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业世界中,“赚钱” 从来不是模糊的渴望,而是精准动作的必然结果。很多人之所以赚不到钱,并非缺乏机会或能力,而是陷入了 “想法笼统、行动模糊、结果随机” 的陷阱。他们总在谈论 “我要做线上课程”“我要做私域流量”,却从未想过 “课程具体解决什么问题”“私域流量如何精准获取”。事实上,做事的具体程度,直接决定了你对全局的掌控力,而这种掌控力,正是赚钱的核心底气 ——做事越具体,越能穿透问题本质,越能理清执行路径,越能实现复利积累,最终对赚钱形成十足把握。
一、具体的本质:穿透表象,抓住赚钱的核心矛盾
“具体” 不是简单的任务罗列,也不是繁琐的细节堆砌,而是通过层层追问,逼出问题根源、锁定核心需求的深度穿透过程。商业世界的赚钱逻辑,本质是 “解决他人痛点”,而痛点的挖掘,离不开 “从是什么到为什么” 的具体拆解。当你要求自己把一件事描述到极致具体时,就不得不面对一连串的 “为什么” 和 “所以呢”,这个过程会让你跳出表面现象,直抵问题核心 —— 而核心矛盾的解决,正是赚钱的起点。
以 “线上课程卖得不好” 这个常见问题为例,模糊的认知只会让人陷入 “营销不到位”“价格太高” 的片面判断,而具体的追问会让问题本质浮出水面:
一问:为什么课程卖得不好?—— 点击课程页面的人多,但付款转化率低(数据具象化,排除 “流量不足” 的误判);
二问:为什么转化率低?—— 用户对课程价值存疑(聚焦 “信任问题”,而非 “渠道问题”);
三问:为什么存疑?—— 课程介绍只写了 “教你 xx 技能”,未明确展示 “能解决什么具体问题、学到什么可落地的方法”(找到 “价值传递模糊” 的关键症结);
四问:为什么无法展示具体价值?—— 自己未能提炼出学员学完后能解决的 3 个核心痛点(暴露 “用户洞察不足” 的根本问题);
五问:为什么提炼不出来?—— 对目标学员的痛点理解停留在 “想象层面”,没有做过深度访谈、真实案例分析(找到问题的终极根源)。
通过这一连串具体的追问,我们会发现:课程卖得不好的本质,不是营销渠道或价格策略,而是 “产品价值未具体化、用户痛点未精准匹配”。此时,解决方案自然清晰:先找 10 位目标用户做深度访谈,列出他们最迫切的 3 个痛点(比如 “从找不到选题到一周产出 10 个爆款选题”“从文案不会写到掌握 3 种高转化结构”“从流量不稳定到搭建私域流量池”),再据此重构课程大纲与宣传文案。
这种 “具体追问法”,本质是商业世界的 “根因分析法”。无论是产品滞销、流量低迷,还是合作破裂,所有赚钱路上的障碍,都能通过 “具体化” 找到核心矛盾。就像优秀的企业家从不纠结 “公司利润低” 的表面现象,而是具体拆解 “营收结构、成本构成、用户留存率” 等数据,最终锁定 “某类产品毛利低”“某类用户获客成本高” 的核心问题 —— 抓住了本质,赚钱的方向自然明确。
二、具体的前提:思路清晰,搭建可落地的执行系统
如果说 “抓住本质” 是明确赚钱的方向,那么 “思路具体化” 就是搭建从 “方向” 到 “结果” 的桥梁。模糊的目标只会带来模糊的行动,就像在没有 GpS 的情况下开车,大概率会迷路;而具体的思路,能将抽象的想法翻译成 “可执行、可衡量、可调整” 的流程,让每一步行动都有明确的指向。
