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王记粮铺买了四斤糙米,花了二十文。在赵记杂货铺买了一斤细盐,花了十五文;买了一斤酱油,花了十文;买了一斤醋,花了五文;酱油和醋没有容器装,所以又买了两个陶罐,花了两文;想了想,林知意额外多买了一个陶罐,花了一文;买了五个粗碗,花了五文;杂货铺里还有红糖,二十文一斤,不过林知意没舍得买,这个暂时不是必需品,先放放吧。林知意送了一把蕨菜给杂货铺的掌柜,掌柜的赠送她一个粗碗作为回礼,林知意爽快的收下了。
把买好的东西全部收进背篓以后,林知意带着栎儿去逛了成衣铺,花了十文买了一双鞋子。她让栎儿把新鞋子换上,栎儿听话的换上,但旧的那双他也没舍得扔,林知意就随他去了。
再次经过摆摊卖蕨菜的地方,零零散散只剩几个人正在收摊,其中一个垂头丧气的中年男人最为突出,他垂着头,默默的背起他的背篓就要离开。林知意扫了一眼,眼睛霎时就亮了,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啊!她急忙追上去,装做不认识辣椒但又有点感兴趣的样子:“大叔,你这个东西是什么呀?怎么卖?”中年男人听见有人询问,连忙转身过来,但在看见林知意的瞬间眼睛里希冀的光就熄灭了,但他还是礼貌地回道:“这是辣椒”。
大叔叹了一口气,打开了他的话匣子:“辣椒是我儿子在外面带回来的,他之前做工的那家酒楼生意不好开不下去了,掌柜的不想付工钱就用酒楼里的东西抵债。但是稍微值钱一点的东西都被上头的拿走了,只剩下这个辣椒,我儿子也没有别的办法,只能把这个辣椒带回来了。这个辣椒好看是好看,但是不能吃又不能穿的,我们庄户人家拿来有什么用啊...我摆了几天摊,一直无人问津..难啊,真是难,小老百姓的日子怎么就这么难?”
大叔也没等林知意回话,他倒完心里的苦水,重重地叹了一口气之后背上背篓准备走了。
林知意忙问“怎么卖?”
大叔的脚步顿住,但没回头:“二十文”!
林知意:“我给你三十文,但是我有一个条件”。
中年男人转身狐疑的看着她:“什么条件?”
林知意:“要是以后你再有这些稀奇古怪的东西的话优先卖给我。”
“行!”
商定以后交货的地点,林知意带着花了巨款买的辣椒回去了,虽然花了三十文,有点肉痛,但她知道她肯定是占便宜的那个。她恍惚记得历史上辣椒是作为观赏植物被引进中国的,和观赏有关的想想就不会便宜,更何况今天买到的这个辣椒是晒干的,红彤彤的,估计有两斤左右,把她的背篓都塞满了,也不知道要多少盆辣椒才能得到这么多,真是赚翻了。
她在心里算了一下账:五十多斤蕨菜,总共六十二把,三文钱两把卖了六把就是九文钱,两文钱一把卖了五十三把,总共卖了一百一十五文,花了一百零五文,还剩十文钱。
路过肉摊的时候,她吞了吞口水,在买与不买之间纠结了一下,最后还是选择买。猪肉肥肉二十文一斤,瘦肉十五文一斤,肥肉买回去可以熬猪油,熬油剩下的油渣还可以炒菜吃。她果断地买了半斤肥肉,把身上仅剩的十个铜板全部掏了出去,刘屠户瞥了母子俩一眼,搭了一根骨头做添头。林知意高高兴兴的接了,虽然猪骨没有肉,但是猪骨可以炖汤呀,煮白菜煮稀饭都特别好吃。
买了肉,想起来家里没有菜刀,她给栎儿使了个眼色,母子齐上阵,好听的话不要钱似的飞出来,最后在林知意“以后买肉我都来你这儿买”的豪言壮语的攻势下,刘屠户借刀给林知意切肉,林知意飞快的把猪肉切成片,麻利的装回背篓里,母子俩道谢以后走了。
回去的路上,林知意感叹花钱容易赚钱难,辛辛苦苦一上午,一看口袋一文也没有。
回家的路程总是显得短暂许多,许是吃饱喝足又归心似箭,母子俩一鼓作气的回到了家。
到家以后,林知意把辣椒放到簸箕里面,等有空的时候再收拾,再把其他东西归置整齐,放在该放的地方。还剩一把蕨菜,她烧了一小锅水,水开以后,把蕨菜放进去焯水,蕨菜需要焯水两三分钟,她估摸着时间差不多以后,把蕨菜捞起来,扔到桶里面,去后院打水清洗了几遍,然后用手把每根蕨菜一分为二,继续淘洗去除蕨菜上的黏液。黏液去除干净以后,打了一桶水把蕨菜浸泡在水桶里面,拎着水桶回到了厨房。
