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地上的竹条,林知意打开了话匣子:“嫂子,山根大哥做簸箕去卖吗?”
听见林知意的话,李山根编簸箕的动作顿了几息,之后他继续若无其事的编着簸箕,只是动作到底慢了下来。
杨春兰没注意到李山根的异常,她轻轻摇了摇头,才回答林知意的问题:“不是,簸箕家家户户都会做,所以在村子里卖不上价,只有去镇上或者县城里才勉强卖得出去几个。但他又不是能说会道的人,一有人嫌贵或者挑毛病,他不知道怎么回话干脆就不说话,所以卖得就越来越少,有时候一天都卖不掉一个。我要是跟着去的话生意能好一点,但我又不能时时刻刻陪着他去,所以他自己去过几次之后就不去了。但他又不是闲得住的人,一有空闲就开始做,做就做吧,反正簸箕这个东西,迟早都用得上。”
李山根听出妻子的话里没有不满和埋怨,他笑了笑,加快手上的动作,专心致志的编着簸箕。
林知意又和杨春兰说了几句话之后提出告辞回家,杨春兰让她等一下,转身进了屋,出来的时候拿了一个背篓和一个簸箕,杨春兰把背篓和簸箕递给林知意,说道:“知意妹子,你要是不嫌弃的话你就拿去用吧,我这什么都没有,但这些有多的”。
林知意摆摆手,拒绝的话还没开口,杨春兰又道:“你不会是看不上吧?”
林知意哪还敢拒绝,连忙双手接过,以行动表示自己绝对没有看不起,杨春兰这才满意的点点头。
林知意回到家,栎儿还没回来。
她抬头看看天,太阳不在头顶,午时已经过了,该吃午饭了。林知意把火烧上,煮了两个鸡蛋和四个土豆。看着角落里的食物,林知意心里隐隐担忧,她知道坐吃山空的道理,更何况她和栎儿没有金山银山可以挥霍,再这样下去过不了多久她和栎儿又要饿肚子了。
老话都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看来无论如何得先去山上看看有什么可以果腹的食物,正好柴火也所剩无几了,去山上捡柴的时候有什么就带什么下来吧,林知意在心里打定了主意。
鸡蛋比土豆熟得快,林知意先把鸡蛋捞出来,放在碗里。就在这时,栎儿回来了,林知意让栎儿去洗手,然后剥了一颗鸡蛋给栎儿让他趁热吃,栎儿迟疑了一下伸手接过鸡蛋,林知意给他说了一下她要上山的打算,栎儿急忙把鸡蛋放下,然后问道:“娘,您是不是不要我了?”声音隐隐的带着哭腔。
林知意一头雾水,给他擦了擦泪珠:“栎儿,别哭,你怎么会这样想啊?”
“我们今天吃鸡蛋...您还要上山,您是不是去了就不回来了?”
林知意心疼的抱住了栎儿:“傻栎儿,以后你想吃多少鸡蛋都可以,不止鸡蛋,以后娘会让你吃好多好吃的…娘不会离开你的,而且不管娘去哪里都会带着栎儿的。”
听见这话,栎儿破涕为笑:“真的吗?娘,您真是世界上最好最好的娘了。”
林知意伸手刮了刮栎儿的鼻子:“娘想上山是想去捡点柴火,顺便看看有没有什么可以吃的”
栎儿回:“我可以和您一起去啊,娘,我知道哪里柴火最多哦,而且您别看我年纪小,我爬山很厉害的哟。”
林知意觉得栎儿说的有道理,她点点头:“好,那我们一会儿一块儿上山吧”。
吃完午饭,林知意背上背篓,跟着栎儿来到后院,她们准备先去后山,就是她们房屋所在背后的这座山,这座山大概只有一百米左右的高度,不算太高,穿过后院,来到了山脚下。
入口时的小路还依稀可见,但没走几步,小路被两边长得茂盛的野草遮挡的严严实实,抬头往上看,根本分不清楚哪里是路哪里是草,林知意干脆放弃了小路,带着栎儿挑选着杂草少的地方往上爬。
走了不久,来到一片较平坦的开阔地带,林知意发现了地面一大片紫红色夹杂着嫩绿色的植物,每一株植物只来得及展开一片心形的叶片,未展开的叶片卷曲着,像一朵朵紫红色的开得灿烂的花。看到这一幕,林知意仿佛看见一只无形的手对她勾了勾———“我很嫩,快来吃我呀。”
骨子里的折耳根基因叫嚣着千万不能放过它。
林知意寻了一根相对坚硬的木棍,蹲下身,正准备开挖,栎儿忙阻止道:“娘,那个不好吃,臭臭的”。
林知意笑眯眯的看着栎儿:“这个叫折耳根,不仅可以当做食物,也是一种药物,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抗炎的功效,就这样吃的话是不怎么好吃,等娘做给你吃以后,保证你吃了还想吃。”不过今天是肯定吃不成了,没有调料,林知意也不能把折耳根变成美味佳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林知意用木棍从折耳根冒头的叶片根处开始扒,沿着折耳根的走向把泥土刨开,轻轻一扯,一截折耳根就出来了,就这样重复数次,扯断了她也不在意,就现有的工具来说她也不指望能够挖完整,刚好断掉的部分还能继续在泥土生长发芽,这样就会有吃不完的折耳根啦!
