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瞎子岭新发现的丰富藤源和试验田里破土而出的嫩绿藤苗,像两股甘泉,暂时缓解了合作社的原料焦渴。然而,就在大伙儿刚把心放回肚子里,准备大干一场时,一片更厚重、更危险的阴云,已悄然笼罩在槐花村上空,目标直指苏宁。
这一次,不再是查账,也不再是挑机器的毛病。
先是公社组织委员找陆信进行了一次“例行谈话”,语气严肃地询问苏宁嫁到槐花村前的具体情况,包括家庭成分、社会关系、受教育程度等,尤其重点问了“投水事件”前后她的精神状态和行为举止有无异常。
紧接着,镇上派出所的民警也“顺路”来村里走访,名义上是了解治安情况,却“恰好”问起了村里有没有“来历不明”或者“行为反常”的人,眼神时不时瞟向合作社作坊的方向。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无形的压力,敏感的人们已经察觉到了风向不对。村里开始流传起一些更加诡异的闲言碎语:
“听说了吗?上面在查苏宁的底细呢!”
“她那次投水没死成,醒来就跟变了个人似的,会不会是……被什么东西附身了?”
“嘘!别瞎说!现在不兴讲这个!不过她懂的是有点太多了,不像个农村媳妇……”
这些流言蜚语比之前的任何攻击都更让苏宁感到心悸。它们攻击的不是事业,而是她存在的根本,触及了她内心最深处的秘密和恐惧。在这个特殊的年代,“身份可疑”、“思想异动”这类指控,足以将一个人彻底摧毁。
陆信明显感觉到了这股针对苏宁的暗流,他变得异常警惕,每次苏宁外出,他都尽量陪同,夜里睡觉也更加警醒。合作社的骨干们虽然依旧支持,但眼神中也难免带上了一丝担忧。
“信哥,他们这是冲着嫂子来的!”王老五找到陆信,焦急地说,“肯定是马魁和那个郑干事搞的鬼!太下作了!”
陆信脸色铁青,拳头紧握:“我知道。他们正面搞不垮合作社,就开始用这种下三滥的手段!”
压力之下,苏宁反而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她知道,恐慌解决不了问题。对方选择从这个角度攻击,恰恰说明他们在其他方面已经无计可施。但这一招确实毒辣,她无法解释自己的变化和知识来源,这是她最大的死穴。
夜晚,她独自一人坐在房间里,脑海中系统界面静静旋转。她尝试搜索“身份背景”、“历史审查”等关键词,得到的反馈大多是权限不足或积分要求极高。显然,系统也无法直接解决她“来历不明”的问题。
难道就坐以待毙?
不!一定有办法!对方既然要查,就不可能毫无破绽。马魁和郑干事如此笃定地推动这件事,手里一定准备了所谓的“证据”。如果能提前知道他们掌握了什么,或者能找到他们的破绽……
就在这时,系统界面忽然弹出一个新的、之前从未出现过的选项——【危机预警与反制策略推演(一次性,消耗积分150点)】。
150点!这几乎是苏宁目前所有的积分余额,是之前解决原料危机耗费积分近两倍!但看着那诱人的“反制策略”四个字,苏宁没有丝毫犹豫。
“兑换!”
