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别讨好别人,要讨好自己:没实力的讨好,只会遭人欺
村里的李四,以前是出了名的 “老好人”。谁家有事喊他,他随叫随到;别人让他帮忙,他从不拒绝;聚餐时总抢着买单,觉得这样能攒下好人缘。可结果呢?大家觉得他没脾气、没实力,反而变本加厉欺负他:让他无偿帮忙种地,借了他的钱不还,还背后说他 “傻”。
有次李四的大棚要搭架子,想请人帮忙,那些他帮过的人,不是找借口推脱,就是漫天要价。王大伯见了就劝他:“讨好别人没用,没人会因为你的讨好就真心帮你,只会觉得你好拿捏。有些圈子本就不属于你,不如好好种自己的地,讨好自己,日子才能过好。”
后来李四学乖了,不再随便讨好别人。别人让他无偿帮忙,他直接拒绝;聚餐时坚持 AA 制;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大棚上,学新技术、选好品种,蔬菜长得又好又壮,赚的钱越来越多。慢慢的,没人再敢欺负他,反而有不少人主动找他合作。李四说:“讨好自己,把自己的日子过好,比啥都强,反而能收获更多。”
2、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喜不喜欢,只有应不应该
村里的小周,年轻时总把 “喜欢” 挂在嘴边。他喜欢画画,就天天抱着画板写生,地里的活不管不顾,日子过得紧巴巴;后来有人给他介绍了个电商的活,能帮他把蔬菜卖到网上,他说 “不喜欢”,就拒绝了。结果,同龄人都赚了钱、盖了房,他还在靠父母接济。
王大伯跟他说:“成年人的世界,谈喜欢太奢侈,尤其是咱穷人。比喜欢更重要的是‘应该’,只要不违法、对自己有利,该做就得做。你把喜欢放第一位,只会耽误自己。”
小周听了,放下了画笔,学着做电商。一开始他确实不喜欢对着手机回复消息、拍视频,但他知道这对自己有利。慢慢的,他的蔬菜销路越来越广,赚的钱也越来越多,盖了新房,娶了媳妇。后来他说:“以前觉得喜欢最重要,现在才明白,先把日子过好,才有资格谈喜欢。普通人把喜欢放第一位,就是灾难。”
3、自私的人,过得更开心:先顾好自己,才不内耗
村里的张婶,以前总爱大方待人。邻居借她的农具,她从不推辞;别人找她借盐借米,她总多给一些;甚至有人让她帮忙照看孩子,她也答应,自己的活都顾不上干。结果,她天天忙得脚不沾地,还总受委屈,心里的内耗越来越严重,整个人都没精神。
而村里的李婶,就 “自私” 得多。她从不会为了别人耽误自己的事;别人借东西,她会先看自己用不用;不想帮忙的事,直接拒绝。有人说她 “小气”,可李婶过得很开心,每天把自己的日子打理得井井有条,还能挤出时间养花种草,整个人容光焕发。
王大伯说:“自私不是坏,是自我尊重。自私的人不会违背自己的心意,只做让自己舒服的事,自然不会内耗。你连自己都顾不好,还总想着别人,只会让自己难受。没本事解决内耗,就别太大方,自私没什么错。”
4、强调 “不是钱的事”,其实就是钱的事
村里的赵叔,以前总听不懂别人的 “弦外之音”。有次他找镇上的老板合作卖蔬菜,老板说 “不是钱的事,主要是觉得合作模式不太合适”,赵叔还真以为是模式的问题,琢磨了半天修改方案,结果还是没成。
后来王大伯跟他说:“这世上的事,99% 都和钱有关。别人跟你说‘不是钱的事’,其实就是你给的钱不够多,或者他能得到的利益不够。” 赵叔听了,下次再找老板合作,主动提高了分成比例,老板立马就答应了,还说 “其实你之前的模式也挺好”。
村里的人都懂:无论是工作、生活还是感情,大部分问题都能靠钱解决。朋友闹矛盾,可能是因为你没帮他花该花的钱;合作谈不成,可能是因为利益没谈拢。当一个人反复强调 “不是钱的事”,你就得琢磨琢磨,是不是自己给的利益还没达到他的期望。
5、距离产生美:别和外人走太近,藏起自己才幸福
村里的小芳,以前总爱跟人掏心掏肺。刚认识没多久的朋友,她就把自己的家底、优点缺点都告诉人家;跟邻居走得特别近,天天来往,家里的事从不设防。结果,她的缺点被人拿来当笑话讲,她的隐私被到处传播,还被人利用她的善良占了不少便宜。
王大伯跟她说:“永远别和亲人以外的人走太近。走得近了,你的神秘感就没了,优点缺点都暴露在别人面前,只会给别人欺负你、算计你的机会。人要学会隐藏自己,保持距离,才能毫无顾忌地幸福。”
后来小芳学乖了,不再随便跟人深交。和朋友相处,只聊表面的话题,不透露自己的隐私;和邻居保持不远不近的距离,不天天来往。慢慢的,没人再拿她当笑话,也没人再算计她,她过得清净又舒心。小芳说:“距离真的能产生神秘感和崇拜感,藏起自己,才能保护好自己。”
6、被拒绝别生气:先看看自己有没有筹码
村里的李四,以前被拒绝了就爱发脾气。他找别人借钱,别人不借,他就骂人家 “小气”;他找工作,面试没通过,他就抱怨 “公司没眼光”;他想跟人合作,别人不同意,他就到处说人家的坏话。结果,他的名声越来越差,没人愿意跟他来往,日子过得越来越糟。
王大伯跟他说:“被拒绝了别着急生气,先想想自己有没有足够的筹码。你没本事、没实力,别人自然不会答应你。没能力收拾残局,就别放纵情绪,不然只会让自己的生活雪上加霜。成年了,就得现实点,没人会像学生时代那样惯着你。”
后来李四被拒绝了,不再发脾气,而是反思自己:是不是自己的条件不够好?是不是自己没实力?他开始踏实学本事,把大棚种好,赚了钱,慢慢有了筹码。再后来,他找别人合作,别人都愿意答应,就算偶尔被拒绝,他也能冷静面对,不再像以前那样冲动。
7、不是你没错,就没人欺负你:弱就是原罪
村里的张大爷,以前总觉得 “我没做错事,别人就不会欺负我”。可事实并非如此,他老实巴交,不爱说话,看着就 “弱”,结果有人占他的地,有人偷他的菜,有人还背后说他的坏话。张大爷很委屈,说 “我没招惹他们,他们为啥要欺负我?”