把锅清洗干净以后,林知意准备熬猪油,把淘洗过的肥肉倒进锅里,用筷子不停的搅动,不要问为什么不用锅铲,问就是没有。大火炒干水汽以后保持小火,不一会儿,诱人的香味飘出,半斤肥肉费不了多少时间,一小会儿猪油就熬好了。林知意把金黄的油渣盛到碗里,油渣勉强把碗底铺满了,捏了一块喂给栎儿,又自己尝了一块,真是太香了。她把猪油盛到洗干净的陶罐里,真是少的可怜,估计只有二两猪油。
熬猪油的香味还没散,林知意把大骨头洗干净以后丢在刚刚熬过猪油的铁锅里,加了没过骨头的水,想了想,林知意又多加了点水,锅里面的油珠顺着刚倒水进去形成的漩涡旋转起舞。汤烧开以后,林知意用一个碗撇干净浮沫,把多余的柴拿出来,大火转为小火,叮嘱栎儿在家休息顺便看着火以后她出去了。
她还要为明天的铜板想办法,卖蕨菜的人会越来越多,但是购买的人就那几个,需要添置的东西很多,但每天能挣的铜板只会越来越少,她不能坐以待毙,她要想想别的主意,尽量能多挣多少钱就挣多少钱。
林知意来到河边长着柳树的地方,折了几根柳枝,现在柳枝有了,细盐也有了,晚上就可以刷牙了。河边有几个小姑娘,一边洗衣服一边叽叽喳喳的聊着天,脸上的笑容天真又明媚,林知意突然就想到了小时候学过的一首儿歌:小小少年,没有烦恼...她苦笑着摇摇头,初时不知曲中意,明白时已是一个为了一日三餐奔波的俗人。
林知意叮嘱她们注意安全以后就离开了。
从河边回去的路上,林知意看见李大娘在地里面挖野葱,这是一块白菜地,地里白菜不剩几棵了,反倒是野葱到处都是,一丛丛的,像野草一样野蛮生长着。李大娘轻轻用手一扯就是一丛,林知意看得心痒痒的,但她不好意思挖别人地里的,正准备去河边找找有没有,李大娘发现了她:“林娘子,挖点回去吃嘛,野葱很好吃的,只是太多了,吃不赢,家家户户地里都有,卖又卖不出去。”
林知意问:“那我可以多挖点吗?”
李大娘:“可以啊,你想挖多少就挖多少,只要不要踩到地里的庄稼就可以。”
林知意感激的道了谢,她想她知道她明天的蕨菜该怎么卖了。林知意捧着一大摞野葱回去了,她掂了掂,估计有四五斤的样子。
到家以后,林知意洗了一颗白菜用手扭小以后丢在汤里煮,奶白色的汤看着十分诱人,洗了几根野葱进去增加香味,加了点盐,她尝了尝,咸淡适中。林知意让栎儿把中午剩下的冷馒头揪成小块小块的,舀了一勺汤泡上去,白菜骨头汤泡馒头,这就是她们的晚饭了,终于饱餐一顿,主要是一大锅的汤管饱。吃饱喝足以后,林知意和栎儿端起之前盛出来的还冒着热气但已经不烫手的四碗汤,送去隔壁杨春兰家。
杨春兰家正在吃晚饭,林知意没看桌上的菜,笑着道:“嫂子,我来给你们加个菜,不是什么值钱的,就是煮白菜,让你尝尝我的手艺”,一番推辞的话过后,林知意牵着栎儿拿着空碗回去了。杨春兰家里人口多,吃得也多,他们两口子又没有别的进项,就靠种地和干零活糊口,两个大人养一家七口人委实是困难,左不过就是野菜加土豆一锅炖,省油又省盐。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谁家不是这样过的呢?不这样精打细算,万一有个天灾人祸的,那才叫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林知意之所以吃了饭再过去,就是知道春兰嫂子肯定会留她们吃饭,如果她们在那儿吃了,就有人吃不饱,几个孩子都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吃得差就算了,再吃不饱的话就太造孽了,她不想给杨春兰增加负担。
回去洗漱收拾好天已经黑了,林知意和栎儿躺在床上,飞快的进入了梦乡。
一夜好眠。
次日天还未亮林知意和栎儿就精神抖擞的起床了,不管头一天多累,只要饱饱的睡一个觉,第二天依旧是活力满满。早餐是昨晚剩下的猪骨白菜汤,热一热,又是一顿美味的早餐,毕竟肚子有点油水饿得不那么快。汤喝完了,猪骨头林知意没有丢,虽然骨头上没有什么肉,但骨头里面有骨髓啊,把骨头敲成两半还可以再熬一锅汤,可不能浪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