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搞钱,大部分人是不是第一反应 ——“累”?上个月我见了个 95 后短视频博主,她边啃炸鸡边跟我说:“姐,我上个月赚了 5 万,就拍我家狗啃沙发的 100 种姿势。”
你以为她在玩,其实她在赚钱。这种把爱好变成现金流的操作,藏着成年人搞钱的高阶逻辑。
我之前看过一段视频,记者问段永平如何能这么多年一直坚持价值投资,段永平说,他不觉得这是坚持,“如果你有‘坚持’的感觉,那你就不是一个‘价值投资’者”。
当你对一件事保持热情、觉得有趣,那就不需要刻意 “坚持”。就像孩子沉迷游戏,从不会说 “我在坚持打游戏”,你不但玩爽了,还顺带把钱赚了,这才是搞钱的理想状态。
你想想,有哪个中学生会说 “我坚持打了三年游戏”?他们只会说 “这游戏太好玩了,我玩了三年都没腻”。
所以,当你带着玩家心态搞钱,这件事本身就变得潜力无边。所有赚大钱的人,本质上都是 “高级玩家”—— 他们把商业战场当成游乐场,在兴趣与收益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点。
一、用玩的心态进窄门:心流才是印钞机
越是需要 “坚持” 的东西,你越 “坚持” 不下去。我以前也做过一些对我来说非常 “难” 的事,过程累、充满厌倦,毫无爽感。这些事情也毫无悬念地,无法善终。
我一闺蜜,生完娃后胖了 30 斤,她每天都去跑步、撸铁,现在身材前凸后翘。我问她怎么坚持下来的,她说:“不需要坚持,我每天不去运动,就浑身难受。去健身房已经成了我的机械性动作,就像每天早上下楼开车上班一样自然。”
所以,如果你想赚点小钱,付出劳苦就行了;但想赚大钱,你对这件事要有信念感,做的过程要有情绪价值并且有 “获得感”,最最重要的是,你不需要 “坚持”。
我有段时间,特别爱看认知提升类的书,比如《心流》《自控力》《掌控习惯》《微习惯》《拆掉思维的墙》《认知觉醒》《影响力》《反脆弱》《被讨厌的勇气》《刻意练习》《财务自由之路》等。我看这些书完全不会累,晚上吃完饭,就想找个安静的地方看书。
为什么?因为有获得感,有情绪价值。经常边看边在内心直呼 “牛掰”,仿佛作者隔着书页在跟我对话,帮我打通认知的任督二脉。试想,如果你觉得看书这个事非常痛苦,你觉得你能收获多少?
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的 “心流” 理论,说的就是这种状态 —— 当你全情投入一件事,忘记时间流逝,甚至忽略生理需求,这种沉浸式体验不仅能带来巨大的满足感,还能激发潜能。那些靠兴趣赚钱的人,其实都是在用心流印钞。
我认识一个做手工皮具的师傅,他每天泡在工作室里缝缝补补,别人觉得枯燥,他却乐在其中。他说:“每次看到一块普通的皮子在手里变成精致的钱包,就像打游戏通关一样爽。” 现在他的定制皮具供不应求,客户要排队三个月才能拿到货,价格比批量生产的贵十倍还抢着要。这就是心流的魔力 —— 当你沉浸其中,价值自然会向你聚集。
二、把工作当游戏:用嗨点赚钱
去年双十一,有家服装店老板干了件疯事。他把详情页的 “立即购买” 改成 “点击召唤财神”,退货率直接降了 18%。知道秘密在哪吗?心理学上的 “游戏框架效应”—— 同样的行为,换个有趣的名字就触发了不同的脑区,让购物从 “花钱” 变成 “闯关”,用户的愉悦感提升了,自然更愿意为体验买单。
就像你靠自己辛苦劳动赚来的钱,和在赌博场上赢来的钱,用法完全不同。它们分属于不同的心理账户,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暴发户没几年就返贫的原因 —— 靠运气赚来的钱,往往会因为缺乏对财富的掌控感而流失。