王大伯跟他说:“这个社会,不是你没错就没人欺负你。你把‘弱’挂在脸上,行动上也没底气,别人就会觉得你好拿捏,自然会来欺负你、试探你。蛋糕就这么大,占了你的,他们就能多分点。”
后来张大爷学乖了,不再唯唯诺诺。有人占他的地,他直接找村里的干部理论;有人偷他的菜,他夜里去地里守着,抓到了就送到派出所;有人背后说他坏话,他听到了就直接怼回去。慢慢的,没人再敢欺负他了。张大爷说:“弱就是原罪,你越软弱,别人越欺负你;你强硬起来,别人才不敢招惹你。”
8、全世界都帮亲不帮理:别太幼稚要说法
村里的李婶,以前总爱 “讲道理”。邻居占了她的宅基地,她跟人讲道理;亲戚借了她的钱不还,她跟人讲道理;甚至有人故意损坏她的庄稼,她也跟人讲道理,觉得 “有理走遍天下”。可结果呢?没人听她的道理,她的利益还是受了损。
王大伯跟她说:“别太幼稚了,这世上哪有那么多纯粹的对错?很多人都知道谁对谁错,但他们只会帮亲不帮理。不然你让他们在家族里、在圈子里怎么混?你非要个说法,最后只会自己受委屈。”
后来李婶学乖了,不再执着于 “讲道理”。邻居占她的地,她找自己的亲戚帮忙出头;亲戚借她的钱不还,她找共同的朋友调解;有人损坏她的庄稼,她直接要求赔偿。慢慢的,她的利益再也没受过损。李婶说:“明白了‘帮亲不帮理’的道理,就不会再固执地要说法了,怎么能保护自己的利益,就怎么做。”
9、经历越多,人越冷漠:不是没能力,是没兴趣逢场作戏
村里的老支书,年轻时热情好客,朋友满天下,不管谁找他帮忙,他都愿意伸手。可经历多了,见多了人心的复杂、世事的无常,他慢慢变得 “冷漠” 起来。不再随便交朋友,不再轻易帮别人的忙,每天只守着自己的小院子,种种花、养养鸟,过得清净自在。
有人说他 “变了,变得不近人情”,老支书却不在意:“经历多了,就没精力顾及别人了。能照顾好自己的情绪,把自己的日子过好,就是最大的成功。不是没有与人相处的能力,是没了逢场作戏的兴趣。”
村里的人都懂:那些看似冷漠的人,不是心硬,是他们知道,人心难测,与其把精力浪费在无用的社交和不必要的帮忙上,不如好好照顾自己。经历越多,越明白,能对自己负责,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10、做人别太大方:别当别人的冤大头
村里的小周,以前特别好面子,做人很大方。朋友聚餐,他总抢着买单;出去旅游,他也抢着付款;别人找他借钱,他从不拒绝,觉得这样能显得自己 “有本事”。可结果呢?大家都把他当冤大头,只要有局就叫上他,只要缺钱就找他借,没人真正领他的情。
有次小周家里出了急事,想找那些他帮过的人借钱周转,结果没人愿意借给他,还找各种借口推脱。小周伤心极了,王大伯跟他说:“做人别太大方,好面子没用。你以为别人会领你的情,其实他们只把你当免费的付款机。该大方的时候大方,不该大方的时候,坚决不大方,别委屈了自己。”
后来小周学乖了,不再随便大方。聚餐时坚持 AA 制,别人找他借钱,他会问清用途,不靠谱的就拒绝;旅游时各自付款,不再抢着买单。慢慢的,那些只想着占便宜的人不再找他,他身边留下的都是真心待他的朋友。小周说:“别当冤大头,照顾好自己的钱包,才能照顾好自己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