积分瞬间清空,一股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庞大、更复杂的信息流涌入脑海。这一次,不再是具体的技术或配方,而是一系列分析、推测和行动建议:
【风险分析:攻击核心为“身份与知识来源异常”。对方可能伪造或利用了某些间接“证据”,如“目击者证言”、“异常物品”(如不属于这个时代的碎布、纸片等,可被曲解为与外界可疑联系)、或利用其性格突变大做文章。】
【推演结果一:被动等待审查,风险极高。无法合理解释知识来源,极易被定性。】
【推演结果二:主动出击,混淆视线,攻击对方逻辑漏洞。】
【建议行动:
1. 巩固内部:统一合作社核心成员口径,强调苏宁变化源于“受刺激后发奋图强”、“聪慧过人”、“善于学习观察”。重点塑造其“为集体奉献”的正面形象。
2. 寻找对方破绽:重点调查郑干事近期异常行为、经济状况、与马魁的非正常往来。其推动此事动机存疑,或存在自身问题。
3. 制造“合理解释”:设法“发现”或引导发现一些能够侧面印证苏宁知识来源的“痕迹”,如“偶然得到的、已被损毁的旧书籍残页”、“某位已故长辈可能留下的只言片语”等。(注:此操作需谨慎,存在一定风险。)
4. 借助外力:适时向已知的、持支持态度的力量(如省工艺协会吴理事、公社态度暧昧但非马魁嫡系的干部)透露正在遭受不公正调查的信息,引发关注。】
【特别提示:检测到“异常重生者”郑xx与此次事件关联度极高,其行为模式存在矛盾点,建议优先针对调查。】
信息量巨大,但条理清晰!苏宁的眼睛亮了起来!系统没有给她直接的答案,却给了她破局的思路和方向!
第二天,苏宁和陆信立刻按照系统的推演开始行动。
陆信负责暗中调查郑干事。他通过之前在县城跑动时建立的一些关系,悄悄打听郑干事的近况。很快,一条有价值的线索浮出水面:郑干事的一个远房亲戚,最近正在私下里活动,想承包县里某个即将废弃的小砖窑,而郑干事似乎在其中扮演了不太光彩的角色,利用职权为其疏通关系。
而苏宁则负责“巩固内部”和“制造合理解释”。她召集春苗娘、英子、赵老憨等绝对核心的成员,开了一个小会,没有明说被调查的事,而是强调合作社发展到今天不容易,肯定会遇到各种风言风语和红眼病,希望大家无论听到什么,都要坚信合作社的路是对的,坚信她和陆信是为了大家好。她将自己的一些“超常”表现,归结为那次生死关头后的“顿悟”和平时特别爱琢磨、爱观察。
至于“制造合理解释”,苏宁做得更加巧妙。她故意在一次和几位老太太闲聊时,“无意中”提起,好像记得小时候在娘家隔壁一个孤寡老木匠家里,见过几本满是图画的破旧外国书(她描述得极其模糊),后来那老木匠去世,房子塌了,书也都没了。她感慨道:“说不定就是那时候瞎看了几眼,脑子里留了点印象,现在编东西的时候不知不觉就用上了。”
这话很快就在村里小范围传开,虽然听起来有点玄乎,但在信息闭塞的农村,这种“小时候偶然得之”的说法,反而比她自学成才更容易被一些人接受。
同时,陆信以汇报合作社新发展(新原料基地、人工种植试验)为由,给省工艺协会的吴理事写了一封信,在信末,以“顺便反映情况”的口吻,轻描淡写地提了一句“最近合作社个别同志因在发展过程中进行了一些合理的技术摸索和创新,受到了一些来自基层的不理解和无端质疑,工作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并附上了严副局长之前肯定技术革新的话。
三管齐下,一张防御与反击的大网悄然铺开。
就在马魁和郑干事以为胜券在握,等着看苏宁被审查组带走时,他们突然发现,村里的舆论似乎不再一边倒,关于苏宁“附身”的离奇说法渐渐被“人家就是聪明”、“为集体豁出去了”的议论所取代。更让他们不安的是,公社主任在一次会议上,不点名地批评了“某些同志不把精力放在发展生产上,整天琢磨些歪门邪道,捕风捉影,破坏团结”。
而郑干事,也隐约感觉到似乎有人在暗中打听他亲戚承包砖窑的事,这让他心里开始发毛。
阴云依旧压顶,但风向,似乎正在悄然改变。苏宁和陆信,凭借着系统的推演和自身的果决,在这看似绝境的危机中,硬生生撕开了一道口子。真正的较量,即将进入短兵相接的白热化阶段。郑干事这个“异常重生者”的真面目,也到了快要被逼到台前的时候。