折耳根真的是个懂事的小可爱啊!
挖了一小把之后,林知意扯了其中一根较长的折耳根把剩下的捆起来,丢在背篓里面,拍掉手里多余的泥土,继续带着栎儿往上爬。一边走林知意一边四处观察,她看见了漫山遍野大片大片枯萎的蕨菜,而那一片片枯黄中正有一根根的蕨菜萌发出来,绿油油的,醒目极了,林知意笑了笑,她想到赚钱的办法了。
可以掐蕨菜去卖呀,物以稀为贵,趁着蕨菜还没有大批量上市,早点卖就可以早点赚钱。除了需要亲自上山掐蕨菜以及背着蕨菜出去卖之外,几乎不需要成本,就算卖不出去也可以留着自己吃,简直是稳赚不赔的买卖。不过她现在不打算掐蕨菜回去,因为蕨菜这个东西,娇气得很,把它带回去,如果不立刻处理的话,它就会沿着根部一点一点的变老。
很快到了栎儿说的地方,林知意把背篓底下折耳根拿出来,麻利的往背篓里面装枯枝,不一会儿就装满一背篓,装满之后再把折耳根放在柴火上面。
她带着栎儿往回走,很明显下山的路比上山的路难走多了。她暗自庆幸这些活她小时候是做惯了的,虽有点生疏但不至于寸步难行。
回到家,林知意把折耳根泡在水桶里面,让栎儿在家休息,她自己一个人再去背点柴,这次栎儿听话的答应了。如此往返几趟,林知意累得气喘吁吁,小脸微红,额边几缕碎发被汗水打湿了,紧紧的贴在她的脸颊上,但她眼睛里尽是藏不住的喜悦,这让她有一种她真的还活着的真实感。
眼看太阳快要下山了,林知意急忙加快回家的步伐,才到家,栎儿连忙送上来一碗水,林知意喜滋滋的喝了,栎儿真是贴心的小棉袄呀。
晚饭依旧是两个煮鸡蛋,六个煮土豆,林知意和栎儿分着吃了。然而一个土豆比鸡蛋大不了多少,三个煮土豆一个煮鸡蛋下肚,再喝上两碗水,勉强混了个肚饱。
天色慢慢暗了下来,随便洗漱一下后,林知意赶紧把泡着的折耳根搓洗出来,再打了一桶水放进房间里面。天完全黑下来的时候,母子俩已经窝在木板床上了,盖着那陈旧的、有总比没有好的被子,慢慢进入了梦乡。
林知意不敢睡得太沉,她做好了晚上如果降温就起来烧火取暖的准备。好在天公作美,月明星稀,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洒向地面,还有几颗想与月光争辉的星星调皮的眨着眼睛,无一不预示着明天依旧是个好天气。
沐浴着星星点点从木墙缝隙透过来的月光,林知意翻了个身,突然摸到滚烫的栎儿,惊得她一下清醒过来。她连忙坐起来,借着月光,把栎儿抱到床边,让他侧躺着。一边在脑海中快速的回想着学过的知识:小儿退热,清天河水十分钟,每分钟一百五十下,退六腑十分钟…一边拉着栎儿的左手,让他手心朝向自己,林知意左手扶着栎儿的手,右手伸出食指和中指,沾湿水以后快速的从栎儿手腕推向手肘,她默默的心里数着,然后继续从栎儿靠近身体的一侧的手臂侧面顺着手肘推向手腕…
终于推完了,林知意的手酸得抬不起来,栎儿没有动静更没有喊疼,林知意的心紧紧的揪在一起。好在没过多久,栎儿渐渐发了汗,林知意急忙去厨房烧水,水烧开以后盛出来,她用两个碗不停的把水倒来倒去,很快水就能入口了,她把栎儿扶起来喂栎儿喝了水,不久栎儿体温终于恢复正常。
林知意放下了一直提着的心,困意上涌,来势汹汹,林知意躺在栎儿旁边,强撑着不肯入睡,但还是敌不过身体的困倦,终于还是沉沉地睡了过去。
月亮依然温和地注视着发生的一切,不言不语,只是洒下来的月光洁白而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