商业世界中,顶尖的执行者都擅长用 “系统化工具” 让思路具体化,其中 “S.c.o.R.E.(设想、收集、组织、反思、执行) 项目规划系统” 就是最经典的工具之一。它不是静态的表格,而是动态的、立体的执行框架,能让模糊的想法变成清晰的行动路径:
1. S(设想):具象化 “成功的画面”
设想的核心是 “可衡量、可感知”,不是 “把事情做好”,而是 “做好之后具体是什么样子”。你需要站在项目完成的时间点向后看,调动所有感官描述结果 —— 包括数据指标、场景细节、他人反馈。比如 “把网站做好” 这个模糊目标,具体设想可以是:
数据层面:上线首月,日均自然流量 1000+,核心产品 “立即购买” 按钮点击率提升 15%,后台收到 50 + 条合作咨询;
场景层面:用户打开网站 3 秒内就能看到核心价值(“帮中小型企业解决同城引流问题”),点击导航栏就能找到案例、课程、咨询入口;
反馈层面:客户留言 “网站内容很具体,一眼就知道能帮我解决什么问题”,合作咨询的转化率达到 20%。
这种具体的设想,本质是商业世界的 “目标可视化”,它能让你明确 “到底要去哪里”,避免行动中偏离方向。
2. c(收集):盘点 “所有必要资源”
设想明确后,下一步是具体盘点 “达成目标需要什么”。这个过程不需要评判 “这个资源有没有用”“那个想法行不行”,而是无遗漏地列出所有相关要素,包括:
有形资源:预算金额(具体到元)、工具软件(比如设计用的 pS、引流用的抖音后台)、人力支持(比如设计师、文案、运营)、物料素材(比如产品图片、案例资料);
无形资源:行业数据报告、竞争对手分析、客户反馈记录、过往成功案例;
想法与顾虑:可能的创新点(比如 “在网站加入客户见证短视频”)、潜在风险(比如 “流量增长不及预期”)、待解答的疑问(比如 “目标用户更喜欢哪种页面设计”)。
收集的核心是 “全面性”,可以用白板、思维导图或软件记录,确保所有信息都在视野范围内 —— 只有知道自己 “有什么、缺什么”,才能避免行动中因资源不足而停滞。
3. o(组织):结构化 “可执行的计划”
组织是将 “收集到的原材料” 加工成 “成品计划” 的过程,核心是 “理清逻辑、明确顺序”。具体步骤分为三步:
提炼关键成果:从收集的信息中,找出达成目标必须完成的 “里程碑事件”,比如 “网站搭建” 的关键成果是 “页面设计完成、内容填充完毕、功能测试通过”;
梳理依赖关系:确定关键成果的先后顺序,比如 “必须先完成页面设计,才能进行内容填充”“必须先测试功能,才能正式上线”;
分解行动步骤:将每个关键成果拆解为 “具体的下一步行动”,比如 “页面设计完成” 可以拆解为 “和设计师沟通需求→确定设计风格→审核初稿→修改优化→最终定稿”,每个步骤都要明确 “谁来做、什么时候做完、怎么做”。
4. R(反思):预判 “可能的风险”
绝大多数计划失败,都源于缺少 “反思” 环节。具体的反思,是站在 “未来失败” 的角度倒推问题:
假设项目失败了,原因可能是什么?(比如 “网站上线后流量低,可能是关键词优化不到位”“咨询转化率低,可能是落地页价值展示不具体”);
寻求外部视角:把计划展示给未参与规划的同事或朋友,看他们能否提出疑问(比如 “用户为什么要点击‘立即购买’?”“合作咨询的入口会不会太隐蔽?”);
验证核心假设:计划中是否有 “想当然” 的假设?(比如 “假设目标用户喜欢短视频形式”“假设预算足够支付推广费用”),这些假设是否有数据或事实支撑?
