温导致病房空气流通效率下降,需在维持25c恒温的前提下,将换气次数从每小时6次提升至8次。”林主任的全息投影出现在巨幕上,身后的恒温病房内,空气净化器指示灯正频繁闪烁。
“明泽已重新计算气流组织方案。”赵磊迅速响应,“用0.3%核心算力优化新风换热系统参数,通过预热新风避免温度流失,同时调整回风口位置减少气流直吹创面,预计3分钟内完成参数更新。”很快,病房监测数据显示:温度稳定在25c±0.1c,湿度61%,换气次数已达标,创面监护仪各项指标无异常波动。
七点整,行政人事系统发出预警:“受降雪影响,已有12位医护人员因道路结冰无法按时到岗,涉及骨科、急诊科、老年科等8个科室。”林薇滑动平板汇报,“明泽正用0.5%核心算力进行人力补位演算,优先调配住院宿舍的待命人员。”
“重点保障急诊科和老年科。”沈知行强调,“老年患者对低温耐受差,今早急诊老年病就诊量预计增长40%,必须确保诊疗人力充足。”话音未落,系统已完成调配:“8位待命医师已接单赶往对应科室,4个科室启动弹性排班,岗位空缺率降至0%,演算耗时1分20秒。”
七点二十分,程昱收到国家电网的进度通报:“专用供电站主变压器已安装完毕,正在进行电缆敷设,当前完成度78%,预计后天清晨六点可正式并网供电。”他将通报内容投射到巨幕上,施工画面中,工人正顶着雪粒进行接线操作,“电网方同步传来供电参数:专用线路额定容量为现有线路的1.5倍,可完全覆盖极端天气下的电力峰值需求。”
“让明泽基于新供电参数,更新全域电力分配预案。”沈知行指令明确,“优先保障量子计算机、温场调控系统和重症监护设备的供电优先级,预留20%冗余容量应对突发情况。”
八点整,婴儿中心的温场监测数据引发关注:330个保温箱中有17个出现温度微小波动,虽仍在<0.1c的安全范围内,但波动频率较昨日增加3倍。“是室外低温导致保温箱散热速率加快。”婴儿中心专科副主任解释,“常规加热功率已接近上限,担心影响设备寿命。”
“明泽已用0.7%核心算力优化保温算法。”程昱回应,“通过动态调整加热模块的工作频率,在维持目标温度的同时,将功率波动幅度降低30%,同时为这17个保温箱接入独立供电回路,避免电压波动影响。”五分钟后,监测数据显示:波动频率恢复正常,加热模块温度下降2c,设备运行负荷回归安全区间。
八点三十分,门诊大厅的温度投诉开始增加:“入口处温度仅18c,候诊区部分区域体感寒冷。”赵磊立刻调取温场分布图,发现降雪导致大量冷空气随人流涌入,而大堂空调的制热效率未及时调整。“启动‘门区热风幕强化模式’。”他指令道,“明泽用0.2%算力计算人流密度与热风幕功率的匹配曲线,每2分钟自动调整一次,同时提升候诊区空调送风温度至24c。”
十分钟后,大堂温度数据更新:入口区域温度升至22c,候诊区平均温度23.5c,投诉系统未再收到相关反馈。江晓补充:“已同步优化门诊叫号系统,用0.1%算力缩短候诊时间,减少患者在大堂的停留时长。”
九点整,科研中心李教授发来算力申请:“‘罕见病低温应激基因表达’模拟进入关键阶段,需临时调用3%储备算力进行数据验证,预计持续4小时。”他的影像中,实验数据正以每秒百组的速度生成,“当前专用供电站尚未建成,是否会影响临床电力供应?”
