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古镇的供销社合作,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石子,涟漪迅速扩散开来。第一批精挑细选的草编制品被摆上供销社日杂柜台的显眼位置,虽然价格比普通竹编、柳编要高一些,但其新颖的样式和扎实的做工,很快吸引了镇上有一定消费能力的人群。
柜台后的售货员姑娘,许是得了主任的叮嘱,又或是亲眼见过文化站交流会的场面,介绍起来格外卖力:“这是槐花村的草编,纯手工的,你看这花纹多细发,还衬了布里子,放东西不拉丝!码头工人都说结实耐用!”
“槐花村草编”这几个字,渐渐在石古镇有了一定的知名度。零散的订单通过供销社传来,虽然单量不大,但贵在稳定,价格也比集市零售公道。大车店的房间,从按天结算,变成了包月,俨然成了他们在石古镇的临时根据地。
春苗负责留守摊位,接待那些慕名而来的散客和回头客。陆信则主要负责与供销社对接、安排送货、结算货款,闲暇时便去码头上转悠,跟工人们聊天,了解更具体的需求,比如需要哪种规格的筐更适合装特定货物,是否需要带轮子的搬运筐等等。
苏宁肩上的担子最重。她不仅要设计新花样,保证“创意”不断,更要应对逐渐增加的生产要求。供销社的订单虽稳定,但对产品的一致性、质量要求更高。她必须将一些复杂的编织手法分解成更易学习的步骤,教会春苗,再通过春苗去指导槐花村家里的妇女们。
然而,顾青山那句“编法可以新,但根基要稳”的话,像警钟一样在她耳边回响。她开始有意识地观察镇上其他竹编、草编匠人的作品,甚至偷偷买回几件最普通的本地筐篓,反复研究其编织逻辑、受力结构。她发现,这些看似朴拙的老物件,在选材、熏烤、编织密度上都有独到的讲究,确实在耐用性上有着现代审美有时会忽略的优势。
一天傍晚,她带着几件自己尝试融合传统结构和新花样的半成品,再次敲响了顾青山家的院门。
顾青山对于她的再次到来并不意外,接过东西,在夕阳下端详了许久,浑浊的眼眸中闪过一丝赞许。
“嗯,这回有点意思了。”他用指甲掐了掐藤条的结节处,“知道选老藤了,火候也掌握得好了些。这个筐底,用了传统的‘井’字打底,再往上变花样,就牢靠多了。”
他指点着几个细节,言语依旧简练,却句句切中要害。他没有问苏宁是如何在短时间内领悟到这些的,仿佛一个严格的老师,只关注学生交上来的功课本身。
“手艺这东西,急不来。”顾青山放下样品,看着苏宁,“心要静,手要稳。一针一线,都是功夫。你们年轻人,想法多,是好事,但别让花样晃花了眼,忘了根本。”
苏宁虚心受教。她知道,顾青山传授的不仅是技艺,更是一种态度。在这个急于求成的年代,这种对“根基”的坚守,显得尤为珍贵。
从顾家出来,苏宁感觉自己的手艺认知又提升了一层。她不再仅仅追求视觉上的新颖,开始更深入地思考如何将美观与实用、创新与传统完美结合。
然而,平静的日子底下,暗流从未停止涌动。
这天,陆信从供销社结账回来,脸色有些凝重。
“怎么了?”苏宁放下手中的藤条,问道。
“供销社的李主任说,最近有人向他们打听咱们作坊的情况。”陆信压低声音,“问得很细,比如咱们规模多大,有多少人,原料从哪里进,一天能出多少货,甚至……还问到了你。”
“问我?”苏宁心中一紧。
“嗯,问你是哪里人,什么时候嫁到槐花村的,以前是做什么的。”陆信眉头紧锁,“李主任觉得有点奇怪,就含糊应付过去了。但他提醒我们,树大招风,要我们小心点。”
打听规模、产量,可能是商业上的打探。但打听她的来历……这指向性就太明显了。除了马魁,还会有谁对她这个“投水自尽后性情大变”的炮灰女配如此感兴趣?
“看来,马魁一直没放松盯着我们。”苏宁深吸一口气,“他在石古镇,果然有眼线。”
那个神秘的“郑干事”,供销社里莫名的打听,都像一张无形的网,正在慢慢收紧。
“还有,”陆信从口袋里掏出一封皱巴巴的信,“这是老支书托人捎来的。信里说,马魁最近往公社和县里跑得很勤,好像是在活动什么‘典型’名额,具体不清楚,但让咱们务必当心。”
典型?马魁又想搞什么名堂?是给他自己脸上贴金,还是想借此机会再次打压他们?
成功的喜悦被现实的危机冲淡。石古镇的暂时顺利,并没有让他们脱离险境,反而可能因为崭露头角,引来了更深的忌惮和更隐蔽的攻击。
晚上,苏宁独自一人坐在大车店房间的窗边,望着窗外石古镇的点点灯火。系统界面安静地悬浮在脑海深处,那个“异常重生者”的警报标志依旧存在,像一颗沉默的定时炸弹。
顾青山的提醒,马魁的窥探,系统的警告……这一切交织在一起,让她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她不仅仅是在创业,更是在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中挣扎求生。
“根基要稳……”她喃喃自语,手指无意识地捻着一根柔韧的藤条。或许,顾老说的“根基”,不仅仅是指手艺,更是指他们自身的力量。只有让槐花村的草编合作社真正强大起来,拥有不可撼动的实力和口碑,才能抵御来自四面八方的明枪暗箭。
她铺开纸张,就着昏黄的灯光,开始起草一份更详细、更规范的合作社发展规划,包括技术培训、质量监控、财务管理、利益分配甚至未来可能的产品线拓展……
夜还很长,路也很长。但此刻,苏宁的眼神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坚定。她不仅要活下去,还要带着槐花村,在这个风起云涌的年代,闯出一片真正牢固的天地。而首先要做的,就是扎稳自己的根基,迎接即将到来的、更猛烈的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