5. E(执行):启动 “最具体的第一步”
执行的关键是 “克服启动惰性”,必须明确 “现在立刻要做的第一件事”,而且这件事必须是 “物理行为”—— 不是 “开始做网站”,而是 “给设计师张伟发消息,约明天下午 3 点开会沟通网站设计需求”;不是 “开始做课程”,而是 “给 10 位目标用户发私信,预约深度访谈”。
如果这件事能在两分钟内完成,就立刻去做(比如 “整理过往客户反馈记录”“创建项目文件夹”)。这种 “具体到极致的第一步”,能打破 “想得多、做得少” 的困境 —— 毕竟,再宏大的目标,也只能从具体的小事开始推进。
三、具体的结果:日拱一卒,实现赚钱的复利积累
赚钱的本质是 “复利效应”—— 持续做正确的事,让每一次行动都为下一次积累能量。而只有具体的事情,才能被准确复盘、优化和规模化;模糊的行动只会留下模糊的经验,无法形成复利,最终陷入 “重复劳动、没有成长” 的陷阱。
根据事情的复杂程度,我们可以用两种具体方法实现复利积累:
1. 复杂事情:用 pdcA (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循环法 “持续优化”
如果所做的事情涉及多个环节、需要团队协作(比如举办线下活动、推出系列课程、搭建私域体系),就适合用 pdcA 循环法(plan-do-check-Act),让每一次执行都成为 “下一次更好” 的铺垫:
plan(计划):制定具体的执行方案,明确 “目标、步骤、责任人、时间节点”,比如 “举办一场线下招商会”,计划要具体到 “邀请多少人、流程如何安排、物料有哪些、预算多少”;
do(执行):按照计划落地,过程中记录具体数据(比如 “实际邀请 200 人、到场 35 人、新增企业微信好友 28 人、现场出单 15 个、金额 15 万元”);
check(检查):用具体数据替代模糊的 “感觉”,比如 “活动效果一般” 要具体化为 “参与度低于 50%,原因是互动问题设计不具体、引导不足”“出单率 7.5%,低于预期 10%,可能是产品介绍不够深入”;
Act(处理):根据检查结果采取具体行动:
标准化:把 “会前确认流程”“物料清单”“互动环节设计模板” 固化为 Sop(标准操作流程),下次直接复用;
改进:针对 “互动问题设计不足”,下次活动前做用户调研,设计更具体、更贴近痛点的问题;针对 “产品介绍不深入”,增加 “客户案例分享”“现场演示” 环节。
pdcA 循环的核心是 “具体数据 + 具体改进”,让每一次执行都能暴露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形成 “越做越顺、越赚越多” 的复利效应。
2. 单一事情:用目标监测法 “精准迭代”
如果所做的事情是单一执行线(比如写文章、拍短视频、做直播),可以用 “目标监测法”,让每一次行动都有明确的优化方向:
第一步:具体化行动和指标。模糊目标 “做好内容,吸引更多粉丝” 可以具体化为:
行动任务:每天产出 1 篇 1200 字以上的长文,每篇文章 “阅读完成率≥30%”“私域引流转化率≥1%”;
核心指标:月度粉丝增长率 5%、私域流量净增 500 人、咨询转化订单 10 个;
第二步:持续监测数据。通过平台后台或统计工具,每天查看 “阅读完成率”“转化率”“粉丝增长数” 等具体数据,判断行动是否有效;
第三步:精准调整优化。如果 “阅读完成率低”,说明文章开头不够吸引人或内容逻辑不清晰,下次写作时优化标题和开篇结构;如果 “转化率低”,说明引流钩子不够具体,下次调整钩子设计。
这种 “具体行动 + 具体指标 + 具体调整” 的模式,能让你快速找到 “有效动作” 并放大,淘汰 “无效动作” 并规避,最终实现 “每一次行动都比上一次更高效”,赚钱的效率自然越来越高。
在商业世界中,“模糊” 是赚钱的天敌,“具体” 是赚钱的密码。那些看似轻松赚钱的人,不是运气更好,而是更擅长把 “模糊的想法” 变成 “具体的问题、具体的计划、具体的行动”—— 他们知道 “自己要解决什么具体痛点”“每一步要做什么具体事情”“如何用具体数据优化迭代”。
做事越具体,你对事情的脉络就越清晰,对全局的掌控力就越强,赚钱的把握自然就越大。就像建房子,只有先画出具体的图纸、列出具体的物料清单、制定具体的施工步骤,才能建成稳固的大厦;赚钱也一样,只有先具体到 “解决什么问题、服务什么人群、执行什么步骤、监测什么指标”,才能搭建起可持续的赚钱体系。
愿你能戒掉 “模糊的渴望”,拥抱 “具体的行动”—— 把每一个想法都拆解得足够具体,把每一步行动都落实得足够扎实。当你做到这一点,就会发现,赚钱不再是 “碰运气”,而是 “水到渠成” 的必然结果;财富的流向,也会因为你的 “具体”,变得精准而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