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发现没?给普通人提供服务,往往只能在温饱线上挣扎;而为高净值人群创造价值,才有机会突破财富的天花板。
你在朋友圈里做微商,每天刷屏发广告,卖一箱水果赚 20 块差价,月底结算时除去快递费,净利润勉强够交房租;你朋友专职给老板太太代购爱马仕,光是帮着抢限量款的配货提成,就抵得上你半年的收入。这并非命运的不公,而是你尚未参透财富流动的底层规则 —— 不同的服务对象,对应的是截然不同的价值交换逻辑。
一、赚有钱人的钱,要在价值维度上做文章
先戳破一个流传甚广的幻觉:有钱人真的抠门吗?答案是,那只是你没摸到他们消费决策的门道。
我在陆家嘴的健身房认识一位私教,三年前还是个按课时收费的普通教练,时薪 300 块,每天累得像头牛,月收入却徘徊在两万上下。去年他突然转型专攻高端客户,给上海滩的阔太太们定制专属课程,一小时收费 2000 块,客户非但不觉得贵,还主动把他拉进自己的姐妹群,介绍来一串新客户。
他究竟做对了什么?
马斯洛需求金字塔早就给出了答案:当人们满足了生理与安全的底层需求后,就会拼命追逐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顶层价值。你给普通上班族推荐蛋白粉,他们会拿着计算器比价,纠结每克蛋白质的单价;但你给富太太设计 “抗衰体能管理计划”,把课程效果与 “维持少女感体态”“在慈善晚宴上穿礼服更出众” 绑定,她们刷卡时眼睛都不会眨一下。这就是财富逻辑的分野:赚普通人的钱是做加法,每一分收益都要靠体力堆砌;而赚富人的钱可能是做指数运算,找准价值支点就能撬动超额回报。
深圳有个做燕窝生意的姑娘,最初在批发市场进货,按克卖给白领,每单赚几十块。后来她改做 “燕窝定制服务”,根据客户的作息表配送到家,附赠营养师的每周食谱指导,价格翻了三倍,客户反而多了起来。她说:“普通客户买的是燕窝本身,富人买的是‘被专属照顾’的感觉。”
二、别跪着要饭,得站着收钱
很多人一听到 “赚富人的钱” 就先怯了场,在心里打鼓:“我这种出身,配吗?他们凭什么选我?”
现实恰恰相反:你越把自己摆在卑微的位置,客户越会觉得你廉价。我曾听说过一个设计师的转型案例,他早年在淘宝接详情页设计,500 块一单要改八遍,客户还总说 “你这水平也就值这个价”。后来他咬牙转型,专做别墅软装设计,起步价 8 万,客户反而客客气气。他的秘诀就三条:朋友圈只发米兰设计周的现场见闻,营造 “与国际接轨” 的高级感;看到客户家的红木家具,开口先聊 “您这套缅甸花梨需要留白空间来释放气场”,用专业术语建立认知壁垒;报价时必加一句 “这个价位的方案我每月只接两单”,用稀缺性抬高身价。
你先把自己当回事,别人才会把你当回事。
上海有位家政阿姨的故事更具启示性。她专接豪宅的保洁单子,别人用超市买的清洁剂擦地板,她带着德国进口的七件套工具上门;别人按小时收费,她按房屋平米报价,每平米 30 块。最绝的是她每次上门都戴白手套,检查完会拿出检测仪说:“您家书房地毯螨虫指数超标三级,我今天会用紫外线消杀模式。” 她的时薪是普通家政工的五倍,客户却要提前两周预约。
这些案例都在印证同一个道理:富人很少为基础功能买单,但愿意为专业度与 “专属感” 支付溢价。当对方试图砍价时,你要做的不是妥协退让,而是不断强化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就像那位家政阿姨,客户说 “能不能便宜点”,她会拿出前东家的评价:“上次张太太家做完,她在业主群推荐了三个新客户,您觉得是价格重要,还是把螨虫控制在安全值内重要?”
三、和富人做生意的三个杠杆效应
为什么说服务高净值人群是普通人突破阶层的捷径?因为这里存在着三种难以替代的杠杆效应:
时间杠杆:服务一个富豪的收益,可能抵得上服务 100 个普通人,而你付出的时间成本是相似的。更重要的是,富人很少会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刁难你。做高端婚庆的朋友告诉我,普通客户会纠结气球的颜色,而富人更关心 “流程是否体面”,只要结果达标,尾款结得比谁都爽快。这种 “低内耗” 的合作关系,能让你把精力集中在提升专业能力上,形成正向循环。
资源裂变:为高净值人群服务,本质上是进入了一个信息闭环。给老板女儿做钢琴私教的老师,可能因为一次家庭聚会的即兴演奏,就拿下公司年会的表演订单;我认识的一位司机,给上市公司高管开车五年,不仅跟着老板的投资节奏买了两套房,还通过老板的人脉,给老家的表哥介绍了建材生意。最经典的案例莫过于李嘉诚的司机:退休时李嘉诚要给他一笔养老金,他笑着拒绝,说这些年跟着老板买股票、投房产,早已身家过亿。这种资源的外溢效应,是服务普通人永远无法获得的。
认知碾压:长期浸泡在富人圈子里,你的财富思维会发生质的飞跃。就像那些在奢侈品店工作的销售,见多了客户 “买包像买白菜” 的场景,自然会琢磨 “他们究竟靠什么赚钱”。我有个在私人银行做客户经理的学生,最初只是给客户办业务,后来跟着客户学做股权投资,三年后辞职创业,自己成了投资人。这就是 “跟着千万赚百万” 的底层逻辑:你的认知天花板,往往取决于你身边人的平均水平。
四、为什么普通人要避开 “穷人市场”?
这并非歧视,而是商业规律的必然。穷人的钱往往更难赚,因为他们的消费决策高度依赖价格锚点。你花三个月研发的纯天然洗发水,在拼多多上可能拼不过含硅油的低价货 —— 这就是经济学中的 “劣币驱逐良币” 效应。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里,消费者只能通过价格判断价值,最终迫使优质产品要么降价偷工减料,要么被挤出市场。
浙江有个做保温杯的工厂老板,早年做 9.9 元包邮的大众款,一年卖 100 万个,净利润不足 50 万。后来转型做高端户外保温杯,单价 399 元,一年只卖 5 万个,利润却翻了十倍。他说:“给普通人做产品,你得在成本上绞尽脑汁;给富人做产品,你要在创新上绞尽脑汁 —— 后者显然更有前途。”
《资本论》里有句被忽略的真理:“货币天生要向货币集中。” 财富的流动永远遵循马太效应,你越早理解这个规律,就能越早让赚钱的雪球滚起来。
所以对普通人而言,改变财富命运的关键决策很简单:宁做非标品,不做标品;宁走精致高端路线,不陷在低端市场内卷;宁用心服务好 10 个高净值客户,不潦草应付 100 个只看价格的消费者。
就像那些在 cbd 开定制西装店的裁缝,他们从不羡慕快时尚品牌的流水,因为他们知道:一件售价两万的手工西装,利润可能超过一百件成衣。这不是投机取巧,而是读懂了商业世界的丛林法则 —— 在财富的食物链上,精准卡位比盲目努力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