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编辑的预言比她想象中来得更快也更猛烈。
一周后,《中学教学》杂志出刊。平时销量普普通通的杂志,在这一期被抢购一空。
原因无他,只因一篇文章。
《警惕教育界的“网红”与“鸡汤”——评<我的学生不是废物>》
文章的作者更是重量级人物——国内着名教育学专家、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陈博文教授。
陈教授年逾七旬,在教育学界德高望重,他最看不起的,就是那种没有理论依据,全凭个人经验和煽情故事堆出来的教学新法。
很不幸,杨明宇和他的书踩在了陈教授的雷点上。
这篇文章,与其说是学术评论,不如说是讨伐檄文。
杨明宇是在学校的阅览室里读到这篇文章的。
文章开篇,陈教授先是“客气”地肯定了杨明宇老师作为一线教师的热情和对学生的爱心,但随即话锋一转开始了全方位的批驳。
“……该书最大的问题在于将一个充满偶然性的个例,包装成了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作者通篇都在讲述‘我如何做’以及‘学生如何转变’的故事,这样固然感人,但它却严重缺乏教育学最基本的科学归因……”
“比如书中备受推崇的‘林天案例’,作者将其归功于所谓的‘兴趣驱动法’。但我们不禁要问,林天同学本身的天赋、其家庭环境的变化以及青春期心智的自我成熟在整个转变过程中到底占了多大的比重?作者对此避而不谈,简单地将所有功劳都归于自己的教学方法,这是不严谨的,也是对教育规律的漠视。”
杨明宇读到这里差点气笑了。
好家伙,这帮搞理论的果然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什么控制变量?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不是实验室里的小白鼠,我上哪儿给你找一模一样的两个林天,一个用我的方法,一个不用来做对比实验?
这简直就是学术界的“何不食肉糜”。
他耐着性子继续往下看,陈教授的火力越来越猛。
“再谈其所谓的‘14班模式’。该模式的核心似乎是‘项目式学习’和‘团队建设’。不可否认,这些理念在西方教育界早有提及。但作者显然只学了皮毛而未得精髓。他将大量的课时用于辩论赛、社会实践甚至‘支教’等非智力活动上,这对于知识体系需要高度系统化、连贯化构建的高中阶段,尤其是即将面临高考压力的学生而言,无异于本末倒置,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
“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其首要任务是知识的传授。任何脱离了知识本身,而去过度强调情感、道德和所谓‘社会责任感’的教学都是华而不实的空中楼阁。它或许能煲出一碗‘心灵鸡汤’,却无法为学生构建起坚实的知识基础。”
文章的最后,陈教授更是将批判上升了一个高度。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出现了一批所谓的‘网红教师’。他们善于包装自己,精于讲述故事,通过迎合社会焦虑情绪来博取名声。《我的学生不是废物》一书的火爆正是这种浮躁风气的典型体现。我们必须对此保持高度警惕,防止这种‘鸡汤式’的、反智化的教学思潮侵蚀我们科学严谨的基础教育阵地。”
“砰!”
杨明宇还没看完,阅览室的门被猛地推开。孙伟拿着一本同样的杂志气冲冲地走了进来,他把杂志往桌上一拍,满脸涨得通红。
“老杨,你看了吗?这……这简直是放屁!胡说八道!”这位对手此刻却成了杨明宇的支持者,“什么叫‘非智力活动’?什么叫‘本末倒置’?这老学究自己教过一天高中吗?他知道现在的孩子缺的是什么吗?缺的就是这些!”
杨明宇看着情绪激动的孙伟,心里反倒平静了下来。他拍了拍孙伟的肩膀示意他坐下。
“老孙,别激动。”杨明宇淡淡地说,“人家是泰斗,是权威,写篇文章批评我一个‘网红教师’不是很正常吗?”
“正常个屁!”孙伟更气了,“他这是睁着眼睛说瞎话!我们江城一中这两年的变化整个市教育界都有目共睹!他一个远在首都的教授,凭什么凭一本书就给我们定了性?”