很多事情背后都有心理学解释,搞钱更是如此。那些能持续赚钱的人,都懂得用游戏化思维设计自己的工作,把赚钱的过程变成一场充满乐趣的闯关游戏。
我认识一姑娘,在写字楼里开了家精致定制蛋糕店。她说每次做蛋糕的时候都很享受,笑着说:“自己的每一个蛋糕都是作品,而且是孤品。” 她会把每个作品拍成精美照片,上传到小红书,买过她蛋糕的人也会关注她的账号,线上线下双向获客,生意越做越好。
后来我还听说,她带着一个智力有点障碍的妹妹一起生活,妹妹偶尔会帮她打下手,给蛋糕做简单的装饰。这份带着温度的事业,不仅让她赚到了钱,更让她在工作中找到了意义感。对她来说,做蛋糕不是谋生手段,而是一场充满创造力的游戏,每一个订单都是一次新的挑战,每一次好评都是通关奖励。
记住,钱会跟着嗨点来。当你做一件事时眼睛里有光,这种热情会传递给周围的人,客户愿意为你的热爱买单,机会愿意向你的激情靠拢。就像孩子玩游戏时会不由自主地吸引同伴加入,当你把工作变成一场有趣的游戏,自然会有人愿意成为你的 “队友”。
三、玩跨界才是捡钱密码
我表弟是做装修的,他给客户设计 “密室逃脱风” 的儿童房,带火了自己的生意。别的装修公司还在拼价格,他已经靠创意开辟了新赛道。我记得曾有个商业高手说过:“所有行业都值得用游乐场思维重做一遍。” 跨界就是把不同领域的 “玩法” 结合起来,创造出意想不到的价值。
那个拍狗啃沙发的博主偷偷告诉我:“你以为我在玩狗?其实我在测试 15 秒必爆梗公式。” 她会研究不同背景音乐、镜头角度对播放量的影响,就像科学家做实验一样严谨,只是用了一种更有趣的方式。现在她接了好几个宠物用品广告,甲方的要求就一条 ——“要看起来像随手拍的,不能太刻意”。这种 “玩着赚钱” 的状态,让她在不经意间抢占了宠物内容的红利。
还有人给漏洞打高光。这有点像我早期看的国外搞笑视频合集,全是人一不小心摔跤的瞬间,看似是出糗,实则是抓住了人们对真实、有趣内容的需求。bUG 有时候是上帝发的作弊器,那些能从看似无用的细节中找到商机的人,往往能捡到别人看不到的钱。
我之前还看过一个女人弹钢琴的视频,她弹得很好,但一直没火。后来她每次都抱着孩子弹,结果突然火了。她后来说:“以前每次录弹钢琴视频,都要把孩子哄睡着,后来有一次孩子哭闹,她干脆就抱着孩子弹,没想成还火了。” 这种打破常规的 “玩法”,让她从众多钢琴博主中脱颖而出 —— 别人展示的是技巧,她展示的是生活,这种真实的烟火气,比完美的表演更有感染力。
跨界的本质是打破思维定式,用 “玩家” 的好奇心探索不同领域的交叉点。就像孩子玩积木,把不同形状的木块组合起来能搭出意想不到的造型,搞钱也是如此,把看似不相关的元素结合起来,往往能碰撞出赚钱的火花。
最后想说,凡事不要过于用力,太用力走不远。收起苦兮兮的脸,用 “玩” 的心态做一件事,你不仅能玩出爽感,还能玩出钱。就像玩游戏时没人会觉得 “坚持” 难,当你对搞钱这件事保持足够的热情和好奇,赚钱就会从 “任务” 变成 “享受”。
那些真正赚大钱的人,从来不是苦大仇深地追赶财富,而是像孩子追逐蝴蝶一样被热爱牵引。他们在自己的游乐场里尽情玩耍,财富只是这场游戏的附属品,却往往来得比刻意追求时更猛烈。
所以,下次想到搞钱,别急着说 “累”,先问问自己:这件事能让我像玩游戏一样投入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不妨放手去玩,说不定玩着玩着,钱就自然而然地来了。毕竟,最好的商业模式,往往都带着一点游戏的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