程昱快速核算:“目前主供线路负载45%,即使调用3%储备算力,量子计算机总能耗增长仍在安全范围内,不会影响临床设备运行。”沈知行点头同意:“批准调用,明泽做好算力动态分配,确保科研与临床需求双满足。”
九点十五分,呼吸科四级监护床数量突破200例,住院中心申请将800张三级床转为临时监护床。“已用0.3%核心算力规划床位改造与电力配套方案。”住院中心主管汇报,“新增监护床需接入的生命体征监测仪、呼吸机等设备,电力负荷已预留到位,改造路线图已同步至后勤团队。”
程昱同步调整供电方案:“为新增监护区域开辟临时供电支线,负载已纳入全域监测,当前主供线路负载升至52%,仍在安全阈值内。”
十点整,国家电网再次传来更新:“专用供电站电缆敷设完成,开始进行绝缘测试,完成度提升至85%,受降雪影响,并网时间可能延迟1-2小时,但不超过后天上午八点。”程昱将消息同步给众人,沈知行沉吟道:“做好延迟应对,明泽预留1%储备算力用于电力应急预案升级,一旦出现供电缺口,优先切断非诊疗区域电力。”
十点二十分,康复中心的温场问题凸显:“骨科康复区有23位患者反映训练时关节发冷,即使室温23c,裸露关节仍有不适感。”康复中心专科副主任的汇报伴随患者训练画面,几位老人正揉搓着膝盖进行屈伸训练。
“明泽已设计‘局部微温场’方案。”赵磊回应,“用0.4%核心算力优化训练区的红外加热灯布局,根据患者训练姿势实时调整照射角度与功率,确保关节部位温度维持在28c-30c,同时不影响整体室温。”很快,训练区画面显示:加热灯已自动启动,患者反馈不适感明显缓解,关节活动度提升速率较之前加快10%。
十一点整,中枢生成半日运行报告:门诊接诊量6.3万人次(老年病占比38%),医保报销3.2亿元,住院床位占用率69%,330个科室温场达标率99.2%,核心算力最高占用9.8%,储备算力剩余82.1%,专用供电站建设完成度88%。
沈知行看着报告数据:“温场调控的算力投入较昨日增加1.2个百分点,但精准度显着提升,这说明算法优化起到了效果。”苏晴补充:“等专用供电站建成,电力约束解除后,还能进一步提升温场调控的响应速度。”
十一点三十分,超市中心出现新情况:“保暖用品销量较昨日再增200%,电热毯、暖手宝库存告急,补货车辆因雪天拥堵在高速入口,预计延误2小时。”赵磊立刻协调,“明泽用0.6%储备算力重新规划配送路线,避开结冰路段,同时联系本地应急物资仓库调配临时库存。”
“已对接成功,本地仓库有500件应急保暖用品,1小时内可送达。”赵磊汇报,“算力还计算了最优分发方案,优先配送到老年科、儿科病房,确保患者需求先得到满足。”
十二点十五分,电力中心突发短暂波动:“主供线路受覆冰影响,电压瞬时跌落至额定值的92%,明泽已自动切换至备用电容补偿系统,恢复时间0.01秒。”程昱的声音带着庆幸,“幸亏提前用0.3%算力优化了电力稳定系统,否则部分精密诊疗设备可能停机。”他随即联系电网运维团队:“覆冰路段已安排除冰作业,预计1小时内清除隐患。”
下午一点,专家中心接收1例新生儿硬肿症病例,需多学科会诊。“患儿体温仅35.2c,四肢硬肿范围达30%,合并呼吸浅促。”儿科主任的全息投影出现,“需在快速复温的同时避免肺损伤,请求明泽支持方案制定。”
“已调用1.2%核心算力调取全球新生儿硬肿症病例3万例,融合患儿体重、孕周、血气分析数据进行模拟。”沈知行指令下达后,巨幕上迅速生成复温曲线,“建议采用梯度复温方案:初始温度30c,每小时提升1c至36.5c,同时优化暖箱湿度至65%,配合无创通气支持,复温过程预计6小时。”会诊团队采纳方案后,患儿体温开始稳步回升,2小时后已升至36.1c,硬肿范围略有缩小。
下午两点,国家电网传来突破性进展:“专用供电站绝缘测试合格,开始进行带负荷试运行,完成度95%,明日清晨七点可确保并网供电,比原计划仅延迟1小时。”程昱将试运行数据投射到巨幕上,专用变压器的输出电压稳定在380V±0.5%,“试运行期间已接入医院部分非核心负荷,主供线路负载降至38%,运行状态良好。”