正说着,阅览室里又陆续进来了几个年轻老师个个义愤填膺。
“杨老师,我们都看了,这陈教授简直是学阀作风!”
“就是!他根本不懂一线教学的苦!我们班就用了您的‘小组pK法’,这次期中考试平均分进步了五名!事实胜于雄辩!”
“杨老师,您得反击啊!咱们也写文章,把咱们的真实数据都摆出来,看他怎么说!”
杨明宇看着眼前这些支持自己的同事心中一暖。他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然而,他更清楚,这种来自同行的支持在“权威”面前显得有些脆弱。
果然,麻烦很快就来了。
校长周振邦一个电话把他叫到了办公室,老周的表情前所未有的凝重,办公桌上就放着那本《中学教学》。
“明宇啊,”周振邦搓着手,一脸的为难,“市教育局的领导刚才亲自打来电话了,问我这篇文章是怎么回事。还旁敲侧击地问我们学校,是不是有点‘宣传过度’‘急于求成’了。”
杨明宇心里一沉。他知道,这篇文章最致命的杀伤力不在于学术上的争论,而在于它会直接影响上级领导对你和学校的看法。
这就好比武林大会,你一个草根高手打出了名气,老百姓都为你叫好。但名门正派的掌门人突然发话了,说你这小子练的是邪功,路子不正。那些官府的人他们可不管你武功是正是邪,他们只听掌门人的。
周振邦叹了口气,继续说道:“领导的意思是,让我们学校最近低调一点。你那个‘14班模式’的推广也暂时先缓一缓。等这阵风头过去再说。”
“缓一缓?”杨明宇的眉头皱了起来,“校长,教学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一缓,可能之前所有的努力就白费了。”
“我知道!我怎么会不知道!”周振邦也急了“可我有什么办法?陈博文啊!那是陈博文教授!他的话在省里都好使!我只是个小小的中学校长,我能怎么办?我总得先保住我们学校吧!”
杨明宇沉默了。他理解校长的难处。胳膊终究是拧不过大腿的。
网络上的舆论风向一夜之间就变了。
之前那些赞美杨明宇的帖子下面开始出现大量的质疑和谩骂。
“我就说吧,又是一个被吹出来的神棍!看看人家陈教授是怎么说的,一针见血!”
“鸡汤害死人!差点就被这姓杨的给骗了!还是得相信专家!”
“幸好我还没买那本书,省钱了。大家别交智商税了!”
甚至连江城一中的贴吧里也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一些在“14班模式”推广中感到不适应的学生开始抱怨:“我们又不是14班,凭什么要学他们?天天搞活动,正经题都没时间做,烦死了!”
杨明宇仿佛又回到了重生之初被全世界孤立。
只不过,这一次的对手更强大了。
傍晚,杨明宇一个人留在空无一人的办公室里他感到有些疲惫。
他知道,简单的辩解和反驳是无力的。就像孙伟说的,你把事实摆出来,人家可以说你是“个案”;你把数据亮出来,人家可以说你“不科学”。
在“权威”构建的话语体系里,你连辩论的资格都没有。
除非你能用一种他们无法反驳的方式,证明给他们看。
正当他心烦意乱之际,手机“叮咚”一声,进来一条短信。
是温静发来的。
“文章我看了。别理他们。夏虫不可语冰。你只管做你认为对的事,时间会证明一切。晚饭吃了吗?别又忙忘了。”
简短的几句话瞬间消除了杨明宇心头的烦躁。
是啊,自己什么时候变得这么瞻前顾后了?
上辈子一事无成,这辈子好不容易有机会重来,难道还会怕几个老学究的“口诛笔伐”?
他们说我的模式不可复制?
他们说我的教育是“鸡汤”?
他们说我缺乏“理论支撑”?
杨明宇的眼神,重新变得坚定。
他给王编辑回了一个电话。
“王编,帮我联系一下《中学教学》的总编。”
“杨老师,您要干什么?您可别冲动啊!”
“不冲动。陈教授不是质疑我吗?那我就给他一个当面质疑我的机会。”
“请他来我们江城一中,亲自看一看,我这碗‘鸡汤’到底是怎么熬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