“让明泽用0.5%算力做并网演练。”沈知行指令明确,“模拟并网瞬间的电力冲击,确保量子计算机、温场系统等核心设备不受影响。”半小时后,演练结果显示:“并网冲击电流峰值低于设备耐受阈值,各系统均能平稳过渡,演练成功。”
下午三点,罕见病中心传来喜讯:“Eb患儿陈诺的创面愈合率突破55%,明泽用0.7%核心算力预测,在当前精准温场调控下,1个月后愈合率可达90%。”林主任的笑容透过全息投影清晰可见,“低温天气下能有这样的愈合速度,完全超出预期,这离不开温场与护理方案的精准匹配。”
三点三十分,后勤调度系统发出预警:“餐厅中心热餐供应效率下降,因室外低温导致餐食出锅后降温过快,患者投诉热餐温度不足的案例增加。”餐厅主管的声音带着焦急,“当前就餐人次已达8.5万,预计峰值将突破13万人次。”
“启动‘全链条保温方案’。”苏晴决策道,“明泽用0.4%核心算力优化餐食制作与配送节奏,将出锅温度从65c提升至70c,同时为送餐车加装实时温控模块,确保送达窗口时温度不低于60c。”赵磊补充:“已紧急调配50个保温餐台,应急取餐窗口增加至15个,排队时间可控制在5分钟以内。”
四点十五分,康复中心反馈:“神经科康复区因新增局部加热设备,电力负荷较昨日增长15%,部分插座出现接触不良。”程昱立刻排查:“系低温导致插座金属片收缩,已安排电工团队更换耐寒型插座,明泽用0.2%算力定位故障插座位置,避免重复排查,预计2小时内全部更换完毕。”
五点整,中枢生成第三季度温场调控总结预览:“本轮低温天气以来,330个科室温场达标率从92%提升至99.5%,因温度问题导致的患者投诉下降78%,算力投入较初始方案节省2.3个百分点,电力消耗增幅控制在18%以内。”江晓汇报时,巨幕上的温场热力图已呈现均匀的暖黄色,仅少数边缘区域有微弱波动。
五点三十分,国家电网发来最终确认:“专用供电站试运行一切正常,明日清晨七点整正式并网供电,届时将安排专人现场值守,确保供电稳定。”程昱将并网流程表同步至各科室:“明泽已为每个核心科室制定供电切换指引,切换过程预计耗时30秒,期间备用电源自动衔接,无断电风险。”
六点整,门诊接诊量突破11.5万人次,医保报销达6.2亿元。呼吸科四级监护床数量稳定在220例,新增临时监护床已全部投入使用。林薇提交当日人事总结:“迟到的12位医护人员均已到岗,全院出勤率99.6%,明泽用0.2%算力完成考勤核算与排班优化,明日将增加早班待命人员数量,应对可能的降雪加剧。”
六点四十分,室外雪粒逐渐变大,覆盖在75栋科室楼的屋顶上,形成一层薄薄的白霜。巨幕上的温场监测数据依旧平稳,专用供电站的倒计时显示:“剩余12小时20分钟”。程昱再次核查电力系统:“主供线路负载回落至35%,备用电源电量满格,量子计算机运行温度19.5c,能耗比昨日降低15%。”
七点整,中枢切换至夜班模式,核心算力维持10%,储备算力回升至85.3%。沈知行与苏晴望着巨幕上的全域画面:婴儿中心的保温箱发出均匀的运行声,康复区的局部加热灯柔和亮起,罕见病中心的恒温病房里,陈诺已安然入睡。
“温场调控的博弈总算暂时稳住了。”苏晴递过热饮,“等明天专用供电站一启用,就能彻底摆脱电力约束。”沈知行点头,目光落在倒计时上:“12小时后,这座医院的能源保障将迈入新阶段,算力与电力的双重支撑,才能真正实现全域守护的万无一失。”
巨幕顶端的“运行状态:完美”在夜色中格外明亮,雪光映照下,75栋科室楼的轮廓愈发清晰。量子网络的数据流如脉搏般跳动,专用供电站的建设现场依旧灯火通明,倒计时数字在巨幕角落静静递减,诉说着即将到来的能源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